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22.《太空一日》导学案
太空一日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1.易错字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ǐng)无虞(yú)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千钧重负(jūn)(fù)舷窗(xián)2.多音字荷载屏模重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侧重强调“忍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注视着。
连呼吸都不敢呼吸,看的集中“屏息凝神”;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精今神”。
聚精会神集中。
原指集思广益。
后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
侧重强调精神非常集中。
5.词语释义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轮廓:①名词,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②(事情的)概况。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概率:表示某事在某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作概率。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文题解说】“太空一日”是指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一天,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1

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太空一日》导学案(学生用)【教学目标】1.借助小标题,了解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2.学习运用小标题的写法,理解其层次清晰的作用。
3.感悟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模拟.( ) 炽.热( ) 俯瞰.( )严谨.( ) 逃逸.( ) 稠.密( )遨.游( ) 瞬.间( ) 烧灼.( )(2)解释词语。
遨游:。
烧灼:。
瞬间:。
严谨:。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火箭运载的“神舟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了解背景3.读课文,根据文章的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段):。
第二部分( 段):。
第三部分( 段):。
第四部分( 段):。
二、研读课文,问题探究1.为什么“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3.“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4.“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5.飞船抛伞经历哪几个阶段?6.详细记录飞船落地的时间,有什么意义?7.结合文中的事例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1.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运用数字有何作用?)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
《太空一日》导学案(学生用)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学生用)课型:精读主备人:王艳杰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重、难点)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预习法、快速浏览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一、自主预习(第一课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1、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资料观看。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杨利伟及本文写作背景。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弧()蚀()炽热()负荷()轮kuo( )俯瞰()稠密()烧灼()ao( )游无虞()本末倒置()屏息凝神()()2、解释词语。
炽热:俯瞰:无虞:本末倒置:千钧重负:惊心动魄: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三)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词句。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浏览时,可以一目十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四)再阅读课文,进行批注。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2、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五)通过读文,你还发现什么问题或你有什么困惑,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探究(第二课时)(设计意图:结合教学用书建议,对本文减少琐碎肤浅的分析,将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再默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所见所感。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感受科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文章语言生动,描述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但他们对太空生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感受,体会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太空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太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教学展示。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学过程的设计,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3.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课文原文、注释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太空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太空生活的课文,大家猜猜作者在太空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哪些见闻?请大家找出来,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太空一日》导思议展评检练衡水模式导学案

分校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堂导学案设计第周第1/3 课时姓名上课时间:2020 年03 月02 日星期:一备课组长签字:班主任签字:
【评】(5分钟)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细节描写,生动细腻。
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
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
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
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
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
负责和揭密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所有读者将跟随
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的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告诉了我们:成功
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检】(8分钟)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这一自然
段运用了哪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22.太空一日导学案

导学案课 题 太空一日22 课时安排 1课时课 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导 学 流 程复备或笔记 导入:1.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
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
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
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2.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3.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4.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5.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导学案

《太空一日》导学案(绝对原创,内含答案)【学习目标】1、预习课文,探究课文四个部分的重点内容。
2、品读文字,感受太空飞行的神奇和紧张。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英勇顽强的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品读文字,感受太空飞行的神奇和紧张。
难点:按照要求,根据主人公经历写出精美颁奖词。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特级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2、生字正音圆弧.()炽.热()轮廓.()俯瞰.()模拟..()遨.游()烧灼.()舷.窗()无虞.()屏.息凝神()千钧.重负()【探究文本】一、整体感知: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2、本文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哪篇文章结构相同?二、深入探究第一部分:1、作者为什么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我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后,我的感觉又是怎样的?第二部分:1、从载人飞船上看地球,作者看到了些什么?2、在飞船上能看到长城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第三部分:杨利伟为什么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神秘的”?第四部分:1、请简述杨利伟返回地球的全过程(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①飞船接到“返回”指令,便()。
②接着减速进入()。
③飞船急速下降出了()④开始关键的操作——(),飞船抛开(),并迅速带出(),紧跟着把()也带出来,16秒钟后再把()带出来。
⑤距离地面5公里时,飞船抛掉(),同时主伞变成(),晃悠着落向地面。
⑥飞船距离地面1.2米,()点火,接着飞船落地。
2、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我感到紧张的原因有哪些?三、分析人物课文中展示了杨利伟怎样的形象?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拓展训练】活动:请你试着给英雄人物杨利伟写颁奖词。
提示:颁奖词是综合性学习经常出现的考题,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简洁,概括力强。
②讲述主人公的感人事迹,表现出主人公高尚品质。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及答案

