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式管理PK中国式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365—在线学习管理/d1501.html
印度式管理PK中国式管理
在美国商界向印度的克利许那神寻求智慧的时候,中国的CEO应该集体倾听孔夫子。
海外华人企业的成功,曾经很令管理大师德鲁克着迷。
他在1995年大胆地问: 2005年最畅销的管理书籍会以《中国式管理的秘密》为书名吗?他当然指的是在美国。
德鲁克当初没有预见到的是,印度式管理在美国火了起来,并在2006年进入一个小高潮。
印度式管理被《商业周刊》称之为 Karma式资本主义(Karma是佛教用语,音译为羯磨,也译作业)。
主要特征有两点:一、经理人不应该只追逐金钱。
二、公司不应该只是为股东服务。
其实这两点基本上是一点,就是公司的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
管理大师普哈拉德说,最好把它叫做包容式资本主义,其要旨是公司能够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公正。
《商业周刊》认为,印度式管理盛行背后的原因,是印度人在美国管理思想界和实务界的巨大影响。
许多管理大师、管理教授都是印度人。
在美国顶尖的商学院,有10%的教授都是印度人,比其他任何外来人种都多。
前面提到的普哈拉德就是印度人,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是风靡一时的理念核心竞争力的共同缔造者。
我想,印度公司(Tata,Wipro等)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是一个因素。
在某次接受采访中,Tata公司的掌门人拉坦塔塔把同样的一句话说了两次:在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我希望能够说我没有伤害任何人。
这也是印度式管理的精神。
而这些印度企业领导人,在全球商界的声音要比张瑞敏、柳传志等更加响亮、更加清晰。
20年前,美国有一部电影《华尔街》,其主人公戈登盖科已经成为贪婪的代名词。
他的名言是贪婪是好的(Greed is good.),还喜欢引用《孙子兵法》。
《商业周刊》说,引用《孙子兵法》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大家开始从印度的古典名著《薄伽梵歌》学管理。
美国电信公司Sprint Nextel一位高管写了本书,
《从《孙子兵法》并不能代表中国式管理,因此并不能说印度式管理已经PK胜出了中国式管理。
但是中国式管理的时代确实没有到来。
原因倒不是没有倡导中国式管理的人士,而是没有产生一批因为中国式管理而成功的世界级的企业。
大家搞不清楚什么是中国式管理,却都管自己叫CEO,不知道自己还该是君子;都崇拜韦尔奇,忘记了孔夫子。
要讲中国式管理,必须从《论语》说起。
《论语》跟《薄伽梵歌》同一时代,而且都是对话。
《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薄伽梵歌》是克利许那神和一个即将上战场的王子的对话。
但是,怎样让孔子和今天的商业环境对上话,怎样让企业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变成竞争力,就需要中国的管理思想家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了。
《孙子兵法》在中国的管理传统中没有太大影响(当年毛主席打仗都没怎么参考过这本书),像盖科那样的美国人又是选择性吸收,都学坏了。
把他们教好的任务,还是应该由中国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