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变异性及通径分析
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种植表现及应用前景研究

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种植表现及应用前景研究作者:曹燕燕等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01期摘要为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利用价值,以2010—2012年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比较了漯麦6010和对照品种郑麦9023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品质和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表明,漯麦6010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平均产量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11.15%。
具有分蘖力较强、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多、千粒重高、产量三因素协调、品质优、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好等特点,为适合湖北地区、黄淮海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小麦;漯麦6010;区域试验;湖北省;2010—2012年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1-0076-02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in wheat production,the yield,yield components,qual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the new wheat variety Luomai 6010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heck wheat variety Zhengmai 9023,using the regional trial data of Hubei irrigated region in 2010—201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uomai 6010 had a high and stable yield,broad adaptability wheat variety,and its average yield was 11.1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heck wheat variety Zhengmai 9023,with more tillers and kernels per spike,better quality and resistance to head scab and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It was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cultivation in Hubei area,wheat production area of Huanghuaihai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ha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Key words wheat;Luomai 6010;regional trial;Hubei Province;2010—2012近几年,河南、山东等地已有许多丰产方产量超10 t/hm2,但是在大面积实施方面则难度很大,因此,以高产、低耗、优质、增加抗性为主要育种目标的“超级小麦育种”应运而生[1]。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曹燕燕, 黄杰, 张璐,郭春强,葛昌斌,廖平安(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462300)摘要:漯麦6010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利用系谱法以原阳1号为母本、自选品系漯6045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的弱春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经多年多点检测,其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指标,且高产稳产。
2013年8月通过湖北省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超高产;漯麦6010;选育;配套技术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1], 据甘吉生[2-3]等研究报道, 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按人均占有粮食400~437kg计算,约需小麦1.4~1. 5亿t,要比目前的产量增加4600万~5600万t,增长49%~60%,小麦生产将面临需求日益增长的严峻挑战。
由于耕地面积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要达到以上目标,只能大幅提高单产水平。
因此,充分发掘小麦产量的遗传潜力,培育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任务显得十分迫切[4]。
漯麦6010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有性杂交和系谱法育成的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
漯麦6010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区域试验中均居前列,在2013年湖北省小麦生产试验中居第一位,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19.73%,于2013年8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又被推荐参加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区试试验。
漯麦6010丰产性、稳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好,农艺性状优良,品质优。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分蘖力较强,有望成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国审郑麦9023的替代品种。
1选育过程漯麦6010为漯河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图1)。
父本为自选品系漯6045: 1993年以当年的F1代第19个组合(漯152 / 82C6)为母本与绵阳21(1992年从四川引进材料,本单位将其编为四1)杂交,1994年与绵阳21回交经系统选育1999年稳定,定名为漯6045。
漯河市小麦高产稳产关键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2019年第11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套设施,挖好地头沟、腰沟和墒沟,特别是开春后雨水相对增多,及时疏通“三沟”,达到排灌水的要求。
四、蓄足底墒播种前应保证土壤底墒充足。
若在播种前墒情不足,应先浇好底墒水后播种,保证墒情良好。
若上茬秋作物灌浆期如遇干旱,则应及时浇好灌浆水,这样既可提高上茬秋作物产量,又可代替小麦底墒水,为下茬小麦适时播种创造充足底墒。
五、测土配方施肥应及时进行土壤化验,测量土壤肥力状况,据此土壤肥力实际施优质厩肥120~150 kg/育期施氮总氧化二磷和微肥根据的氮后期追肥,100 g、中部地区为部地区为10地区为10月10月5日2;豫北部播种量75 月15日播2。
黄淮麦区1 d 播种,2,当播时,不再增七、宽窄行播种将机播耧的耧脚间距调整为宽行29.7 cm,窄行16.5 cm,俗称“五九”式宽窄行播种。
在不改变平均行距23.3 cm、不减少播种行数的情况下,提高小麦行间通风透光能力,发挥边行优势,达到强壮个体、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八、看苗适时冬灌当冬季日平均气温3 ℃以上,麦田土壤5~20 cm 根系分布层的绝对含水量,沙质土壤<15%、壤质土壤<17%、黏质土壤<19%,单株具有1.5~8.0个分蘖,有明显旱象的麦苗,及时进行冬灌。
单株独苗、弱苗或旺苗,不宜进行冬灌。
