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设计深度标准》标准编制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设计深度标准
编制说明
一、项目背景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预制构件生产在设计生产过程弊病越来越凸显。
构件信息表达的不标准,不完善,或者是通用默认的信息不被生产了解,导致构件质量的欠缺,给施工现场带来困难,留下安全隐患。
主要弊病如下几点:
1 专业水平欠缺
现阶段,我国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和生产加工施工脱节,设计阶段的信息没有完整的有效的传递到生产施工阶段,绘制深化详图相当工厂加工零件图。
大部分主体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对深化设计并不了解,不清楚预制构件加工的工艺和安装要求,自己做不了深化设计,将其外包给深化设计公司。
主体设计单位对构件加工图设计公司没有能力把控,深化图纸的质量完全由深化团队“自由发挥”。
构件加工图设计单位无门槛要求,良莠不齐。
构件加工设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随意拆分,造成构件过于复杂,给后续加工、安装带来困难;有些甚至造成与设计受力模型相违背的错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构件加工图设计单位众多,构件设计没有统一的深度标准,有些图纸到工厂无法加工生产,需要进行二次深化,费时费力。
2 重要节点的缺失
由于主体设计和深化设计从形式上变成2个团队,主体同预制构件设计之间的交圈不到位,或者是主体的施工图上不表达的深化预制构件的范围,导致现场施工混乱。
预制同现浇的界面划分不清,设备是在预制构件上,还是在现场埋放,均未表达清楚。
部分预制构件由于预制的困难,不能一步到位,需要现浇处理,深化的人员认为此部分是现浇,不表达,而主体设计未做细化,以为深化设计完成,造成图纸均未表达。
施工现场无图,未采取措施,存在安全风险。
3 行业的标准界定不清
目前施工图审图公司不审深化的构件详图,构件详图表达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图纸的表达比较随意,例如拆分图,划分预制跟现浇的分界面,有的在建筑
图上进行区分,有的在结构图上进行区分;构件断面表达,有的重复,有的未表达;有的将埋件放在模板图上,有的放置在配筋图上,造成读图的误解和错漏。
综上所述,为了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市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保障设计文件的严谨、细致、规范,也为了更好的进行预制构件的工厂加工,让设计人员、深化人员及生产人员的语言沟通更顺畅,编制深化设计深度的标准规是当务之急。
与国家、行业及本市现行同类标准的关系:
二.标准主要内容及相关依据
本标准化适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双面叠合剪力墙等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深化设计。
1)预制构件布置图需要表达的内容及深度拆分图的底图的要求;装配式建筑主体设计与深化设计界面的划分。
2) 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预制同现浇的连接节点的设计深度要求表达,包括预制构件本身的大样,及与现场安装的相连关系。
3)预制构件加工的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深度,尺寸线的意义及位置,规定视图的方向,断面的组成,规定埋件的符号意义、及在剖面图上表达的位置及构件统计、配筋及钢筋表的表达方式。
4)分类总结规定各种情况下选择的节点及优缺点,供各方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判断选择。
5)构件的生产工艺、制作要求、存放、运输及安装的要求。
6)各阶段,质量检查要求,及必要的交底事项。
三.本标准同现有标准的区别
主编单位内部发布了多个统一节点形式,及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汇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图集》等图集,同时跟各大开发商合作,承接其集团内部的标准化的编制。
在编制标准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预制构件加工图深度标准,较之前的标准,侧重与加工图的标准化,使深化图中的信息,成为行业中通用的语言,某些常用节点形成通用的表达方式。
四.项目负责人从事标准化工作情况介绍
本项目的主编单位在2016-2018年参与编制了13项国家与商户市的规范和标准。
砌筑5项为主编单位如《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预制木骨架组合墙体图集》等 8项为参编单位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汇编》等
本项目的负责人2006年-2019年参与了近50多个项目的设计,从方案的确定到最后竣工的验收,均全程参与,有着较为丰富的工程经验。
参与的项目种类类型丰富,保温形式多样。
熟知各类型结构在装配方案选型上的优缺点,及在深化设计前需要确认落实的要点。
在生产前期对构件图纸的校对及对生产的交底均做到有的放矢。
参与编制上海市装配是建筑技术与管理示范项目的汇编。
五、贯标的措施和建议
本标准为团体标准,建议按照国家有关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和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要求,在协会会员中推广采用本标准,鼓励社会各有关方面企业自愿采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