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突围――香港类型电影十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守与突围――香港类型电影十年
香港电影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商业电影为主流的电影传统,而类型片是电影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

在香港类型电影的家族中,不仅拥有警匪片、喜剧片、恐怖片等西方类型片中的常见片种,更有着武侠片这一带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独特电影类型。

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电影仍然遵循多年来形成的类型电影传统,在追求商业效应和娱乐性的同时,又注重形式的革新和类型的突破。

在对传统的承继和发展中,回归十年以来的香港类型电影呈现出了全新的景观和格局。

上篇:知难而进,绝地反击
在香港刚刚回归祖国的一两年间,香港电影似乎
还保持着以往的惯性,类型电影仍然按照过去的轨迹向前滑行。

这一时期,成龙动作片、古惑仔片等这些在回归之前早已被大家接受的影片样式,依然占据着香港票房排名的前列。

然而,香港回归祖国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对香港电影的巨大影响终于渐渐显露出来。

人们发现,过去的拍片模式已经不再能保证票房。

处在回归后调整时期的香港又遇到金融风暴、盗版猖獗等问题,香港电影从票房和投资上都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市场持续低迷。

香港电影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后,进入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

但香港人却不甘于让这个“东方好莱坞”逐渐沉沦下去,电影人奔走相告,纷纷呼吁“救市”。

香港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个电影神话,关键就在于他们务实进取,不轻易言败的精神,面对困境,他们从不服输,而是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市场的滑坡使
制作方开始压缩投资,在需要花小钱办大事的局面下,电影人必须在形式上力求突破,过去香港电影中那种极尽铺陈的场面,夸张、过火的写意手法逐渐为更具匠心的、技巧化的细致处理所取代。

从题材上,以《黄飞鸿》系列为代表的由徐克等人所兴起的视觉新潮,已经难以为继,制作者们纷纷把影片题材转向了低成本、小制作影片。

没有了豪华阵容和大场面的渲染,只能依靠更加独特的构思和更加尖锐的题材。

其中《暗战》便是一部将风格化表现与市场运作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影片的导演、“银河映像”的领军人物杜琪峰自此以后也接过了徐克、吴宇森等人留下的香港主流类型电影的大旗。

此时的香港类型电影导演群落中,既有更多承继了传统香港类型电影风格的导演如唐季礼,也有着异军突起,成功打造《古惑仔》《风云雄霸天下》《无间道》等具有开创意义影片的刘伟强,还有
着陈木胜、叶伟信、马楚成等一批新生代导演。

所有能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的导演,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首先都必须在形式风格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突破。

而香港类型电影经过这一段力求变革的阶段,逐渐从英雄主义的浪漫化呈现转而成为反英雄的另类黑色风格。

伴随着影片风格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剧情设计的转型,香港电影的故事开始由粗放型转向细密型发展,不再完全依靠酣畅淋漓的快节奏、打斗场面取胜,而是努力建构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并赋予人物更多的心理层面的潜在因素。

从新旧《警察故事》的对比即可明显地看出这种变化,旧《警察故事》系列,从头到尾都是激烈火爆的场面和夸张的动作,以展示成龙打斗动作的肢体语言为目的,而到了《新警察故事》,虽然仍然有不少的打斗场面,但透过外部的剧情,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那种小人物对于生活
的无奈,是那种成长中缺乏关爱所造成的创伤。

2002年的《无间道》横空出世,获得评论和票房双重肯定,宛如给香港电影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2001至2002年前后,香港不仅出现了《无间道》这样延续警匪片类型传统并在主题和形式上又有所突破的影片,还出现了深受本土观众喜爱的动画片《麦兜故事》以及关注社会、讲述时代变迁的《金鸡》等。

以《少林足球》《天下无双》为代表的喜剧片也在内地和香港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而《见鬼》《三更》《我左眼见到鬼》《异度空间》等影片,更体现出香港电影在市场压力面前发扬类型电影传统,掀起恐怖片制作小高潮的不懈努力。

一时间,香港电影似乎有了复兴的迹象,防守反击的战役已取得阶段性胜利。

就在人们对香港电影开始重新建立起信心之时,2003年一场灾难却从天而降,非典疫情让刚刚好转的
香港电影再度蒙上阴影。

而这一年,在影迷心目中拥有无可替代位置的张国荣、梅艳芳相继离世,更让整个香港电影笼罩在一片悲哀的气氛当中。

灾难是不幸的,然而灾难却并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非典虽然给了香港电影又一次沉重打击,但它也唤醒了香港人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灾难过后,香港人重新调整自己的步子和心态,又开始了新的征途。