九、肥水春管宜晚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干旱会影响产量,因此,肥水对产量影响较大。
施好拔节孕肥,浇好孕穗水,可增加穗粒数2~3个,增产效果显著。
小麦春季第1次浇水施肥时间在小麦拔节后期(第1节间固定、第2节间伸长)至小麦抽穗扬花前,随浇水追施尿素75~105 kg/hm 2(麦田无露水时撒肥亦可),此前只宜中耕、除草。
保肥力较强,麦苗长势好的麦田,可以不追肥。
如小麦扬花灌浆期间持续干旱,有水浇条件或需套种下茬作物的麦田,于开花10天左右,无风晴朗天气,抢浇1次灌浆水。
漯麦6010及其衍生系抗赤霉性和品质评价

漯麦6010及其衍生系抗赤霉性和品质评价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漯河市农科院的葛昌斌,今天我代表“一麦众承”21号(麦丰铸梦)组值日,组长孙晓辉老师,组成员分别有李林志老师、韩玉林老师、张中良老师、赵延勃老师、朱启迪老师、李宏博老师、唐益苗老师和我。
非常感谢陈红敏老师搭建如此好的平台,为我们相互交流超越时空便捷。
从事小麦抗病育种十几年来,积累了一点点,这里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等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自1936年中国首次报道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来,主要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流行,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平均减产5-10%,大流行的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0%,受全球气候变化、黄淮麦区育种目标和小麦耕作栽培技术变化等的影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逐渐北扩西移,危害面积大、频率高、爆发性强、损失大等特点,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其中,小麦主产区河南省赤霉病平均发生面积达110万hm2左右,其中2012年达333万hm2,2016年达117万hm2,2017年和2018年也是严重发生年份。
抗病品种利用是控制小麦赤霉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但黄淮麦区主栽的多为感病品种,那么研究和应用抗赤霉病品种就是小麦育种者当前的主攻目标之一,国内外研究的40多个抗赤霉病种质资源中尚未发现对小麦赤霉病免疫的种质。
本研究采用程顺和等的第2条抗赤育种路线用综合丰产性好的漯麦6010(MS)为亲本选育出8个对赤霉病不同抗性的品种(系),其中漯麦49(漯麦6010/郑麦9023)中抗赤霉病,本研究以漯麦6010的8个衍生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其赤霉病抗性、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以期待为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的8份漯麦6010的衍生品种(系)(表1)是漯河农科院小麦所以漯麦6010为亲本选育而成;抗病对照苏麦3号、中抗对照扬麦158、中感对照扬麦13和感病对照安农8455均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德荣博士提供;接种禾谷镰刀菌菌株为混合菌株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杨立军博士惠赠。
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阐述了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的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品种特性、产量表现,从种子选择与处理、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肥水运筹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漯麦6010;品种特性;产量表现;高产;栽培技术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据甘吉生等[1-2]研究报道,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按人均占有粮食400~437 kg计算,需小麦1.4亿~1.5亿t,要比目前的产量增加4 600万~5 600万t,增长49%~60%,小麦生产将面临需求日益增长的严峻挑战。
在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下,培育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任务显得十分紧迫。
根据育种目标,漯麦6010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利用系谱法以原阳1号为母本、自选品系漯6045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的弱春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委员会审定。
漯麦6010具有分蘖成穗率高、千粒重高、抗病性好、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
通过对漯麦6010多年的研究,总结了其田间管理等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以后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 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1993年漯河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以自选品系漯6045 F1代第19个组合为母本与绵阳21杂交,1994年与绵阳21回交经系统选育1999年稳定,定名为漯6045。
2004年以原阳1号为母本,自选品系漯6045为父本通过杂交,经6代选育而成。
其中F1~F5采用系谱法育成,F5选出品系并测产,2010年参加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
2 品种特性漯麦6010属于弱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中等,剑叶上举,株高82.36 cm(3年试验平均),株型较紧凑,茎秆基部节间坚硬,抗倒伏能力强;穗长芒、白壳、白粒、纺锤型;抽穗开花期早,灌浆期比一般品种长5 d左右,活秆成熟。
有效穗数521.4万穗/hm2,穗粒数35.63粒,千粒重44.31 g;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鉴定:该品种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中抗条锈病;田间病害发生较轻。
超高产抗病小麦品种——漯麦6010

k g / h m ,比对照增产 8 . 2 4 %。2 年 的区试 中有 1 7个试点增
2 . 2 生产试 验
从河南省原 阳县农科所引进材料 , 为当地农家种。2 0 0 4 年 产 , 1 个 试 点减产 。
系漯 6 0 4 5 为父 本杂交 , 2 0 0 5 年F . 代 全部 收 获 , 当年 秋播 全 2 0 1 2 -2 0 1 3 年湖北 省小麦生产 试验 , 该 品种整个 生育期 间无倒伏 , 冻害表现为 2 级, 各种病 害无 大面积发 生 。平均产 量为 7 1 2 3 . 9 5 k g / h m ,对 照郑 麦 9 0 2 3平均 产 量 为 5 9 5 0 . 0 5 k g / h m , 比对 照 增 产 1 9 . 7 3 %, 有 效 穗数 6 1 6 . 9 5 万/ h m , 穗 粒
葛昌斌 , 廖 平安 , 郭春 强 , 黄全 民 , 曹燕 燕 , 黄 杰
漯河市农业科 学院, 河南 漯河 摘 4 6 2 0 0 0 要: 漯麦 6 0 பைடு நூலகம் 0是漯河 市农业科学院采用有性杂 交, 经 系谱 法选择 育成 的超 高产抗病 小麦品种 。该 文从特征特 性、 产量
表现、 品质性状 、 抗 性鉴定、 栽培技术和适 宜播种地 区等方面介绍 了漯麦 6 0 1 0 , 以期能够 大面积推广种植 。
漯麦 6 0 1 0 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采用有性杂交 、 系谱法
选 育 而成 。父 本名 称 漯 6 0 4 5 , 1 9 9 3年 以 当年 的 F 代第 l 9
个 组合 ( 漯 1 5 2 / 8 2 C 6 ) 为母 本与 绵 阳 2 1 ( 1 9 9 2年从 四川 I 引进
( 郑麦 9 0 2 3 ) 增产 5 . 5 9 %, 差 异显 著 。9 个试点中 8 个 点 增
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种植表现及应用前景研究

