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
1.1 拟建工程概况
由青岛市电力设计院委托我单位勘察的青岛创新工业园变电站位于青岛市创新工
业园规划7号线以北、规划4号线以西。

拟建工程规划占地面积42.0m×30.0m。

拟建建筑物为2F变电站,设计室内坪±0.00=5.97m,基底标高为3.37m。

该变电站拟采用筏基,框架结构。

该工程由青岛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设计。

1.2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本次勘察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针对拟建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遵循有关规范规程,确定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任务是:
1)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5)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评价场地地震效应;
7)根据拟建建筑物特征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1.3勘察工作概述
1.3.1 勘察方案
按照甲方委托书要求,依据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结合拟建工程特征,布置勘探及试验工作量如下:
1 勘探点布置与终孔原则
本次勘察,勘探点按拟建建筑物的周边、角点均匀布设,共布设勘探点9点,勘探点间距15.0~21.0米。

终孔原则:勘探孔深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且进入基础底板以下不小于5.0米。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遇基岩等稳定地层,勘探孔深度可适当调整。

2 原位测试
1)标准贯入试验:对粘土层和强风化岩层进行,揭露主要土层每层不少于6次,评价岩土层的均匀性,并为承载力的确定提供依据。

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填土层进行,不少于3孔,确定填土层的密实程度和均匀性,并为承载力的确定提供依据。

3)电阻率测试:不少于32点。

3样品采集
在施工现场,对场地内粉质粘土取原状土,孔数不少于揭露孔数1/3,且数量不少于6件,钻孔内取水样不少于2件。

4室内试验
原状土样进行常规试验不少于6件,水样进行水质腐蚀性分析不少于2件。

5 工程测量
包括钻孔定位、高程测量、水位测量,为岩土层定位及报告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共测放9点。

1.3.2勘察方法和主要设备、仪器、软件
1 勘察方法
1)工程钻探
使用DPP-100型工程钻机,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工艺,目的是划分地层结构、进行孔内原位测试、取样和观测地下水位,终孔直径不宜小于89mm,回次进尺不超过1m,并满足鉴别岩土层厚度误差±5cm的要求。

2)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试验前认真检查设备,清除孔底残留浮土,保证探杆的垂直度在允许范围内,并预打15cm(坚硬岩土除外),记录每10cm的锤击数,记录累计打入30cm的击数N,锤击速率小于30击/分。

重型动力触探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试验前认真检查设备,保证探杆的垂直度在允许范围内,记录每10cm的锤击数。

锤击速率为15~30击/分。

每贯入1.0米,将探杆转动一圈。

3)样品采集
原状土样采用敞口式取土器采取,取土器放入之前清除孔底残留浮土,保证厚度不超过5cm。

原状土样及时封存、编号,采取防震等措施派专人送往土工试验室。

对取水样钻孔采取无水干钻工艺,避免了施工污染造成水质试验偏差。

干钻水位下一定深度后停止施工,待水质澄清后取样,并及时添加大理石粉送往试验室。

样品试验项目的委托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工程要求填写相应的试验委托单,并经审核人签发后,提交试验室遵照实施。

4)室内试验
室内土工试验执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的相关规定,原状土样
进行常规试验,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密度ρ、含水率ω、孔隙比e
、液塑性指数、
抗剪指标C、φ、压缩模量E
s1-2、压缩系数α
1-2
等)及定名。

地下水样进行腐蚀性分析。

5)工程测量
根据青岛城市坐标系及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GPS接收机对场区钻孔进行点位测放和高程测量,坐标基准点位于规划中7号线南侧,基准点坐标:X=125719.651,Y= 225326.277, 高程基准点位于规划中4号线西侧,高程H=4.48,控制勘探孔定位误差应小于25cm;孔口标高及钻进深度的测量误差不大于±5cm。

2 钻探及报告编写使用的主要设备、仪器、软件见表1.3.2-1。

表1.3.2-1 使用的主要设备、仪器、软件一览表
1.3.3 勘察质量评述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勘察野外作业时间2011年1月9日~2011年1月10日,所有勘察工作都按照相应的规范、规程布置。

勘探点线距和点距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勘
探孔深度满足规范要求,原位测试、资料整理均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及公司质量管理标准进行。

本次勘察采用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工程测量等手段,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取得可靠、准确的勘察成果,满足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表1.3.3-1 岩土工程勘察实物工作量统计表
1.3.4 勘察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6)《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8)《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9)《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
10)《青岛市区第四系层序》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
青岛市地处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洋调节影响,表现出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但不很严寒之特点。

