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统计指标》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计量形式
百分数
相对数的表现形式
无名数
千分数 成数

系数(倍数)
有名数—复名数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
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和对比的基础不同,分为: ➢计划完成相对数——检查计划完成程度 ➢结构相对数——反映现象的结构和分布 ➢比例相对数——反映现象内部比例关系 ➢比较相对数——评价不同单位的实力、优劣 ➢强度(密度)相对数——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状态 ➢动态相对数——反映现象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第四章 常用统计指标
➢ 统计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分布数列后,我们对它的变化规律有
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要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仅靠这些直观了解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 寻找一些能充分度量统计分布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以便对不同的 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对统计资料的度量包括:对统计资料的简单描述和比较(总量指 标、相对指标);集中趋势的度量(平均指标);离中趋势的度量 (变异指标)。
220. 48.8 30.7
250. 49.5 30.1 149. 50.0 30.9 118. 49.3 32.1 167. 48.7 32.9 3
年底 从业 人员 66(人56万453)57 67319 67994 68785 69060 69095 70758
6
从业人员构成(%) 第一 第二 第三 产业 产业 产业 58.8 21.7 19.8 56.4 22.4 21.2 54.3 22.7 23.0 52.2 23.0 24.8 50.5 23.5 26.0 49.9 23.7 26.4 49.8 23.5 26.7 50.1 23.0 26.9
不同使用价值不能汇总
2、价值单位 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进行计量的单位。 3、劳动时间单位
工日、工时、人年等。 特点:一般只在企业使用。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1、概念:又称统计相对数,它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的比率,
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
2、作用
是最常用的对比分析方法,可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有了共 同对比的基础 是经济管理和考核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状态的重要指标,可使我们 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现象之间的关系、事物发生和发展的程度。
最高5城市 (元)
最低5城市 (元)
两者之比(倍)
绝对差额(元)
99年
9 064 4 461 2.03 4 603
95年
6 403 3 159 2.03 3 244
90年
1 992 1 214 1.64 777
86年
1 163 755 1.54 408
4、比较相对数:
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同类现象数值的对比,用以比较不同国家、不 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的经济势力强弱和工作优劣。
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工业产量指标
布 (米)
16.6 15.8 15.9 19.6 17.7 21.6 17.2 20.2 19.4 19.9
糖 (公斤)
5.1 5.6 7.0 6.5 5.0 4.6 5.2 5.7 6.6 6.9
钢 (公斤) 58.4 61.7 69.5 76.0 77.7 79.2 82.3 88.6 93.1 99.1
动态相对数
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100%
国别、地区
美国 德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加拿大 意大利 荷兰 中国 中国香港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99年
1754 9 1013 17271
98年
1625 0 1013 56684
99 是 98 的(%)
99年
108.0 6950
100.0 5405
108.8 4175
3、比例相对数
在总体分组的基础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对比的比值, 反映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是同一总体内不同部分之比。
比例相对数
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数值 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数值
100%
例:将全部工业按其生产产品的用途不同,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某地区轻、重工业的产值之比为:1.2:1。
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5个和最低的5个省市 收入差异:
即:差1.04%没有完成成本降低计划任务。
例:
某地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00亿元,计划当年比上年增加5 0亿元,实际增加了60亿元。该地计划完成程度如何?
60/50 ?
只能: (500+60 ) / (500+50) =101.8%
101.8%的经济意义,超额完成1.8%(实际值与计划值相 比) 不能说是超额完成1.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2个百分点(12 %-10%,实际增加值和计划增加值相比)
强度相对数的特点:
➢是惟一有单位的相对数; ➢分子分母可以互换,故有正指标与逆指标之分。
➢正指标:指标数值越大经济实力越强。 ➢逆指标:指标数值越小经济实力越强。 ➢强度相对数常带有“人均”字样。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原煤 (吨)
1.0 0.9 1.0 1.0 1.0 1.1 1.2 1.1 1.0 0.8
原油 (公斤)
122 123 122 123 123 125 129 131 130 128
发电量 (千瓦小时)
547 589 647 712 779 836 888 923 939 989
6、动态相对数:
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同一现象的数值对比,可以反映现 象发展变化的相对程度(即发展速度)。
1 1
实际降低率 计划降低率
100%
1 8% 100% 1 5%
96.8%
例:
假定某企业按计划规定,产品单位成本应在上一年的水平上降低4%, 实际降低了 3%,问降低产品成本的计划任务的完成程度是多少?
