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古代汉语重点整理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文化常识历法部分: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

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

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岁”的意义岁星。

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

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

“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

“正”即“正月”,岁首之月。

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

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

诗经中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

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

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

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

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

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

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

周以前的文献中
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崇恩爱、厚亲亲。

同姓者不可通婚。

到春秋战国时期,依旧只有贵族有姓而平民,因此姓也成为了区分阶级的一个标志。

氏的确立:以受封的邑为氏,例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例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史墨;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丘、庄骄。

女子出嫁的称呼:未出嫁时,一般都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孟姬、仲姜、季姒之类。

或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秦嬴、齐姜、褒姒之类。

出嫁之后,则在姓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如孔姬、棠姜、息妫之类。

死后,加配偶或者自己的谥号,如文姜、武姜、穆姜、齐姜之类。

名、字:名是“生孩三月,择吉命名“,就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父亲命名。

字是男二十,女十五要取字。

名、字的联系:同义: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张辽字文远,陆游字务观反义:曾皙字点,韩愈字退之,许退字进之连义:司马牛字耕,赵云字子龙,苏轼字子瞻,类统:孔鲤字伯鱼,周鼎字伯器萧珪字君玉,郑樵字渔仲。

男子的称呼:男子的称呼第一个字表长序;第二个表字,第三个表性别,用父、甫或子。

如:仲尼父。

一般用简称:如伯禽、叔向。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再称名。

汉代以后,则往往先名后字。

号:号是自取的。

可以根据1、身份:杜甫号少陵布衣2、居处:朱熹号晦庵;杨万里号诚斋。

对人称字或号都表示尊敬。

二、训诂部分1、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

(2)谓“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
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

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的样子”。

(4)犹、犹言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

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

“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 2.声训术语(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2)之犹言“之犹言” 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

3.注音术语(1)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

”又:“‘读为’亦言
‘读曰’。

” (2)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三、音韵部分1、叶音说: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

“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2、上古音声母:古無輕唇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聲母在上古不存在。

中古讀“非敷奉微” 的字上古聲母爲重唇音“幫滂並明”。

這一結論是錢大昕得出的。

(二)古无舌上音:指中古“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

中古读“知彻澄娘”的字上古声母为舌头音“端透定泥”。

这一结论是钱大昕得出的。

娘日归泥:指三十六母中
的娘、日二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读娘、日二母的字上古声母为泥母。

这一结论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

喻三归匣:“喻三”即云母。

“喻三归匣”是指中古声母喻三在上古读作匣母。

这一结论是近人曾运乾得出的。

喻四归定:“喻四”即“以”母。

“喻四归定”是指喻四在上古读作定母。

这一结论也是曾运干提出来上古时期无正齿音: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附:上古声母表:1. 唇音:幫滂並明2.舌音:端透定喻〔甲〕泥來照〔甲〕穿〔甲〕床〔甲〕審〔甲〕禪日3.齒音:精清從心邪照〔乙〕穿〔乙〕床〔乙〕審〔乙〕4.牙喉音:見溪群疑曉匣〔喻乙〕影3、上古韵母: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分古韵为十部;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分古韵十七部。

其它:江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震
《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汉语音韵学》:三十部附王力三十韵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阴声之[ ? ] 幽[ u ] 宵[ o ] 侯[ っ] 鱼[ a ] 支[ e ] 歌[ ai ] 脂[ ei ] 微[ ?i ] 入声职[ ?k ] 觉[ uk ] 药[ ok ] 屋[っk ] 铎[ ak ] 锡[ ek ] 月[ at ] 质[et ] 物[ ?t ] 缉[ ?p ] 葉[ ap ] 阳声蒸[ ?? ] 冬[ u? ] 东[ っ? ] 阳[ a? ] 耕[ e? ] 元[ an ] 真[ en ] 文[ ?n ] 侵[ ?m ] 谈[am ] 3、上古声调:段玉裁:古无去声江有诰:古有四声黄侃:古有平、入二声王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4、中古声母:见宋人36字表5、双声叠韵:看教材的例子和课后习题,主要主义古今变化的双声叠韵字。

附:课后习题双声叠韵词:蒹葭,
双声联绵词苍苍,双声叠韵联绵词黾勉,双声联绵词匍匐,双声联绵词觱发,双声联绵词栗烈,双声联绵词郁邑,双声联绵词侘傺,双声联绵词荒忽,双声联绵词萧条,叠韵联绵词憯凄,双声联绵词惏栗,双声联绵词怫郁,叠韵联绵词潺湲,叠韵联绵词流洒,双声联绵词三、修辞部分: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三、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
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乘坚驱良逐狡兔。