S t u d y o n Pl a n t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Ne w Wh e a t Lu o ma i 6 0 1 0 a n d I t s A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AO Ya n — y a n L I AO Pi n g — a n GUO Ch u n — q i a n g GE Ch an g — b i n HUANG J i e
f L u o h e Ac a d e m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i nHe n a nP r o v i n c e , L u o h eHe n a n4 6 2 3 0 0 )
t h e n e w wh e a t v a r i e t y L u o r n a i 6 01 0 we r e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 e c he c k whe a t v ri a e t y Zh e n g ma i 9 0 23, u s i ng t h e r e g i o n a l t ia r l d a t a o f Hu be i i r r i g a t e d r e g i o n i n 2 0t 0 - 2 01 2. Th e r e s u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Lu o ma i 6 01 0 ha d a h i g h a n d s t a b l e y i e l d, b r o a d a da p t a bi l i t y wh e a t v a ie r t y, a n d i t s a v e r a g e y i e l d wa s l 1 . 1 5 % h i g he r t ha n t h a t o f t h e c h e c k wh e a t v a r i e t y Zh e n g ma i 90 2 3, wi t h mo r e t i l l e r s a n d k e r n e l s p e r s p i ke, be t t e r q u li a t y a n d r e s i s t a nc e t o h e a d s c a b a n d s p i n d l e s t r e a k mo s a i c v i r u s . I t wa s s u i t a b l e f o r l a r g e— s e le a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 Hu b e i a r e a, whe a t p r o d u c t i o n a r e a o f Hu a n g h u a i h a i a n d t h e Ya n g t z e Ri v e r ba s i n, h a d b r o a d a p p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 Ke y wo r d s wh e a t ; L u o ma i 6 01 0; r e g i o n a l t r i a l ; Hu b e i Pr o v i nc e; 2 01 0— 2 O1 2
低温胁迫条件下漯麦6010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由于冬春季正是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波动较 大的多发时期,小麦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自 20 世 纪 80 年代以来,黄淮麦区霜冻经常发生,霜冻害的 发生频率达 45%,是冬小麦霜冻害的高发区,特别 是商丘地区已高达 60%[1]。2004 年,黄淮麦区发生 大面积早春霜冻害,受害冬小麦面积为 333 hm2[2]。近 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无霜期缩短,干旱越来越 严重,导致春季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使得早春冻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摘 要:为了解拔节期低温冷害对漯麦 6010 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人工智能控制温度,模拟低温胁迫,
试验测定了室外对照(未低温胁迫,T1)、低温胁迫 48 h(T2)、低温胁迫 48 h 前喷施 KH2PO(4 T3)、低温胁迫 48 h 后
喷施 KH2PO(4 T4)、低温胁迫 24 h(T5)等 5 个处理的小麦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未低温胁迫 T1 处理产量
山西农业科学 2019,47(2):188- 190 doi:10.3969/j.issn.1002-2481.2019.02.10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量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郭春强,王 君,张振永,乔冀良,黄 杰,廖平安,葛昌斌,曹燕燕,齐双丽
抗低温冷害的能力,有效预防低温冷害;低温冷害后喷施 KH2PO4 效果也比较明显,是预防低温冷害的补救措施之
一,为今后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漯麦 6010;拔节期;低温胁迫;产量;农艺性状
当前市场小麦种子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探析

粮油农资肥)效果相当,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好于无肥对照。
依次为有机肥3肥>有机肥2和专用肥2B>专用肥2A>专用肥1>有机肥1>无肥对照。
在本试验结果中,有机肥3(以油页岩灰渣为主要原料配制加工的有机肥)处理的效果最好,优于其他处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苗圃生产中由于常年的大量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造成苗圃土壤中氮、磷、钾养分的剩余和过量积累,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缺乏,导致养分不均衡,进而影响了苗木的生长。
而油页岩及其灰渣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所以随着油页岩及灰渣的施入,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从而促进了苗木的生长,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油页岩及其灰渣农业利用的技术及其机理。
3 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以油页岩及灰渣配制加工的有机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均能促进白桦的生长发育,显著改善白桦的生理性状指标,其效果均好于单施粪肥及粪肥与化肥配施的效果。
其中以有机肥3(以油页岩灰渣为主要原料配制加工的有机肥)处理的效果最好,依次顺序为有机肥3肥>有机肥2和专用肥2B>专用肥2A>专用肥1>有机肥1>无肥对照。
建议利用以油页岩及灰渣配制加工的有机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用于苗圃的生产时,应在熟悉地块地力的情况下进行推广,不同区域应进行不同施用量的验证试验,从而确定当地最佳的施用量。
当前市场小麦种子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探析相 阳(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政府,山东 临清 252653)1 影响小麦种子质量的因素影响小麦最终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当属麦种质量。
因此要切实加强对麦种质量的控制,分析和掌握影响麦种质量的多种因素,为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打下坚实基础。
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麦种混杂市场上出售的小麦种子中有一部分含有杂草种子,如节节麦。
节节麦属于恶性杂草,不仅传播速度快,成熟比小麦要早,因此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节节麦与小麦争夺养分,容易造成小麦减产。
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5期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据甘吉生等[1-2]研究报道,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按人均占有粮食400~437kg 计算,需小麦1.4亿~1.5亿t ,要比目前的产量增加4600万~5600万t ,增长49%~60%,小麦生产将面临需求日益增长的严峻挑战。
