2020-2021学年天津市大港区滨湖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天津市大港区滨湖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
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
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
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
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
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
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
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
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
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
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
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
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
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
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
剩下的交给我。
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
《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
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
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
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
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
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
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
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
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
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
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
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
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
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
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
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
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
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
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
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
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
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
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
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
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
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
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
哪朝哪代的旧书,
可都补得赢喽。
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
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
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
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 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 “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2.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雅文化和俗文化
①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②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③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
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⑤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⑥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4.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后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中“自在”和“自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在”指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B.雅文化是俗“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D.因为雅文化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
6.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心理学依据。
现代西方学习心理学联络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变化,愉快的结果强化行为,不愉快的结果抑制行为。
赏识和惩戒都是利用这一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
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教育学依据。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生活充满着各种规则和惩戒,教育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就不能一厢情愿地否定教育惩戒,否则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能炼出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法理依据。
职责与权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管理学生的职业权利。
权力意味着不可放弃,否则就是不作为,就是失职。
同时,教育惩戒权还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权力,教师必须具有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专业自主权。
教育惩戒权是其专业自主权的必然组成部分。
(摘编自“360百科”《教育惩戒权》)材料二:
从9月24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罚站罚跑”,到11月15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除“罚站罚跑”,前后不到两个月,教师惩戒权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又回到了讨论的原点。
教师惩戒权无法兑现,还与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师惩戒有关。
对于教师惩戒,大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口头训斥。
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下放学校主管部门。
可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谁会去出台容易刺激家长的具体惩戒规定呢?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从现阶段来看,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并没有受到上位法的保护,教师惩戒权从纸上落到地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维扬书生く别让教师惩戒权成为纸上权利),“红网”2019年1月18日)材料三:
事实上,对于“罚站罚跑”条款被删除,不必过度解读和担心。
“罚站罚跑”的提法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更理性、更审慎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与其一味在“罚站罚跑”上纠结,不如多方倾听,将更有利于完善整个条例。
法律不宜、也不可能事无巨细。
诸如“罚站罚跑”等具体措施不能广泛适用于各年龄段和各教育类型学生群体,也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更合理可行的惩戒措施。
与其写入法律,不如下放权利。
广东在全国率先用立法赋予老师教育惩成权,其意义不在于制定出哪些具体的惩戒措施,而在于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教师有惩戒权,并给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后果,不能简单地把老师推向前台,甚至把老师当替罪羊,学校及主管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只有最大程度地消除后顾之忧,老师才能放心大胆地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
(摘编自陈广江《比“罚站罚跑”更值得关注的是恰当行使惩戒权》,(工人日报)2019年11月19日)材料四
首先,教育惩戒方式并不单一。
它是一个有着等级区分的体系。
“分级”意味着科学合理是教育惩戒的重要依据,要对学生不同的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
教育惩戒也包含了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内容,既有刚性又有弹性,体现着因材施教、因龄施教的理念。
而且,教育惩戒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要用正当且有序的程序组织起来。
再者,教育惩戒不能没有校规校纪“配套”。
不同等级的教育惩戒都给校规保留了空间。
因为,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能够指引实施的“手册”。
最后,教育惩戒绝不是一罚了之。
之所以如此注重体系化的建设,之所以在刚性之外保持灵活性,之所以如此看重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是因为教育惩戒终归为了教育。
只有目的正确,才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定,继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摘编自丹图《教育惩戒并非一罚了之》,《广州日报》2019年11月26日)
7. 下列对“教育惩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方式,由于随后的结果变化会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惩戒对学生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
B. 教育惩戒是一项职业权力,权力是不可放弃的,教师放弃教育惩戒就是失职,对教师专业权力的使用也会有消极影响。
C. 教育惩戒是一种职务行为,一旦产生意外结果,无论是主管部门或者学校,都不应该把教师推向前台或让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D. 教育惩戒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立法的支持与保护,又需要校规校纪的配套指引,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学生没有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没有锻炼出承担责任与挫折的心理品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教育惩
戒的缺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B. 因材施教或因皊施教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落实在教育惩戒中,就要区分不同的惩戒等级,从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失范行为采取针对措施。
C. 教育惩戒的刚性在于立法明确并制定细则,教育惩戒的弹性在于下放具体实施给主管部门或学校,两者都出于教育惩戒的目的性考虑。
D. 教育惩戒包含训诚、督导、矫治、反省等多项内容,如果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够正确,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定或者采取适宜的措施。
9. 针对《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中“罚站罚跑”条款从规定(草案)到删除(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的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分歧,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条款修订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国土,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又意修营垒,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帝降御前金字牌,令此事日落住罢。
弃疾受牌而藏之,仍躬监办者,期一月营栅成,违者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于居民家征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西大凶,诏弃疾督振荒。
始至,榜于通衢曰:“屯米者配,强籴者斩。
”又令尽出官钱,量贷于吏民能者,令其于他处购运米粮,期终月至城下平粜,于是连樯而至,米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州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B.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C.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D.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缗钱: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诏“初算缗钱”,对商人的财产进行征税,自此,“缗钱”即作为计税单位登上历史舞台,后泛指税金。
也可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B. 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是宋朝一种通信的凭证。
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的文件所悬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
C. 长短句:词的别名。
还称作“诗余”“乐府”。
《汉乐府诗集》就是词集。
D. 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于特别表扬有贡献的死者。
《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记载,“初,常少、张隆劝述降,不从,并以忧死。
帝下诏追赠少为太常,隆为光禄勋。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不曾施展。
B. 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令官府出钱,发放贷款给有能力的人,广纳米粮平价出售,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
他还慷慨地拿出米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 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
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 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
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垒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
(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①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量移:更远更偏僻的地方。
14.赏析颈联的妙处。
15.解析托物言志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古诗文默写
(1)《劝学》中作者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而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会再恢复笔直的样子。
(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英雄人物,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世人常用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不愿意侍奉权贵的态度。
(5)《登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6)在《沁园春·长沙》上阕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出万物在深秋中生机勃勃的样子。
(7)韩愈认为有了疑惑后最终无法解决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B. 家长应该把“感恩”的权利还给孩子,要知道,哪怕是孩子一张手写的贺卡,我们老师也会欣然笑纳的。
C. 南京出差期间,我顺道去阔别多年的恩师府上拜访,并请他指点我新近完成的一篇作品,受益匪浅。
D. 一位毕业生在自荐信中:“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2011年6月20日下午,北定中学高一•一班召开班会,内容是结合学过的课文,制定自己的座右铭。
下面是一个同学写出的上联,请你补写出恰当的下联,要求在结尾处嵌入《师说》篇目名称。
读书自我发愤用功,莫要别人“劝学”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
材料二:
2011年6月24日晚,寂静的夜突然被一名女子的呼救声撕裂。
有人抢包!莆田三兄弟义无反顾地追了上去。
不承想,歹徒竟有帮凶,还敢挥刀砍人。
三兄弟相继被砍伤,张涵的胸椎被砍得开放性骨折。
他们的事迹经报道后取得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援助,募集爱心款近200万元,善款用于三兄弟的后续治疗……最终转危为安的“莆田三兄弟”获得“2011感动福建人物”、2013年第四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近日,他们的真实事迹被改编成电影《直击现场》。
材料三:
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清· 颜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既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也说明了小松鼠对橡子的喜爱;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视橡子为宝物,他寻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但没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的能力。
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
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他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满了对旧时光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