青岛地区历年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16.4℃,历年平均气温12.2℃;历年相对湿度73%;风向以ES、WN向为最多,6级以上大风以N-NW向最多,出现频率N-NW 向为16.8%,WN向为13.8%;瞬间最大风速44.2m/s,累年平均风速5.5m/s,11月至翌年2月风速最大,平均为6.2m/s,7、8月最小,为4.7m/s;年平均受台风侵袭或外围影响13次;近五十年最大降水量1227.6mm,最小降水量386.3mm,平均降水量679.44mm,降水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76%)。

青岛地区季节性冻土标准冻结深度不大于0.50m。

2.2 地形、地貌
2.2.1地形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面标高 3.92m~4.85m(根据孔口高程统计),最大高差为0.93m。

2.2.2 地貌
场区原地貌为滨海浅滩,后人工改造为盐田,近期对场区进行回填形成现地貌。

2.3 岩土层及其工程特性
根据钻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地层结构简单,层序清晰,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上白垩系青山群安山岩组成。

本工程共揭示了4个岩土层,现依据青岛市区第四系标准层分述如下:
1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第①层: 素填土(Q4ml),黄褐色~灰褐色,稍湿,松散~稍密,顶部以人工回填的强风化安山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含少量建筑垃圾、碎石,下部以回填流塑状态的淤泥质土和粘性土为主,切面较光滑,手感较细腻。

该层在拟建场地广泛分布,厚度:2.90~5.00米,平均4.09米,层底标高:-0.25~1.04米,层底埋深:2.90~9.10米。

该层野外共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10.8米/3孔,有关工程特性指标统计结果见表2.3-1。

表2.3-1 第①层原位测试数据统计表
mh),青灰色、灰黑色,软塑~流塑,以软塑为主,局部为第⑥层:粉质粘土(Q
4
淤泥质粉质粘土,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

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厚度1.00~2.80米,平均2.19米,层底标高:-2.39~-0.83米,层底埋深:5.60~7.20米。

该层现场共取原状土样6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6次,工程特性指标统计结果见表
2.3-2、2.3-3。

表2.3-2 第⑥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表2.3-3 第⑥层粉质粘土原位测试数据统计表
2 基岩
),红褐色,结构构造大部分已破坏,节理裂隙密集发第⑯层:强风化安山岩(K
1q
育,矿物蚀变强烈,岩芯以砂土状为主,局部夹直径2~5cm碎块状岩芯,矿物成分以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为主。

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广泛分布,厚度:2.00~3.60米,平均2.68米,层底标高:-4.98~-4.15米,层底埋深:8.50~9.30米。

该层野外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6次,统计结果见表2.3-4:
表2.3-4 第⑯层强风化安山岩原位测试数据统计表
),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部分第⑰层:中风化安山岩(K
1q
矿物蚀变,岩芯呈碎块~块状,矿物成分以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为主。

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广泛分布,勘察过程中未揭穿,最大控制厚度2.10米。

2.4 地质构造
依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胶莱凹陷与即墨—沧口凹陷交界线附近,第四纪以来先后接受河流沉积和滨海淤积作用,形成厚度较大的覆盖层。

拟建场地及附近大的断裂构造为郭城~即墨断裂,位于拟建场地东南侧,距离约1公里。

郭城~即墨断裂:该断裂自海阳县郭城至即墨市南部,全长约130千米,在青岛地区自城阳向南西伸入胶州湾,走向40°~50°,倾向南东,倾角70°~80°,断裂带下盘为青山群火山岩系,上盘为王氏群及青山群地层。

该断裂为燕山运动晚期产物,属正断层(张扭性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属全新非活动断裂,对本工程无影响。

勘察期间,拟建场地及其附近也未发现大的活动性断裂及新构造运动迹象,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基底地质构造背景稳定。

2.5 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场地及其附近,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活动性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2.6 地下水
勘察期间,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2.10~2.80米,标高1.74~2.07米,地下水年变幅约1.5米。

场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侧向迳流补给,由侧向迳流及蒸发排泄。

本次勘察在拟建场地内共取水样2件,水质分析结果见表2.6-1。

表2.6-1 水质分析结果表
3 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3.1 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主要依据GB 50021—2001规定的方法进行,并对异常数据进行了取舍。

1 对野外采集的原位测试数据、室内土工试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剔除异常值,范围值采用舍弃后的最大值、最小值。

