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25发达的古代农业高考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步研习高考真题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解析:A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
B错: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错: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
D错: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
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3.[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解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
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放任不管。
这样的土地政策导致材料阐释的现象。
因此B项正确。
4.[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
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
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5.[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6.[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D解析: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
7.[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
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8.[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
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
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9.[2016·浙江卷]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
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
题干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排除A项;“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排除B项;题干中地权依然属于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的,故排除D项。
10.[2016·江苏卷]《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解析: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11.[2015·江苏卷]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B解析: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
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 项正确。
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
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
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12.[2014·广东卷]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唐朝”,二是材料内容。
通过“唐朝”可以排除A项,因为井田制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题干材料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说明唐朝时均田制受到破坏,故C项正确。
唐朝时未恢复分封制,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市”突破空间限制是在宋朝,故D项错误。
13.[2013·安徽卷]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解析:图中数据表明,除隋朝外,两汉至唐朝水利兴
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这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
图中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故A、C两项错误。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14.[2013·江苏卷]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