解:产品成本降低计划的完成程度:
100% 3% 97% 101.04% 100% 4% 96%
99 是 98
的(%) 101.8
99.6
99年
1059 94726
99 是 98 的(%)
112.5
100.4
107.6 3096 110.4
5891 5881 100.2 2684 98.4 3207 101.7
5850 5948 98.4 2990 97.9 2860 98.8
4588 4225 108.6 2386 111.3 2202 105.8
(2)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时期指 标的指标值可以连续计数,累计相加,其值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有 直接关系;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瞬间)状况的总量指标。时点 指标的数值只能间断计数,不能累计相加计算,其值的大小和时间 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1、计划完成相对数:
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比值,是检查计划完 成情况的指标。
计划完成相对数
实际完成数 计划任务数 100%
1 1
实际增(减)率 计划增(减)率
100%
例:某企业计划产品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8%。 求该企业单位产品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
根据公式:
计划完成相对数
实际完成数 计划任务数 100%
5000
1000
总体单位总量
时点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
时期指标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以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进行计量的单位。
自然属性单位:支、条等 度量衡单位: 重量、长度 标准实物单位:粮食、能源(标准吨)等; 复合单位:千瓦小时、吨公里 双重单位: 千瓦/台、马力/台 特点:使用价值明确
通过下表:1、区分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2、区分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单位 名称 纺织局 化工局 机械局
合计
企业数 职工人数 固定资产增 工业增加值 (个) (人) 加额(万元) (万元)
300
8000
1000
200
250
5000
2000
500
450
7000
2000
300
1000 20000
➢劳动量指标是以劳动单位即工日、工时等劳动时间计量的统计指 标。
相关说明:
同一总量指标在不同情况下可有不同的性质。 例如:对各企业工人总数指标来说,当研究企业平均规模 时,以企业为总体单位,企业总数为单位总量,各企业工 人总数为标志总量;当研究企业劳动效益时,以工人为总 体单位,各企业工人总数为单位总量,这时企业的总产量 成为标志总量。 所以,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者随研究目的不同而变化。
9.8 1.592(倍) (159.2%)
5、强度相对数:
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的两个现象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 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例如人口密度、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人均绿地面积等 均为强度相对数。
强度相对数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另一有联系而又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例:某城市每万人拥有的零售商业网点数为10个/万人;或每个零售 商业网点服务于1000人/个。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26651.9 34560.5 46670.0 57494.9 66850.5 73142.7 76967.1 80729.8
国内生产总值构 第 成(第%)第三 一 二 产业 2产1. 4产3.9 34.3 1业89. 4业7.4 32.7 290. 47.9 31.9
3、种类
(1)按反映总体特征不同分
总体单位总量:由总体单位数直接总计而来的,是反映总 体单位数多少的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用来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 总量指标。
说明:
总体单位总量是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总体标志总 量是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总量不会独立于 单位总量而存在。 在一个特定的总体内,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而同时 并存多个标志总量,构成一个总量指标体系。
单位:万人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调整数
人口总数
1982年 101654
1990年 114333
4468 4581 97.5 2308 95.3 2160 100.1
3931 3684 106.7 201 101.5 1890 112.9
3607 3240 111.3 1949 106.0 1658 118.2
3543 3594 98.6 1748 100.0 1795 97.2
例:想一想可以计算哪几种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数
甲空间某类现象的数值 乙空间同类现象的数值
100%
例:甲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乙城市居民收入的1.5倍。
1997年中美小学、中学、高等院校生师比:
美国
中国
二者之比 (倍或%)
小学
中学
18.3
14.2
24.2
16.8
0.756(倍) 0.845(倍) (75.6%) (84.5%)
高等院校
15.6
2、结构相对数(又称比重)
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利用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的全部 数值的对比,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以及分布 状况
结构相对数
总体中的部分数值 总体的全部数值
100%
例:对市场上销售的冷饮产品的质量进行抽查,抽查结果 为,合格品的数量占全部抽查产品数量的85%。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与从业人员构成(国内生产总值=100)
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是否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 是否具有可加性; 其数值的大小是否与其所包含的时间段长短有关。
(3)按采用计量单位的不同分
➢实物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统计指标;
➢价值指标是以货币单位计量的统计指标;
按实物单位计算的指标最大的特点是它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 现象的具体内容,能具体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但指标的综合性 能较差,无法进行汇总。按价值单位计量的最大优点是它具有最广 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可以表示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但它脱 离了物质内容。二者要结合应用。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
1、概念:是对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 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度量绝对数形式表现, 所以又称统计绝对数,它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 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统计资料汇总的直接结果, 一般表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2、作用
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是编制计划,实行经营管理的主要依据; 是计算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基础。
统计指标的特点:
数量性:统计指标是一个数量化的内容,它必须是能用数字反映 的,是可量性的特征值。 综合性:用来反映总体或样本等由大量个体单位构成的统计活动 对象特征的。 具体性:是统计对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特征表现,是具 体的客观现象数量的反映。 客观性:统计指标的数值是实际存在的,是客观世界真实反映, 不能杜撰生造或歪曲夸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