2 对野外采集的原位测试数据、室内土工试验数据按拟建场地的不同地质层进行统计。

3 按如下公式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标准值:
n
n
i i
m ∑==
1
φ
φ
⎥⎥⎥⎥⎥⎥⎦
⎤⎢⎢⎢⎢⎢⎢⎣
⎡∑=--=


⎫ ⎝
⎛∑=n
n i i
i
n n
i f
111
2
1
2
φφσ
m
f φσδ=
m s k φγφ.=
δγ⎪⎪⎭

⎝⎛+±=n n s
2678.4704.11 s r —统计修正系数
f σ —标准差
n —参加统计数据个数
m φ—岩土参数的平均值
k φ—岩土参数的标准值
3.2 各岩土层(体)工程分析评价
3.2.1各岩土层(体)工程分析评价
第①层素填土: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广泛分布,均是新近回填而成,均匀性差,工程特性变化较大,不经处理,不宜直接作为拟建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第⑥层粉质粘土: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广泛分布,承载力低,压缩性高,不经处理,不宜直接作为拟建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根据野外钻探资料、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结果,结合地区经验,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取90kPa ,压缩模量E s1-2取4.5MPa 。

第⑯层强风化安山岩:该层工程特性稳定,力学性质较好。

根据野外钻探资料,结合地区经验,该层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性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建议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取400kPa ,变形模量E 0取25.0MPa 。

该层埋深较深,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地基持力层,可作为拟建建筑物良好的地基下卧层或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

第⑰层中风化安山岩:该层工程特性稳定,力学性质较好。

根据现场钻探资料,结
合地区经验,该层岩石坚硬程度为较软岩,岩体完整性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
取1800kPa,弹性模量E取3.0 GPa。

该层为拟建建Ⅳ级。

建议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筑物的良好的地基下卧层。

3.2.2各岩土层(体)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
注;★为推荐的等效值。

3.3 场地地震效应
3.3.1地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3.3.2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该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勘察过程中未实测剪切波速。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3,结合当地经验,估算各土层剪切波速(以2号钻孔为例,计算至6.0m):第①层素填土Vs=140m/s,厚度5.0m;第⑥层粉质粘土Vs=120m/s,厚度1.0m;第⑯层强风化安山岩Vs>500m/s;则等效剪切波速Vse=d
/t=6.0/(5.0/140+1.0/120)=136.2m/s;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拟建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
周期0.45s。

3.3.3建筑抗震地段划分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4.1.1条,拟建场地第⑥层粉质粘土存在软弱土,拟建场地为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3.4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拟建场地所处大地构造背景稳定,第四纪以来未发现新构造运动迹象,勘察期间也未发现其它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良好。

作为该拟建建筑物的拟建场地是适宜的。

3.5 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
1)受环境类型(Ⅱ类)影响,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强腐蚀性,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综合评定对混凝土结构具强腐蚀性。

2)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具强腐蚀性。

3)场地范围内不存在可能引起场地水土被污染的环境条件,且地下水位埋深较小,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同场地水。

4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建议
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征,并根据地区经验对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建议如下:
1、换填处理方案
建议将基底以下第①层素填土和第⑥层粉质粘土挖至一定标高,换填风化砂垫层,厚度不小于1.0m,不大于3.0m,以人工换填并经检测合格后的风化砂垫层作为地基持
力层,采用筏板基础,风化砂垫层超出基础宽度应满足应力扩散要求。

2、强夯法或强夯置换法
考虑到现拟建场地周边无邻近建筑物或设备,强夯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故可采用排水结合强夯法或强夯置换法对第①层素填土、第⑥层粉质粘土进行加固处理,以强夯或强夯置换后经检测合格的地基作为持力层,处理方案设计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采用筏板基础。

3、基础防腐蚀措施建议
因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强腐蚀性,依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建议基础设计时混凝土等级不应低于C20,基础底部应设耐腐蚀垫层,基础周围宜回填粘土并夯实。

5 结论与建议
1)拟建场地地貌类型简单,地层结构清晰,区域构造背景稳定,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场地稳定性良好。

2)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3)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拟建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45s。

该场地为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4)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不大于0.50米。

5)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具强腐蚀性。

6)地基基础方案详见4。

7)基槽开挖后基础施工前,必须通知我公司技术人员现场验槽。

8)基础施工过程中,若遇其它岩土工程问题,请及时通知我公司及设计部门共同协商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