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名师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太空一日教案两课时

太空一日教案两课时

太空一日教案两课时(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太空一日教案两课时这是太空一日教案两课时,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太空一日 教案 第二课时

太空一日 教案 第二课时
二、品味语言 大声朗读下面的句子,看看该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蕴含的情感。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 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及对战友和亲人的想念之情。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 船了,外边来人了! 心理描写,表达了“我”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飞行任务并成功着陆后的激动心情,平安着陆,回到祖国, 喜不自禁。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杨利伟不但记录了航天过程,而且把不同阶段的感受告诉了研究员和航天员? 这是一种科学求实精神的体现,也是作为一名航天员为国家科技进步负责任的态度的体现。他在航天过 程中的每一个体验,每一份感受,每一份资料都是极为珍贵的,对航天事业的进步也是极为可贵的,可以让 研究员和航天员少走许多弯路。 四、课堂小结 主题概括: 本文借助四个小标题,通过写“我”乘坐飞船升空,遨游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飞船落地,体现了 作者作为一名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和亲友的热爱,洋溢着中国航天 科技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学后感悟 感悟一:我们应佩服杨利伟敢于说“我没有看到长城”的难能可贵的求实严谨的态度。他庄严地肩负起 一个航天员的职责,用首飞的经历来改进航天技术,把宝贵的经验传给后来的航天员。 感悟二: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 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行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中国几代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 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铸就中华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五、写作特色 1.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飞船起飞的过程及作者的感受,小标题非常吸引眼球。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案精选2篇(一)教材:《太空一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太空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来解读科普文章。

3. 培养学生的科普阅读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太空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来解读科普文章。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太空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2. 学生对科普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太空一日》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3. 提供关于太空旅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关于太空旅行的纪录片片段或展示太空旅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太空旅行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Step 2 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提问:“你现在能想象一下在太空中生活一天是什么样吗?你猜太空中是什么样子?能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和猜想。

Step 3 阅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并提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答如下问题:- 通过什么方式可以看到地球?- 太空中的时间如何流逝?- 为什么在太空中感觉很轻松?- 为什么在太空站中晚上比较忙?3. 小组成果汇报: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4 拓展延伸(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讲解太空站的建设和运行。

2. 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旅行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有什么意义?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课以及太空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进行总结,并可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结,回答课前的预习问题。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课后练习和带回家阅读相关科普文章,培养学生对科普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Step 7 课堂反馈(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精品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精品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精品教案2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这一天,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课文还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如太空行走、失重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太空题材的课文会有较高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太空知识了解有限,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科学概念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太空行走、失重等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空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太空行走、失重等科学概念的理解。

2.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的理解和赏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在必要时,教师对太空行走、失重等科学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科学知识、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太空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太空行走、失重等科学概念的理解。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1(第2课时)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1(第2课时)

《太空一日》精品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随文复习短语的相关知识及关联词语使用的特点。

2.进一步锻炼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兹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立足情境,走近英雄1.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意外的情况,你曾遇到过哪些在这类情境下,你一般会怎样想,怎么做示例:作业忘记带,骑车上学时车子坏了,赶去补习班一路上遇到红灯要迟到,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扭伤了脚,自习课上好心提醒同学不要讲话却被巡视的老师误以为上课聊天……难过,伤心,焦急,委屈……打向老师或者家长求助,纠结于要不要“闯红灯”,辩解……2.回忆一下上节课归纳出的杨利伟遇到的意外,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要求:分别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尽量使用不同的短语类型。

示例: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他——顽强忍受。

(偏正短语)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他——克服不适。

(动宾短语)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他——沉着冷静。

(并列短语)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他——观察判断。

(并列短语)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他——重视过程。

(动宾短语)设计意图:太空、探险、飞船……这些探险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毕竟距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

为此,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畅谈交流自己遇到意外时的表现,再来对照杨利伟在太空飞船上的表现,就更能感受到其精神的伟大。

运用短语的形式来说说他的表现,一方面提升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短语知识的随文教学。

二、多重角度,话说英雄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英雄”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够被称为“英雄”提醒: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英雄”的认识。

如为拯救国家危难而付出生命的革命先驱,面对“非典”而坚守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维护国家利益与尊严的士兵,《战狼2》中的冷锋等。

明确:“英雄”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岗位上,并不一定要为国捐躯。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2课时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2课时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2课时课题:太空一日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目标:1. 了解太空一日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太空站和飞船的构造和作用。

3. 了解太空探测对人类的贡献。

4. 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获取有关太空探测和科学研究的知识。

5.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 太空探测对人类的贡献。

2. 太空站和飞船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了解太空探测的科学研究和意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意识。