在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下,培育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任务显得十分紧迫。
根据育种目标,漯麦6010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利用系谱法以原阳1号为母本、自选品系漯6045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的弱春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委员会审定。
漯麦6010具有分蘖成穗率高、千粒重高、抗病性好、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
通过对漯麦6010多年的研究,总结了其田间管理等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以后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1993年漯河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以自选品系漯6045F 1代第19个组合为母本与绵阳21杂交,1994年与绵阳21回交经系统选育1999年稳定,定名为漯6045。
2004年以原阳1号为母本,自选品系漯6045为父本通过杂交,经6代选育而成。
其中F 1~F 5采用系谱法育成,F 5选出品系并测产,2010年参加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
2品种特性漯麦6010属于弱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中等,剑叶上举,株高82.36cm (3年试验平均),株型较紧凑,茎秆基部节间坚硬,抗倒伏能力强;穗长芒、白壳、白粒、纺锤型;抽穗开花期早,灌浆期比一般品种长5d 左右,活秆成熟。
有效穗数521.4万穗/hm 2,穗粒数35.63粒,千粒重44.31g ;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鉴定:该品种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中抗条锈病;田间病害发生较轻。
经农业部谷物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测试:容重806g/L 、粗蛋白含量13.13%、湿面筋含量27.7%。
小麦新品种漯麦36 的丰产稳产及品质分析

小麦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1,2],蛋白质总量、膳食热量在全球占比均为20%左右[3]。
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粮,因此,长期以来,选育丰产、稳产、优质品种是小麦育种的普遍目标[4]。
品种的适应性是指该品种在不同地域间产量表现始终稳定的特性[5]。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小麦品摘要:漯麦3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以郑麦7698为母本、漯麦6010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丰产、稳产、抗逆、广适中强筋小麦品种。
为了进一步明确漯麦36的基本特性,根据2018~2021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以周麦18为对照(CK ),对漯麦36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广适性以及子粒品质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漯麦36连续3a 平均产量和适应度均高于CK ,变异系数均低于CK ;倒伏程度≤3级(倒伏面积≤40%)的试点率为90.0%~100%,平均倒伏面积(20.42%)较CK 低9.58百分点;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子粒容重814g/L 、粗蛋白含量(干基)14.9%、湿面筋含量31.5%、稳定时间9.6min ,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适宜在黄淮地区种植。
关键词:小麦;漯麦36;中强筋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2)03-0076-04收稿日期:2022-01-18基金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CARS-3-2-26)作者简介:卢雯瑩(1994-),女,河南漯河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廖平安(1964-),男,湖北鄂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
E-mail :。
High and Stable Yield and Quality Analysis of a New Wheat Variety Luomai 36LU Wen-ying 1,HU Yan-qi 2,ZHANG Wen-cai 2,WEI Ya-hong 2,HUANG Jie 1,WANG Jun 1,GE Chang-bin 1,CAO Yan-yan 1,LIAO Ping-an 1*(1.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uohe 462300,China ;2.Wuyang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Wuyang 462400,China )Abstract :Luomai 36is a wheat variety with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stress resistance ,wide adaptation and medium-strong gluten ,which was bred by 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ith Zhengmai 7698as fe-male parent and Luomai 6010as male parent through pedigree method.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uomai 36,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gional test and production test of the wheat com-plex in the irrigated land group of south of the national Huang-Huai winter wheat area from 2018to 2021,the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stress resistance ,adaptability and grain quality of Luomai 36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with Zhoumai 18as the control (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yield and adaptability of Luomai 36were higher than CK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lower than CK.The pilot rate of lodging degree≤3(lodging area≤40%)was 90.0%-100%,and the average lodging area (20.42%)was 9.58percent-age points lower than CK.This variety was MSS to strip rust ,and the resistance of leaf rust was MR.The grain bulk density was 814g/L ,the crude protein (dry base )was 14.9%,the wet gluten was 31.5%,and the stable time was 9.6minutes.The main quality indicators reach the standard for medium-strong gluten wheat va-rieties ,and it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he Huang-Huai region.Key words :Wheat ;Luomai 36;Medium-strong gluten variety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Wide adaptability 卢雯瑩1,胡彦奇2,张文才2,魏雅红2,黄杰1,王君1,葛昌斌1,曹燕燕1,廖平安1*(1.