3.用特称代泛称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4.用工具代本体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5.用部分代全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6.用具体代抽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四、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

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五、互文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1.单句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双句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互用同义词的互文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六、倒置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以使语
势增强,避免呆滞,平仄协调,意境清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七、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1.避粗俗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2.避忌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避冒犯陛下富于春秋。

4.交际辞令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五文体部分1、赋体演变: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古赋、俳(pái)赋、文赋四种,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赋体演变的结果。

骚赋指的是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如扬雄的《甘泉赋》,在形式上同楚辞没有多大区别,也以兮字入剧。

内容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汉代的赋是古赋。

古赋又叫辞赋。

汉赋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

例如扬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
韵的地方。

汉赋的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句式,但又有所变革,不仅有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还有许多长句。

六朝赋是俳赋。

俳赋又叫骈赋。

六朝的赋与汉赋有很大的差别。

这时期的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像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长篇大赋是很少的。

六朝赋除用韵与汉赋相同外,骈偶、用典是它与汉赋显然不同的地方。

此看来,所谓骈赋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

骈偶的来源很远,汉赋中就有一些对句。

但是汉赋往往是用多句排比,而很少是双句对偶;汉赋往往不避免同字相对,又不限於四字对和六字对。

到了六朝赋,则篇中的骈偶变得非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而且尽可能避免同字相对。

用典是六朝赋不同於汉赋的又一特色。

因为汉赋或者是很少用典,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科举考试,特别讲究程式,因此律赋近乎一种文字游戏。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
生的。

中唐以后,古文家所作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

形式与六朝赋差别很大,与汉赋倒很接近。

因此有人把唐宋以后的赋和汉赋合在一起,也叫古赋。

其实唐宋时代的文赋和汉赋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形式上,都是有区别的。

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六、格律部分1、近体诗的四大特征①句数固定;②押韵固定;③讲究平仄;④讲究对仗2、近体诗押韵: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

(1)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2)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3)近体诗不能出韵3、近体诗平仄:在诗律中,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

平指平声,仄指仄声。

近体诗利用平仄的变化、相配而构成诗句的
韵律、节奏,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平仄”,也叫“声律”。

粘指律诗中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一二两字的平仄要相同。

对指律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反。

拗指律诗中出现的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地方。

救是对拗的补救。

三平调和犯孤平都是律诗创作中出现的违反平仄格式的毛病。

一句的收尾三个音节全是平声就叫三平调;全句之中除末尾一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

在律诗创作中不允许出现三平调,而犯孤平在有补救的前提下是可以出现的。

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推演为七言律诗的格式只要求“戴帽”,即在五言格式的句首之前加上与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音节:加“平平”;加“仄仄”;加“仄仄”;加“平平”;即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推演之后的主要变化是:①仄起变平起,平起变仄起;②五言变七言。

根据首句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主要依据粘对的原则,同时注意押韵的要求。

分析近体诗的平仄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①根据首联读音确定该诗使用的是哪种平仄格式;②根据首句平仄,推演出该诗的平仄格式;③读诗句,把诗句的实际读音与平仄格式相对照,在不一致的地方打圈;④检查打圈之处,看是否有出格的地方。

4、近体诗对仗: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还有四联都对仗的。

不过律诗至少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

5、词律内容①近体诗用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而词的用韵不仅可以同部平仄互押,还可以平仄换韵。

②词单元部平、上、去三声可在同一个韵部,而近体诗单元部平、上、去三声不在同一韵部。

③近体诗用韵固定在双句,而词可押双句韵,也可以句句
押韵。

词的平仄和近体诗的平仄有两点不同:①词的平仄要求比近体诗更严。

近体诗在有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的,词却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入。

②近体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而词除用律句外,还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

词的对仗与近体诗有三点不同:①词的对仗是自的,近体诗的对仗有固定的要求。

②近体诗的对仗必须平仄相对,而词既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③近体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则不避同字相对。

3.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①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名称,反之,同一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词牌。

②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别体。

4.令、近、引、慢等加在词牌上面与本调没关系;偷、声、减字、摊破等加在词牌上则与本调有关系。

附:经过本人筛选的与本次考试有关的课后习题答案练习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
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

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五解释下列名词:夏历:我国以
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

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

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

?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

《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

?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

死,则委以他故,
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候巫过,下沙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

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

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复至前,复如初。

手慄气慑,不能角。

角坠,振其铃。

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

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

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

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

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

常常向人夸耀
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

?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

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

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

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

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

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

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

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

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

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

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

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

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
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

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
举考试的需要,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四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
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

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好?是动词。

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邪,读如徐。

?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只且,语助也。

?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

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五《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
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