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测的意义和科学研究。

2. 讨论与合作学习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太空探测对人类的贡献。

教师出示太空探测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太空探测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和意义。

2. 案例教学:探索地外生命通过探测卫星和探测器,科学家发现了很多外星星球和行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星球和行星的信息,也发现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和行星。

那么,什么是地外生命?有哪些可能的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学生可以自己去搜索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讨论。

3. 解释太空一日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分析出太空一日的定义和特点,并阐述太空探测人员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艰辛。

4. 太空站和飞船的构造和作用通过对太空站和飞船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其用途和构造。

第二课时1. 引入:太空探测与信息技术通过讲解太空探测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分析出信息技术在太空探测中的作用和应用。

2. 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发相关资料,让他们针对太空探测和科学研究进行一次小组讨论,并得出一份结论。

3. 复习通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等形式,进行当天所学知识的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获取有关太空探测和科学研究的知识。

2. 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

3. 学生了解太空探测和科学研究的意义和贡献。

《太空一日》教案(2课时)

《太空一日》教案(2课时)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练习对课文的快速默读,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课文具有说明性质语言的准确性,理解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二)教学建议紧扣单元目标,做到“有效教学”,“长文”“短教”,让孩子们在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里,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然后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三)教学示例炎黄子孙杨利伟,天空探险应点赞——《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能力目标: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 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取主要信息。

2. 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教学方法:1.知识链接教学法。

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2.默读教学法。

默读是对“长文”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快速高效,能在最短的时段内筛选、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有关杨利伟及“神舟五号”的资料(含视频),并阅读老师提供的“航天知识小链接”。

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准备有关杨利伟“飞天”视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浏览全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全文,如何借助小标题,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太空一日》优质教案

《太空一日》优质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主备人:g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谈话导入: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2.资料链接:写作背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作者作品填空。

《太空一日》选自《天地九重》。

作者杨利伟,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一级飞行员。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2、给划线字注音。

炽(chì)热弧(hú)线轮廓(kuò)俯瞰(kàn)模拟(mó nǐ)遨(áo)游严谨(jǐn)稠(chóu)密概率(gài lǜ)烧灼(zhuó)五脏六腑(fǔ)千钧(jūn)重负耐(nài)人寻味惊心动魄(pò)屏(bǐng)息凝(níng)神3、据意写成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年级七科目语文任课教师金青梅授课时间 5.25 课题21、《太空一日》(第二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教学目标1、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学习杨利伟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3、学习我国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学习杨利伟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我国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编号:08一、导入新课(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二、精读品悟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引导学生勾画课文中的语句,完成表格。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品味语言结合课文,体会下列语句中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外边来人了!四、积累拓展: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五、课堂练习找出文中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说说使用关联词语有什么好处。

六、作业布置1、必做:完成《绩优学案》基础题。

2、选作:完成《绩优学案》“阅读理解”了解我国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学习杨利伟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时的内容,本篇文章是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一篇科普文章。

文章详细介绍了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航天专业知识较为陌生。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掌握相关航天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2.难点:航天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太空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航天知识卡片:准备一些关于航天知识的卡片,用于学生互动环节。

3.作业本:提前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太空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航天员杨利伟的生平事迹,为学生进入正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太空一日》教案共3篇

《太空一日》教案共3篇

《太空一日》教案共3篇《太空一日》教案1近年来,《太空一日》这篇教材备受瞩目与关注。

它是美国太空总署(NASA)针对小学生设计的一份教材,在太空待一整天,以教育孩子们关于太空科学、太空探索和宇航员的知识。

本文旨在探讨《太空一日》教案的教学内容、局限和改进方向,希望以此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宇航员的工作、宇航员的服装、太空食品、当地时间、钱和空间飞行的安全。

这些知识点与太空探索及宇航员的实际工作有关,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并且比较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宇航员的工作包括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务、日常的工作内容、如何在太空中生存等。

宇航员的服装主要讲解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穿着的服装,以及这些服装可以为宇航员提供什么样的保护。

太空食品这个板块中主要讲述的是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饮食,以及太空食品有哪些特别的要求。

当地时间这个板块讲述的是太空中没有昼夜的概念,如何区分时间等。

钱这个板块主要是讲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用的货币、及支付手段等。

最后,空间飞行的安全,则讲述了太空舱故障的危害、紧急处理等内容。

二、教学局限《太空一日》这款教材给孩子们讲述了很多有趣而具有科学性的知识点,但是这个教学材料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缺少实践性:与大多数的教学材料相比,《太空一日》缺乏实践性。