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462300;2.舞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南舞阳462400)小麦新品种漯麦36的丰产稳产及品质分析DOI :10.12148/hbnykx.20220067河北农业科学,2022,26(3):76-79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第3期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同种植密度对江汉平原三个主推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江汉平原三个主推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作者:王佳伟孙华林王小燕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11期摘要:以江汉平原主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每公顷225万、300万、375万3个密度处理,分析了密度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孕穗及开花期旗叶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处理间,3个品种在密度为300万/hm2时,子粒产量和旗叶叶绿素SPAD值均达最高,旗叶MDA含量最低;郑麦9023和鄂麦580在密度为375万/hm2时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最高,密度为225万/hm2时最低,而漯麦6010则在密度为225万/hm2时比值最高,300万/hm2时比值最低。
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漯麦6010子粒产量和旗叶叶绿素SPAD值最高,鄂麦580最低,郑麦9023居中;而旗叶MDA含量以漯麦6010最低,鄂麦580的最高,郑麦9023居中;鄂麦580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最高,其次是漯麦6010,郑麦9023最低。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密度;产量;江汉平原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1-2016-04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1.004Abstract: Taking three mai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of Zhengmai 9023,Luomai 6010 and Emai 580 in Jianghan plain as materials,and three density treatments of 2.25,3.00,3.75 million/hm2 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ensity on yield, the ratio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flag leaf chlorophyll and MDA at booting and anthesis st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three density treatments of the same cultivar, when the density was 3.00 million/hm2, the grain yield and SPAD value of three cultivars were the highest, MDA content of them were the lowest. The ratio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of Zhengmai 9023 and Emai 580 were the high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3.75 million/hm2,and were the low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2.25 million/hm2;Luomai 6010 was different, the ratio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of the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2.25 million/hm2, and was the low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3.75 million/hm2. Among cultivars for the same density,the grain yield and SPAD values of fiag leaves of the cultivars from high to low were Luomai 6010, Zhengmai 9023 and Emai 580; the MDA content of fiag leaves of the cultivars from high to low were Emai 580, Zhengmai 9023 and Luomai 6010. The ratio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of Emai 580 was the highest,and it of Zhengmai 9023 was the lowest.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density; grain yield; Jianghan Plain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品质是品种基因型、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农学10-2班赵胜利20100143摘要简要地分析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四川省的农业气候条件,从而探讨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包括栽培措施和育种。
关键字小麦产量构成增产途径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1.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小麦的单产决定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但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各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不同。
1.2 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关系小麦产量3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穗数的形成是分孽发生与两极分化的结果,最后决定穗数多少的时期是抽穗期。
从播种到抽穗以前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育状况,都对穗数多少存在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
穗粒数的多少是开花授精6-7天后决定的,它取决于分化小花的数量和小花与子粒退化的比率,穗粒数的多少受穗分化到粒数型期间的生态环境和植株有机、无机营养状况的影响,其中包括穗数的影响;而粒数对穗数并无影响关系。
粒重是收获时才最后定下来的,粒重的高低除了其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制于子粒灌浆期间的各种生态因素和植株的营养状况,穗数的多少是制约粒重的原因之一。
粒数的多少对粒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由此可知,在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是对穗粒数和粒重有较强作用的制约因素,穗数的多少对穗粒数和粒重始终处于主动的影响,支配的地位;而穗粒数和粒重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影响和支配的地位。
因此,在生产中协调三因素关系时,主要通过调节穗数来实现。
2 四川小麦增产途径2.1 小麦育种小麦育种水平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较快提高,为小麦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需进一步提高,品种的抗病、优质、适应性等特性将逐步得到改良,通过多学科协作,一些新技术将为小麦育种创造和鉴定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计算机将会在小麦育种中发挥较大作用,小麦育种水平和效率将得到较大提高。