22.太空一日杨利伟【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标注好词好句,概括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航天员的高大形象。
【学习重点】学习航天员敢于探索,严谨勇敢,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难点】体会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他就是杨利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利伟的航天世界。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弧.(hú)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nǐ)遨.游(áo)严禁.(jìn)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gài)烧灼.(zhuó)舷.窗(xián)俯瞰.(kàn)释.然(shì)确凿.(záo)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3.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特级航天员,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他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4.背景链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2太空一日预习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炽热、千钧重负、惊心动魄、俯瞰、屏息凝神”等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负荷.( ) 载.人( ) 屏.息凝神( ) 无虞.( ) 炽.热( ) 弧.度( ) 轮.廓( ) 俯瞰.( )模.拟( ) 遨.游( ) 稠.密( ) 烧.灼( )千钧.重负.( )( ) 舷.蜀( )3、解释下面词语。
(1)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屏息凝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炽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轮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钧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耐人寻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读课文】1.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2.请说说小标题的作用?3.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意外?他是如何应对的?【合作探究】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
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紧张和意外?会不会有损他的英雄形象?【拓展延伸】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22、太空一日 导学案

动。”
②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③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
再也没出现过。
④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⑤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正确排序是 ④⑤②③①
。
2.给下列句子提出修改意见。
在距离地面 300 多公里左右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
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修改意见: 删去“左右”
。
3.仿写句子。 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
示例:外面寒冷,不怕!从沙砾上飞过,不怕!
4. 阅读有关资料,写出你的感受。 杨利伟说:“航天飞行要面临两个最大的环境挑战,就是超重和
失重。训练时事先会告诉我们,如果承受不了可以按报警电钮,不能 强忍着,我们的手就放在那个红色按钮上。尽管无数次经历痛苦的煎 熬,但那个按钮却一次也没有被按响过。我算是超重耐力比较好的, 仍感到难以忍受,那些耐受力不如我的战友,其痛苦可想而知。但我 们航天员没有一个人主动按过这个按钮。”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22.太 空 一 日
1.理解、积累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借助小标题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培养提炼主要信息的能 力。 3.激发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一课时 ◉重点:借助小标题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培养提炼主要信息 的能力。
“神舟五号”飞船是我国第 1 艘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载 人飞船,载有 1 名航天员,在轨道运行了 1 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 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 发送回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此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 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 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第6单元22太空一日教学案新人教版

22 太空一日【导学目标】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mó nǐ)遨.游(áo)严谨.(jǐn) 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lǜ)(2)词义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以下是一份以《太空一日》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杨利伟的太空经历,感受太空的神奇与魅力。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难点:体会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很特别的文章,叫《太空一日》。
大家知道这是谁写的吗?生:杨利伟。
师:对啦,那大家对杨利伟了解多少呢?生:他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师:非常好。
那我们就开始走进他的太空一日吧。
大家先快速浏览一下文章,看看都写了些什么。
(学生浏览文章)师:好啦,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生:讲了杨利伟在太空的各种经历。
师:没错,那他都经历了哪些特别的事情呢?生:他看到了很多奇妙的景象。
师:还有呢?生:还遇到了一些危险。
师:对,那作者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生:很严谨,很认真。
师:非常棒。
那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文章的一些细节。
比如说,他在太空中听到“神秘的敲击声”那一段,大家有什么想法?生:感觉很神奇,也有点害怕。
师:那作者是怎么对待这种情况的呢?生:他很冷静地去分析。
师:对呀,这就是科学家的态度。
那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呢?生:要勇敢面对困难。
生:要严谨对待事情。
师:非常好,大家说得都很对。
那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啦。
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
但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同时,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3 太空一日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积累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
学习难点: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五号—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嫦娥一号—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生,辽宁绥中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写作背景《天地九重》是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此书详尽地描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他在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在书的序言中写道:“‘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获得突破性成功,而我作为首飞航天员,亲历和见证了那个光辉时刻;那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天,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三、导读理解1.火箭起飞时,“我”有什么感受?明确:最初很紧张;后来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心里稍有释然。
2.飞船上升过程中,“我”有什么感觉?明确: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不断增强,因平时训练承受过,觉得没啥问题;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要牺牲了;共振持续了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
3.说说“我”在空中都看到了什么?明确:弧形的地球、各个大洲和国家、祖国的各个省份、一些棉絮状的物体。
人教版七下《太空一日》导学案及答案.doc

22.太空一日杨利伟【口号展示】班级口号及各小组口号【学习目标】1 .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提纲】1、通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扫除字词障碍。
2、初读课文,依据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习检测】1.走近作家作品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 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160(乘组)杨利伟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17II(乘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2008年09月25—28II(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2011年11月01—17II(乘组)搭载模拟人神舟九号2012年06月16—29II(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2013年06月11—26II(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17 日一11 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2