下篇:香港精神,中华血脉
毕竟经过十年的打拼,香港电影杀出了一条血路。

十年间的香港类型电影,虽然没有了过去的沸沸扬扬,但在各个类型当中,仍然都有着为数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

武侠片见证了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期,回归之后,武侠片客观地来说确实已经风光不再,但《风云雄霸
天下》《杀破狼》《龙虎门》等影片仍试图用新的视听感受来博得年轻观众的青睐,《七剑》《霍元甲》则执著于对经典文本和原型的重新演绎。

而《卧虎藏龙》在国际影坛的大放异彩,香港影人同样功不可没。

警匪片在这十年间却没有停止它们的脚步,《无间道》开警匪片一时之新风气,其后有《双雄》《黑白森林》沿著它的道路继续前行,而在晚些的《三岔口》等影片中,故事的架构虽不再向《无间道》看齐,在人物心理状态表现上却仍然延续了前者的意旨。

喜剧片方面,无厘头的周星驰自《喜剧之王》执筒之后便更趋内敛,而从《少林足球》到《功夫》,周星驰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电影的主题和空间。

依靠低俗路线取胜的王晶面对内地市场多少有点放不开手脚,但也还算有几部影片问世。

而当年无意之间创下《大话西游》经典,却长期不为观众所熟识的刘镇伟也接
连炮制了《天下无双》《情癫大圣》等影片,让观众一睹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

在电影市场低迷、投资减少的情况下,恐怖片这种投入相对不大,又能产生强烈感官刺激的电影类型,近年来得到了继续发展。

以彭氏兄弟为代表的恐怖片创作者们在其电影中以东方式的因果报应构建剧情,以神秘气氛和心理紧张感的营造吸引着观众,成为香港恐怖片中崛起的新势力。

在这十年间,文艺片导演也普遍完成了一次转向,努力尝试将文艺与商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保持影片文化内涵的同时,力求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

陈可辛的《如果?爱》,张之亮的《墨攻》,尔冬升的《旺角黑夜》《门徒》,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都不再拘泥于过去文艺片纯社会写实和探讨个人命运的模式,而是融合进了华丽的场景,商业的包装。

在市场的压力面前,香港电影人开始寻求更多的制作渠道,由中国内地、香港和泰国共同合拍的《三更》即是一次成功的国际化运作。

与此同时,类型融合也成为显著现象,《神话》《千机变》都已不再是过去的传统类型,而是多种类型的融合。

而在一些影片如《风云雄霸天下》《紫雨风暴》中,好莱坞式的电脑高科技制作同样搞得有声有色。

《头文字D》《龙虎门》等影片虽然被某些观众评价为故事过于简单,但在青少年观众中却大受欢迎。

这些影片将漫画与游戏的表现方式与电影相结合,以新的视听语言,符合青少年观众心理的表现方式来结构影片,同样是未来电影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种方向。

自回归祖国以来,对香港电影起到最大影响作用的无疑是内地的市场。

香港人在经历过惶惑与犹疑之后,终于发现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在母亲怀中,更得以
延续往日的璀璨。

香港电影界也发现,内地这个广袤的市场所蕴涵的潜力之大远远超乎他们的想像。

2002年,博纳公司发行《天脉传奇》在内地票房狂收,此后的《河东狮吼》《老鼠爱上猫》《百年好合》《双雄》战绩均不一般,香港影人惊喜地发现,曾令他们心中忐忑的内地市场,原来是一座刚刚掘开一角的金山,于是香港电影从过去仅仅利用国内外景和人力资源的合拍片模式转为新一轮占领内地市场的抢摊登陆战并在题材上、故事上等迎合内地观众的口味。

2004年《新警察故事》的出笼颇具象征意义,时隔多年,虽然年届50的成龙眼角已爬上缕缕皱纹,但他扮演的警察依然在银幕上奋力打斗着,成龙以延续《警察故事》经典的方式延续了他个人和香港电影的神话。

这部创下4000多万票房的合拍片,让世人分明看到了香港类型电影投胎内地市场后生发出的新的肌肤。

时值香港回归十周年,2007年的电影有着太多包含香港关键词的事件令我们期待:征战海外多年的老将吴宇森不惜重兵集结《赤壁》;将艺术与市场玩于股掌的高手陈可辛浓墨书写《投名状》;修成如来神掌后久未露面的周星驰躲在铁匠营内暗自打造《长江七号》;而一向我行我素的王家卫也在戛纳海滨度过了一个西方风情的《蓝莓之夜》。

这种纷繁,这种斑驳,让人惊异于时过境迁之后的香港电影景象竟仍然是那么地似曾相识,然而恍惚之间,已是十年光阴过去。

这十年间的时光,宛如化作了电光幻影,依然在那星光闪耀,夜风轻拂的香江之夜静静流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