2.1.1育种目标要适应未来小交生产发展开展小麦育种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育种目标,育种目标应瞄准未来的小麦生产。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摘要:通过对2022-202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aetivum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
因此,襄阳市麦区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
ZHOUFang-ju,CHENQiao-heng,ZHANGDao-rong,TANGQing-yi,JIANGQi-bin,WANGYan,LIU某ian-bin,LUTian-tai(某iangyangAgriculturalScienceAcademyofHubeiProvince,某iangyang441057,Hubei,China)随着世界粮食生产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提高小麦(TriticumaetivumL.)产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的,在高产水平条件下,提高小麦产量,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1-3]。
目前关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已有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横向比较,即同一年度间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2,4,5],而不同年份间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少。
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襄阳市3个主栽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在2022-2022年的生育期及产量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了本地区小麦产量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在不同年际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进而探讨提高千粒重的途径,旨在为本地区的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
小麦新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圆园19 年第 16 期
农艺学
小麦新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朱红彩 马海涛 范永胜 * 黄金华 王玲燕 张素平 窦士树
渊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袁河南新乡河南省最新国审的 18 个小麦新品种的产量与 8 个主要性状进行关联度分析袁以探索小麦产量与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曰产量曰构成因素曰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渊2019冤16-0013-03
开放科学渊资源服务冤标识码渊OSID冤
Grey Relational Degree Analysis on Yield of New Wheat Varieties and Its Components ZHU Hong-cai MA Hai-tao FAN Yong-sheng * HUANG Jin-hua WANG Ling-yan ZHANG Su-ping DOU Shi-shu
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李巧云;李磊;刘万代;周苏梅;尹钧【摘要】选用有代表性的半冬性与弱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在河南省22个生态试验点(北纬32°~36°)种植,分析了2类小麦品种的不同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6个供试品种中,郑麦004产量最高(7 522.49kg/hm2),豫麦50号产量最低(6 472.12 kg/hm2).在河南省不同生态环境下,3个半冬性品种的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千粒重极显著低于弱春性品种,而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据此,对河南省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提出了一些建议.%Three semi-winterness and three weak springness wheat varieties were cultivated at twenty-two locations(from 32°N to 36°N) in Henan province to evaluate the var iation of yield and its composition property of the two different wheat type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yield and its composition property,but the effect of genotype was more pronounced than others. Among the six cultivars,The yield of Zhengmai 004 was highest (7522.49kg/ha)and Yumai 50 was the lowest (6 472.12 kg/ha). Yield and grains per ear of semi-winterness wheat varie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weak springness varieties, although 1000-grain weight of them was lower than the latter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 in Henan province.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improve wheat planting for higher quality and yield in Henan province.【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0)004【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河南省;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作者】李巧云;李磊;刘万代;周苏梅;尹钧【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小麦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1]。
国审小麦品种漯麦26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评价

国审小麦品种漯麦26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评价王改革李爱国张文斐袁曼曼宋晓霞(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462300)摘要漯麦2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以漯麦9号为母本、周麦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
本研究对漯麦26在2016—2019年度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进行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成穗率等分析。
结果表明,漯麦26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适宜在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绝大多数麦区种植。