当然,这种教学材料的版权、精品化和成本等问题,让能够实际体验和操作的情况较为罕见。

2.内容单一:《太空一日》这个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这也是教学材料中的一个局限性。

如果孩子们能对更多的知识点了解到更加深入、科学的了解,这样孩子们就有机会充分了解所有与太空有关的知识点。

3.情节简单:理论上,《太空一日》版权教材的情节设计比较简单,针对普通年龄段的小学儿童挑战不大。

三、改进方向《太空一日》这个教材的改进方向如下:1.增强实践性:要想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太空科学,应该增加实践性的环节,在实践中让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太空科学的奥妙和神秘。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教案以下是一份以《太空一日》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杨利伟的太空经历,感受太空的神奇与魅力。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难点:体会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很特别的文章,叫《太空一日》。

大家知道这是谁写的吗?生:杨利伟。

师:对啦,那大家对杨利伟了解多少呢?生:他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师:非常好。

那我们就开始走进他的太空一日吧。

大家先快速浏览一下文章,看看都写了些什么。

(学生浏览文章)师:好啦,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生:讲了杨利伟在太空的各种经历。

师:没错,那他都经历了哪些特别的事情呢?生:他看到了很多奇妙的景象。

师:还有呢?生:还遇到了一些危险。

师:对,那作者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生:很严谨,很认真。

师:非常棒。

那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文章的一些细节。

比如说,他在太空中听到“神秘的敲击声”那一段,大家有什么想法?生:感觉很神奇,也有点害怕。

师:那作者是怎么对待这种情况的呢?生:他很冷静地去分析。

师:对呀,这就是科学家的态度。

那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呢?生:要勇敢面对困难。

生:要严谨对待事情。

师:非常好,大家说得都很对。

那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啦。

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

但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同时,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2课时)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2课时)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练习对课文的快速默读,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课文具有说明性质语言的准确性,理解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二)教学建议紧扣单元目标,做到“有效教学”,“长文”“短教”,让孩子们在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里,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然后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三)教学示例炎黄子孙杨利伟,天空探险应点赞——《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能力目标: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 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取主要信息。

2. 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教学方法:1.知识链接教学法。

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2.默读教学法。

默读是对“长文”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快速高效,能在最短的时段内筛选、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有关杨利伟及“神舟五号”的资料(含视频),并阅读老师提供的“航天知识小链接”。

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准备有关杨利伟“飞天”视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浏览全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全文,如何借助小标题,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核心素养目标】第23课 太空一日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第23课 太空一日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第23课太空一日第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第23课太空一日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祖国、对航天事业、对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

语言运用:识记生字词,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

思维能力: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审美创造:培养严谨、科学的态度,并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导入:回顾“神舟五号”飞天全过程【新课讲解】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请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考点:揣摩人物心理常见的考查形式:(1)文中画线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心理?(2)简要分析××当时的心理活动。

答题技法: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2.抓住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形容词,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

3.从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入手。

在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是变化的,因而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及关联词语,就可以分析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4.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

5.联系上下文,根据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飞船升空过程中,“我”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作用: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飞船升空过程中的感受,表明了航天工作的危险性,也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 23《太空一日》教案(第二课时)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 23《太空一日》教案(第二课时)

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复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⑴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紧绷.(bēng)概率黑嶂五脏六腑.(fǔ)B.负荷.(hè)摩擦确凿忧心忡忡.(zhǒng)C.红晕.(yùn)瞬间释然屏.息凝神(bǐng)D.燕.山(yàn)舷窗叮嘱惊心动魄.(pò)⑵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①中国航天普通纪念币正面主景图案为国徽图案。

②下方刊年号“2015”。

③背面主景图案为神舟九号近轨对接航天器图案。

④其上方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

A.①③④②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①②④⑶下列关于课文《太空一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侧重于议论,指出登月是人类跨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是人类一次巨大飞跃。

B.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C.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D.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这一伟大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并适当作个别点拨辅导。

3.指名说出答案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⑴C(A项,“黑嶂”应为“黑障”。

B项,“忡”应该读“chōng”。

D项,“燕”应该读“yān”。

)⑵B(解析:结合对各段语意的理解,①起领句,点明说明对象;④②③分说,按上、下、背面的顺序。

因此排序为:①④②③。

)⑶A(文章主要叙述了杨利伟在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和所感,据此分析,该项“侧重于议论”的说法错误。

