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全响应工作机制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服务全响应工作机制探讨
致公党西城区委
北京市政府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后,新西城辖区面积扩大到50多平方公里,辖15个街道,255个社区,随着西城区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城市规模膨胀、人口流动加速、社会服务的新需求层出不穷、各类公共设施庞杂、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控制难度加大、管理问题激增。
停车、养老、助残、环境保护与治理、住房、就医、买菜、心理咨询等新老问题都对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传统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面对这些日益增多的城市问题很多部门只能被动应对。
因此,采用新技术、创设新方法,革新城市管理模式,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的迫切需要。
我们通过参加各类会议、新闻媒体报道、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反映等了解到,我区自去年提出构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实施“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的“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以来,区委、区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大量著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集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功能于一体的“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群众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的主体,改变了以往社会服务由政府单方面管理的模式,这是“全响应”社会管理最大的创新点。
此外,我们
还关注到在刘淇书记、王安顺主席、梁伟副主任、丁向阳副市长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先后到西城区调研“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对西城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第15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还展出了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的成果,我们备感光荣和鼓舞。
5月30日上午,北京市召开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刘淇书记在会议上指出预计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北京市将初步建立起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框架。
我们更加认识到西城区率先开展“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对全市创新社会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下面,我代表致公党西城区委对这项工作谈三点建议:
一、要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入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
“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开展以来,王少峰区长、范宝副区长先后进社区访查民情、听取民意,真正了解居民的困难、苦恼,听取他们的心声,并且实实在在提出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的一些措施,由此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因此,一是要积极宣传“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大力营造“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社会氛围,激发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是要建立完善一个强大的诉求网络,让群众诉求的信息渠道通达顺畅,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对于人民群众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能解决的即时解决,主动探求解
决民生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做到矛盾不积累、不上解。
同时,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基层、进社区,开展代表、委员接待日等活动,听取民情民意,社区、街道把收集来的难题、民意公布,汇总分析后报给相应政府部门予以解决。
三是完善落实和反馈机制。
街道和社区跟踪问题处理结果,使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响应”,并完善社区、群众、驻区单位等服务对象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机制。
二、要应进一步激发社会参与热情,完善居民和社会单位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机制
“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在强调政府响应民需的同时,还应该有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对政府的响应,形成政府与群众全程互动模式。
一是要建立完善政府工作机制,改变一些工作方式和方法,从运动式管理向常态化管理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政府一元管理向公众多元参与转变。
二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从工作方式看,“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在落实责任、宣传发动、隐患排查、问题化解等各方面,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引导驻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完善居民和社会单位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形成社会密切协同、公众有序参与、多元共建共享的社会服务管理格局。
三是以购买“管理服务”的方式,支持“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工作。
政府职能转变后,给社会组织带来了发展空间和机遇,但是社会建设工作启动较晚,社会服务面临很多问
题。
“全响应”必须善于利用社会力量融合社区资源开展各种服务工作。
要因地制宜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重点孵化培育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维权类组织。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把一些政府没有精力或人力做的事,委托给社会组织,让他们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
根据社会需求,通过政府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支持“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社会公益服务。
三、要创新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属地管理
流动人口众多,始终是北京社会管理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本市登记的常住人口是1961.2万人,其中,户口不在北京,而长期在北京居住、生活、学习的人数是704.5万人,占35.9%。
也就是说,每三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外地人。
源源不断涌入的来京创业者、务工者,既为首都建设提供了生力军,也不可避免地给北京的社会管理带来压力。
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对生活的是否满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稳定和政府的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流动人口的根本利益,使流动人口充分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
因此应将流动人口纳入西城区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工作中。
一是要创新流动人口自治管理机制,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介入的转变。
建立完善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站,形成站长、副站长、计生服务员、矛
盾调解员、卫生监督员、治安安全员、活动联络员等在内的组织体系,并由热心公益事业的流动人口志愿者组成互助服务队队员,为流动人口提供反应合理诉求的渠道,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二是要加大对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非本区户籍人口的服务管理。
随着商务楼宇的不断增加、辖区面积的扩大,西城辖区内聚集了众多各类企事业单位,非本区户籍人口相对集中,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搭建非本区户籍人口统一服务平台,将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单位、慈善事业等提供的服务简化程序、一沉到底,提高综合效能。
三是要实现流动人口与居民的同服务、同管理、同教育。
建立起流动人口计生、卫生、就业、教育、维权等有效服务网络,真正反映流动人口的意愿和需求,解决流动人口工作生活的各类问题,才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淡化流动人口游离于城市的自卑感,逐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在实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新目标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