关键词小麦;漯麦26;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成穗率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8-0009-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8.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valuation of High Yield,Stable Yield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National ApprovedWheat Variety Luomai26WANG Gaige LI Aiguo ZHANG Wenfei YUAN Manman SONG Xiaoxia(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uohe Henan462300)Abstract Luomai26is a new wheat variety developed by the 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rough hybrid breeding with Luomai9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Zhoumai22as the male parent.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gional and production trial data of Luomai26from2016to2019,including yield,yield composition factors and ear formation r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uomai26had high yield,stable yield and wide adaptability,and wa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wheat areas such as Henan,Anhui,Jiangsu and Shaanxi.Keywords wheat;Luomai26;yield;yield composition factor;ear formation rate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谷物消费总量的1/3[1],其产量高低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2]。
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漯麦163丰产稳产抗逆及适应性分析

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漯麦163丰产稳产抗逆及适应性分析廖平安齐双丽王君张振永于蕾郭春强乔冀良黄杰葛昌斌曹燕燕关键词:小麦;漯麦163;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中图分类号:S632.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2.02.010AnalysisofthePerformanceandStabilityofYield,Anti-Adversity,AdaptabilityandMedium-strongGlutenofNewWheatVarietyLuomai163LIAOPing"an,QIShuangli,WANGJun,ZHANGZhenyong,YULei,GUOChunqiang,QIAOJiliang,HUANGJie,GEChangbin,CAOYanyan (Luoh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Luohe,Henan462000,China)Keywords:wheat;Luomai163;yieldpotential;yieldstability;adaptability 在早期的作物育種工作中,丰产是育种者的首选目标,近年来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不仅以丰产性作为主要鉴定指标,而且要在高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受基因型与环境、年份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丰产性、稳产性以及适应性成为评价作物新品种或新引进品种在区域试验的基础指标[1],抗逆性和专用的品质特性成为评价新品种的加分项。
因此,研究分析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品质状况对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在農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品种的适应性经常采用回归系数(b)、适应度和离优度(Pi)的大小来度量[3-5]。
品种的抗逆性和品质分析则由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测试。
品种的丰产性通常采用产量对比法度量,利用新复极差法估算品种间产量的差异显著性[6];稳产性常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CV)[7]来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变异性及通径分析
作者:郭春强黄杰曹燕燕廖平安葛昌斌黄全民乔冀良张振永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04期
摘要:以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利用产量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漯麦6010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产量结构三要素中,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 3、0.268 2、-0.103 2,且直接通径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漯麦6010;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S512.1;S31;S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608-03
漯麦6010由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原阳1号与(漯152×82C6)F1/绵阳21//绵阳21运用阶梯式复合杂交法选育而成的。
2010-2013年参加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在多年的试验示范中,该品种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
2012年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9514E),2013年8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13001)。
为揭示漯麦6010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本研究利用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数据对该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产量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其在湖北省小麦种植区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v7.05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1]。
产量稳定性是以平均产量为参数,以变异系数和适应度来度量稳产性和适应性[2-6]。
用高稳系数(HSC)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CV)来评价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高稳系数计算公式:HSCi=(Xi-Si)/1.1XCK×100%;产量变异系数计算公式:CVi=Si/Xi×100%,式中Xi为某品种的平均产量;Si为标准差;XCK为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
HSCi值越大,表明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越好,HSCi值越小,则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越差[7-14]。
CV越小,说明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越小,品种的静态稳产性越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漯麦6010稳产性分析