)4.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既然文章主要叙述了杨利伟在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和所感,那么,他经历了什么?又见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想呢?现在我们就跟随杨利伟去太空感受一下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学生再教师指导下,按提示阅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1.抓住标题浏览。

问题⑴:文章总共有四个小标题,你对哪个小标题最感兴趣?为什么?问题⑵: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找找看“我”到底看到了什么?提示:⑴这是个性感悟能力的答题,第一个标题可围绕“英雄”组织答案;第二个标题围绕“好奇”组织答案;第三个标题围绕“神秘”组织答案;第四个标题围绕“惊心动魄”组织答案,结合各部分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太空一日学案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太空一日学案两课时

第22课太空一日第课时一.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3.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4.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2.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难点】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三.链接资料1.“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这一刻,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1年零25天。

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

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后,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做出的重大贡献。

”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说。

2.摘自《新华社》2003年10月有关“神舟”五号发射的报道。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航空航天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迎来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这是载有“神舟”五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正被运往发射区。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

返回舱完好无损。

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这是杨利伟出舱。

四.自主预习1.生字注音:炽热(chì) 遨游(áo) 俯瞰(kàn) 舷窗(xián) 轮廓(kuò)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无虞(yú) 负荷.(hè) 载.人(zài)弧.度(hú) 模.拟(mó) 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屏.息凝神(bǐng)2.多音辨析:lǜ(概率) shā(刹车) mó(模拟) pínɡ(屏风)率刹模屏shuài(率领) chà(刹那) mú(模样) bǐnɡ(屏息)3.形似辨析:签qiān(签字) 副fù(一副手套)鉴jiàn(鉴定) 幅fú(一幅画)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23《太空一日》(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23《太空一日》(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3课太空一日(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分析本文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具体情节,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3.赏析精彩语句,感受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太空归来后,杨利伟被授予“航天英雄”的荣誉称号。

他为什么能够被称为“英雄”?他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新知探究一、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课文中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分别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做出了哪些应对措施?快速浏览全文,填写在表格中,说说这些内容表现了杨利伟怎样的性格特点。

限定学生5分钟的浏览时间,要求边读边圈画出表格中需要填写的相关语句,学生先自主填写表格,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可提示学生重点根据“应对举措”一列的内容体会杨利伟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活动内容】2.结合杨利伟对意外事件的应对措施以及课件中的补充材料,想一想:杨利伟为什么能够被称为“英雄”?课件展示补充材料,教师可进行补充讲解;结合课文中杨利伟在遇到这些意外情况时的心理感受及应对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做贡献”的高尚精神,并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英雄”的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太空之行的危险以及他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精神。

二、合作探究【活动内容】作为一名专业的航天工作者,杨利伟还具备严谨、科学的态度。

请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学生朗读全文,边读边用批注的形式对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并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发言者的答案补充完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局限于课件中出示的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或情节体会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23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理解并感受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深厚情感。

2.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深度阅读,理解英雄教师: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在杨利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一个好的宇航员需要拥有严谨的态度。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理解宇航员的科学态度,然后在小组内分享你们的理解。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相关语句,小组内讨论后,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并进行总结)预设:(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

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以实践否定之前不实的说法,并与其他航天员交流求证,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一日》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练习对课文的快速默读,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课文具有说明性质语言的准确性,理解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二)教学建议紧扣单元目标,做到“有效教学”,“长文”“短教”,让孩子们在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里,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然后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三)教学示例炎黄子孙杨利伟,天空探险应点赞——《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能力目标: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 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取主要信息。

2. 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教学方法:1.知识链接教学法。

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2.默读教学法。

默读是对“长文”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快速高效,能在最短的时段内筛选、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有关杨利伟及“神舟五号”的资料(含视频),并阅读老师提供的“航天知识小链接”。

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准备有关杨利伟“飞天”视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浏览全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全文,如何借助小标题,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默读扫视法的培训。

(一)导入新课师:(开场白)毛主席说:“可上九天揽月”,杨利伟就是“揽月”第一中国人,请看那次激动人心的“飞天大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入情地观看“神五”发射视频)(二)问题探讨:宏观整体把握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具体上安排了两遍默读,一次讨论归纳。

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让孩子们“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①在什么情况下,“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带着该问题,对第一部分进行浏览,甚至“跳读”,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取如下信息——“起飞阶段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极度难受”,“痛苦的极点”,“难以承受”,“特别漫长”。

②“我看到了什么”,这一个小标题,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快速浏览,就会提取“看到”具体事物的信息——看地球,是“一段弧”;“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我没看到长城”等。