第23课《太空一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太空一日》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导入:探究生趣第一步,浏览课文。
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炽热():。
释然():。
幅度():。
急剧():。
抖动():。
共振():。
敏感():。
五脏六腑():。
耐人寻味():。
预定():。
一目了然():。
轮廓():。
辨别():。
期待():。
俯瞰():。
分辨():。
呈现():。
视野():。
验证():。
确凿():。
纯净():。
轨道():。
本末倒置():。
倒悬():。
错觉():。
模拟():。
遨游():。
鉴于():。
严谨():。
惊心动魄():。
稠密():。
摩擦():。
瞬间():。
呼啸():。
裂缝():。
故障():。
屏息凝神():。
无虞():。
寂静无声:。
隐约():。
模糊():。
二、根据小标题梳理重要信息: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探险精神与科学精神。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2.“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杨利伟 一2.⑴本末倒置 ⑵惊心动魄 ⑶一目了然 ⑷应付自如 3.D
B. 杨利伟在太空中经过几次努力也没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长城。
C.“神舟六号”舱体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是为了避免宇航员“本末倒置”的错觉。
D.“神舟五号”归途中舷窗上的玻璃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了细细的碎纹。
家庭作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过载(zài) 一刹那(chà) 五脏六腑(fǔ)
5.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速读课文,本文讲述了杨利伟在“太空一日”中经历的哪些事?
2.文中有许多句子可能与你之前对太空的认识不同,你能摘录几句推荐给你的同学或者家人吗?
示例: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课堂练习
1.本文作者,他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人。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 )
⑵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 )
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
⑷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神舟五号”在起飞阶段持续26秒的共振现象是可以通过改进飞船技术工艺来解决的。
22.《太空一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重点·难点:
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预习·交流:
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研读·赏析:
1.杨利伟“太空一日”中哪段经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你从中有何收获?
(温馨提示:建议从科学品质的养成,以及对科学探索的认识等方面谈收获。)
2.你能结合文本,选一个(或几个)角度,谈谈你所认识的杨利伟吗?
3.文中有许多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请选几句分析它们的内容及表达效果。
巩固·拓展:
【研读·赏析】
1. 示例:“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宇航员要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还要拥有非凡的毅力和智慧。
2.示例:杨利伟是一个科学态度特别严谨,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的人。回到地面后,技术人员想弄清那个神秘的声音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杨利伟一次又一次听,可杨利伟觉得不像,就坚决不签字。
(3)杨利伟在太空中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你发挥想象猜测一下或者根据你了解的科学知识假设一下,这“敲击声”来自哪里?
示例1:外星人的敲门声。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一定不是孤单的,会有许多邻居以各种方式各种状态存在着,甚至在某个特殊的时刻他们就会走近我们。
示例2:飞行时出现的敲击声,可能是由于飞船在地面时有压力,到达真空无压力的太空环境后,结构上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些声音,或者是因为飞船内物品在上天前都是有大气压封到里面,在太空中因为泄压导致一些声音发出。
C. 漫长 猜测 亲眼目睹 如释千斤 D. 分辨 共震 惊心动魄 本末倒置
3.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神秘的敲击声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会遇上许多。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 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③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1)根据原文,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 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力②这种错觉。
2.背景资料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B.确凿(zuó)剥落(bō) 整流罩(zhào) 亲眼目睹(dǔ)
C.负荷(hè) 俯瞰(gǎn) 棉絮状(xù) 本末倒置(mò)
D.共振(zhèn)舷窗(xián) 逃逸塔(yì) 惊心动魄(pò)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轨道 轮廓 一目了然 不可思意 B. 嘱咐 眨眼 应复自如 五脏六腑
导学案答案
【预习·交流】
3.炽热(chì) 舷窗(xián) 确凿(záo) 亲眼目睹(dǔ) 俯瞰 负荷 共振 五脏六腑
【自学·合作】
1.(1)应对难以承受的26秒。(2)太空中看到的情景。(3)神秘的敲击声。(4)惊心动魄的归途。
2.示例: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 (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
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热( )舷窗( ) 确凿( ) 亲眼目睹( )
俯kàn( ) 负hè( )共zhèn( ) 五脏六fǔ( )
4.课外查阅有关“神舟”的知识并与同学交流。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③听了一年多。
A. 引发②修复③断断续续 B. 诱发②克服③连连续续
C. 诱发②克服③断断续续 D. 引发②修复③连连续续
(2)飞船刚刚进入轨道时,为何多数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如何解决这种错觉呢?
家庭作业
1.D俯瞰(kàn) 2.C(A.不可思议 B.应付自如 D.共振)3.(1)C (2)这是处于失重状态产生的错觉。可以靠宇航员的毅力调整过来;可以改进飞船舱体,在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帮助航天员调整感觉。(3)参考题目下方提供的两个示例
1.走近作家作品
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 (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 (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 (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2年06月16—29日 (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②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