高稳系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极高,高稳系数与品种的实际情况切合程度高,能准确反映品种的高产稳产性[13,14],以各品种年度间变异系数来衡量品种的稳产性。
结果表明(表1),与对照相比稳产性最好的品种是漯麦6010。
因此,该品种在不同年份间、不同区域,其高产性和适应性表现均较突出,无论从产量水平还是稳产性上都优于对照郑麦9023,属丰产稳产性最好的品种。
2.2 产量及构成要素变异性分析
变异系数(CV)反映的是品种的静态稳产性,即品种的表现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变异系数越小,说明品种的静态稳产性越好。
在参试品种产量三要素中,漯麦6010穗数中等(表2),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属大穗型品种。
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说明该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均能获得稳定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该品种穗数变化幅度较大,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相对较不稳定的产量性状。
2.3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见,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y1=0.305 3),千粒重次之(ry3=0.268 2),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ry2=-0.103 2)。
这说明穗数是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想实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增加穗数较易获得,而依靠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相对较难。
由表3还可以看出,产量构成三因素互相制约,其中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r12=0.489 7),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r13=-0.501 1、r23=-0.405 7),千粒重与穗粒数负相关程度大于千粒重与穗数。
说明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是最有效途径之一。
2.4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以产量为依变量(y),穗数
(x1)、穗粒数(x2)、千粒重(x3)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为y=66 960.98-2 059.43x2-1 471.03x3+5.98x12+4.97x32+3.87x1x2-12.6x1x3+44.1x2x3,对该方程的截距和偏回归系数的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测得出,截距和x1、x3对因变量y的影响均﹤0.01,达极显著性水平,表明截距和偏回归系数与0之间差别显著,直线回归方程成立,且产量与穗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通径系数为标准的偏回归系数[15],得出自变量x1、x2、x3对因变量y的通径系数(表3)分别为r1y=0.305 3、r2y=-0.1032、r3y=0.268 2,即r1y>r3y>r2y,表明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对产量(y)的贡献顺序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
上述多元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39 7,表明依变量变异中93.97%可由线性回归部分来解释,即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对产量的总影响达到93.97%,则误差为6.03%,对因变量(y)的通径系数0.245 6。
从表3可以看出,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596 9),而通过
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0.292 3和-0.153)均较小;千粒重对产量也有较大的直接作用,通过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重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0.501 1和-0.405 7);穗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0.016 5,小于误差的直接效应0.245 6。
穗数的通径值比相关系数大(0.596 9>0.305 3),可见,穗数对产量的表面影响,由于穗数与千粒重成负相关关系(r13=-0.501 1)而部分抵消了。
因此,为保证漯麦6010丰产稳产,提高产量,要在增加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粒重,设法消除或减小负效应,力求因素间协调发展。
3 小结与讨论
多年多点试验证明,该品种弱春性,幼苗半匍匐,蜡质层厚,叶功能期长,平均株高82.36 cm,有效穗521.4万/hm2,穗粒数35.63粒,千粒重44.31 g,生育期196.8 d,比对照迟熟2.8 d,是一个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型品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中抗条锈病。
该品种2013-2014年度作为湖北省小麦高产创建示范主推品种之一,增产效果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推广面积和形成的技术体系将进一步扩大。
预计今后5年内漯麦6010将作为湖北省小麦生产主导品种之一而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福亭,郭瑞林,郝国令,等.农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1.
[2] 李世平,张哲夫.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小麦区试中的应用及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3):10-15.
[3] 张勇跃,刘志坚,张仙美,等.大豆区试中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方法比较[J].杂粮作物,2003,23(2):90-93.
[4] 茹振钢,赵虹,胡铁柱,等.豫麦5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86-89.
[5] 刘佩兰,姜润田,李威.对马铃薯新品种春薯4号丰产性、稳产性的分析[A].陈伊里.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7-59.
[6] 吕文河,白雅梅,陈伊里,等.马铃薯新品系产量稳定性的分析[J].马铃薯杂志,1995,9(4):198-201.
[7] 陈岳徐,徐大熊,陈文贞.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3):21-23.
[8] 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淮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7(2):50-51.
[9] 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等.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10] 蒲宗君,饶世达,刘仲齐.川麦28的稳产性分析及其利用[J].麦类作物,1998,18(4):26-27.
[11] 温振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12] 刘兆晔,韩启秀,于经川,等.山东省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136-137.
[13] 杨子光,冀天会,郭军伟,等.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1):70-72.
[14] 孙本普,王勇,李秀云,等.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83-87.
[15] 任红松,吕新,曹连莆,等.通径分析的实现方法[J].计算机与农业,2003(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