③“神秘的敲击声”,看到该标题,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什么造成的?带着这些问题在快速默读的过程里,“‘本末倒置'的错觉”的信息也不会被忽视。

④“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小标题的“此”指什么?再换一个问题问也是一样的:什么经历会让杨利伟“惊心动魄”?孩子在快速浏览的过程里,孩子们会被45节,由一句话构成的一段,“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所干扰,可能会提取“高温”、“碎片的划过”等,但顺着此段,注意46节,“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会把47节的第一句作为主要信息来提取——“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那后面几大段就“画蛇添足”,并不然,稍加“跳读”,“抛伞”折磨,也是“惊心动魄”的。

(三)问题探讨:拓展提升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杨利伟,他在太空近一天的时段里,有何情感?——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句话:“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引导孩子们形成共识:蕴含着作者对祖国航天科技强大的自豪,也道出了一个中国航天人面对艰难的太空探险时的乐观、镇静的情怀。

(四)课后作业1.利用度娘,查找并诵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 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料,探寻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史: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人名)。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把47个自制的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他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答案:万户万户火箭大风筝火箭风筝)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它于1970 年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答案:东方红1 号)②载人航天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答案:神舟五号)③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答案:嫦娥一号)3.紧扣《太空一日》的主要信息,请用“遨游”、“俯瞰”、“严谨”、“惊心动魄”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微观上对语言进行探究;2.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体会航天人严谨、科学的态度,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微观语言的探究,例如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教学难点: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一)复习导入1.请孩子们用“连火车”的回答问题分方式,回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2.对信息提炼的巩固:杨利伟在神州五号发射过程中,心理活动是有什么变化?提示孩子们在跳读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从语句当中进行提炼:例如从“我全身肌肉紧张”,“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自然地提炼出了“紧张——释然痛苦——轻松和舒服”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问题探讨:中观探段落1.文本里有三处提到了国外航天员,反复读。

让孩子找出来一处是27节,讲的是“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在天空里,看地球上的人工建筑)”;第二处是32节,谈的是“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本末倒置'的错觉),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第三处是60节,写的是“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抛伞受折磨),担心新手们害怕”。

2.对第二处与第三处可以重点研读一番,可以引导孩子们从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出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

在充质疑、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孩子们很容易达成如下的共识。

①国外航天员不讲“本末倒置”的“类似体会”,而杨利伟却给“神六”、“神七”“仔细讲过”,让其“已有心里准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俄罗斯航天员“从不给”“新人”讲“抛伞折磨”的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杨利伟“回来却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不用紧张”,“很正常”。

②对航天探险遇到的相同问题,中外航天员用不同的方式与“新人”交流,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杨利伟用自己的体验告知“新人”,是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与“义”;外国航天员的“从不给”,实质是西方个性体验与“自由”价值观的蕴涵(可以强调这种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没有孰是孰非)。

(三)问题探究:微观究语言1.语言准确性的探究:(1)出示例子——“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不...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2)出示问题——“我认为”、“可能”、“至今”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3)引导、讨论,形成共识——“我认为”,是强调了这是作者自己一人的看法和推断;两个“可能”是杨利伟自己的推断和估计,说得留有余地,不显得绝对;“至今”是从时间上限制了“弄清”“谜底”,也不排除以后会“真相大白”的;这些语言用词较讲究、准确。

2.感叹号别具匠心:(1)让孩子们找出文本感叹号的句段;(2)讨论这些感叹号各有什么不同,及作用;(3)形成共识——这些感叹号,不外乎两类:一是语言说话处的强烈感情,二是心理活动、认识看法的强情感。

例如:①“神舟五号”的起飞过程里,当杨利伟“眨”眼时,“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杨利伟在太空中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两处感叹号,是在对话处出现的,面对地面人员的激动与惊喜的语气,杨利伟的报告回答,虽激动,但不失稳重;②“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等多处,是杨利伟的心理活动,这些感叹号的运用,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在天空探险的过程里,勇敢、乐观的精神;文本的最后,也有感叹号的运用,“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这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凸显出了杨利伟顺利返航极度地欣喜。

(4)孩子们反复读带有感叹号的语句,形成“群点”阅读,体会情感。

3.拟声词探究:(1)老师讲解——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即摹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语言的推敲中,本文的几个拟声词也不能放过,其运用也准确形象。

(2)学生找——“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而更像是..的,也不是当当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

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

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3)探讨其作用,并形成共识——这些加点拟声词的运用,没上太空的读者读后,也能够从听觉上感受到太空探险的神奇、刺激,身临其境不言而喻,同时也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