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形成时间最早的商帮之一——陕西商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形成时间最早的商帮之一——陕西商帮
陕西商帮是我国形成时间最早的商帮之一。

这支商帮的形成得益于千年古都形成的商业繁荣和陕西商人的自身素质。

这些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高喊着秦腔的人们在经商的精明上一点也不逊色于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其它地区的商人们。

他们即使拥有无数的财富,也不会轻易浪费每一分钱。

陕西人的特点更是“一大二土”,“一大”是说他们资本大、生意大,“二土”是说他们在生活享受方面极不讲究,穿棉布衣,戴瓜皮帽。

那么,这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商帮呢?他们富甲天下的财富是如何积聚起来的呢?
帝王之都走出的商帮
在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片历史悠久的土地。

中华民族从
这里发源,中华文明从这里迈出第一步,这就是陕西。

陕西一直是我国古代帝王的重要屯兵之地。

唐朝以前的历代帝王大都把都城选在这里,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资治通鉴》上也记载了“关中沃野富饶,乃帝王之居”的事实。

可以说,陕西商人的形成、发展与那里特殊的政治氛围是分不开的。

陕西南有秦巴屏障,东有黄河天堑,中为八百里秦川,周围四关环抱,宜守宜攻,历来是孕育奇才、成就王道霸业的基地。

在5000多年前,皇帝、炎帝就曾在这里建立了部落联盟。

于是陕西早于同时代的其它地区,慢慢开始发展起来。

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王朝夏朝就在陕西建立了扈国、骆国等城市。

周武王在陕西建立了周朝都城,陕西的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

正是由于陕西的政治中心的特殊作用,使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陕西发展开来。

每一位帝王都希望自己的都城能够富庶繁华,每一位帝王都希望自己居住的地方太平安定,于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还在这里屯以重兵,用来保护都城的安全。

这就使陕西能够在许多战乱频仍的年代仍旧能够保持较为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为商人们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背景。

此外,古时陕西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那里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陕西,流域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5%。

肥沃的冲积平原为那里的农业生产创造了先天的优越环境。

农产品的丰富带动了那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即使唐朝以后的帝王不再把都城定在陕西,那里仍然是统治者关注的重要地点。

因为,一旦陕西失守,敌人很快就会深入内陆。

因此,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这里的军事。

宋朝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曾经是全国经济政治中心的关中地区成为边关重地,整个陕西也失去了汉唐时期在全国的显赫地位。

明朝建国后,政治局势逐渐安定,再加上当时政府在全国推行休养生
息政策,陕西经济逐渐恢复兴旺,为陕西商人群体的崛起创造了一个可能的大环境。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陕西地区的边防在这里实行了“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

本来就十分精明的陕西商人更是抓住了这些机会,充分发挥自己在地域和物产上的优势,形成了以泾阳、三原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名震全国的商业资本集团。

陕西商人因为资金雄厚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

陕西的商业繁荣与陕西商人的性格有着重要的关系。

也许是西部特有的人文关系的影响吧,陕西商人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刚毅果敢、不畏艰险的倔强性格。

西部地区的高山与大河并没有对陕商有过任何的阻碍,他们趋死地如骛马。

陕西千古帝都的特殊人文环境造就了陕西商人崇文尚武的性格。

此外,陕西人生活都十分简朴,在各处都以简朴为美。

这些性格特征都为陕西商人的经商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陕西商人能够形成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商帮还与那里的深厚的历史积淀、陕西商人的内在素质有关。

汉唐以来近千年陕西商业的繁荣以及商人阶层的发育延续和经营积累,是明清时期陕西商帮崛起的社会历史基础。

在那一时期,同时代的南方各商帮经营的主要商业活动就是把本地手工业品贩往外地换取原材料,赚取加工利润的差价。

这样进行的商业活动利润微薄。

陕西商人由于地处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结构的接合部与农牧产品交换中心,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贩运贸易的历史传统。

这种经商模式使陕西商人能顺时趋势,扬长避短,从经营上发财致富。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说“关中多豪杰之士,其起家商贾为权利者,大抵崇孝义,尚节概,有古君子之风”。

陕西商帮是一个集合了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士、农、工、商各阶层人群的商帮。

因此,明清时期陕西商帮的崛起是陕西几千年商业经济及其商业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

秦腔《张连卖布》中的一段唱词就很能说明陕商过去的辉煌。

“先把那渭南县当铺坐下,西安府开盐店咱当东家。

兰州城京货铺招牌悬挂,西口外金刚钻发上几车。

穿皮袄套褐衫骑驴压马,烧黄酒猪羊肉美味有加。

娶妻小赛过那南京俏画,买丫鬟和小子装烟倒茶。

清早起人参汤先把口下,到晌午把燕窝拌成圪塔。

张口兽琉璃瓦高楼大厦,置九顷水浇地百不值下。

银子多使不了这该怎咋?寻几个好伙计四路访查。

幸喜得四路里粮食涨价,百十名走粟行银赚万八。

捐功名只要那官高势大,访巡抚坐总督布政按察”。

我国古代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陕商的力量是十分强大。

宋应星分析明中期商人势力时说“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

在他的眼中,陕商的势力要远远大于晋商和徽商,名列全国各个商帮的首位。

这种强大的势力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遇到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特殊时期,陕西商人也能够从中获利。

可以说,在那时,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断陕西商帮的成长。

但是,如此强大的一支商帮为何会突然衰退呢?它又经历了怎样的自身发展呢?
陕商的兴起
虽然陕西自古就有商人经商,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商业团体。

陕西商帮的正式形成是在明朝时期。

最先发展起来的陕西商帮是紧相邻接的西安府的三原、泾阳县和属州同州的朝邑、韩城县等地的商人组成的。

朱元璋在陕西实行了“食盐开中制”、“茶马交易”等一些特殊的经济贸易方式。

著名明清经济史研究学者田培栋认为:“明清时期的陕西商帮是依赖盐业,借助于明朝政府的开中法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研究陕西商帮的著名学者李刚也认为:“明代是陕西商帮在从事中西部边地贸易中急剧勃兴的时期。

明王朝在陕西实行的‘食盐开中’、‘茶马交易’等一系列特殊经济政策,刺激陕西商人在食盐贩运、边茶转输和南布北运几个有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流通领域异军突起,形成纵横全国,声振南北的西部商业集团,并在明代前中期的几百年里,位列各大商帮之首。

”政府的措施鼓励着陕西商人不断地把自己地区的食盐、马匹等物品运往内陆销售,同时把内陆的物品如茶叶等贩运到陕西。

陕西商人靠贩盐起家,盐商中尤以陕西商人精明。

陕西商人贩盐贸易最早开始于扬州盐场。

明末清初,陕西盐商开发了四川井盐,转而进入四川盐场。

四川井盐生产耗资巨、风险大,凿井就需费时十余年甚至几十年,需有雄厚资金作后盾。

陕商们放贷或投资凿井、汲卤煎盐,建商号,把持产运销,获取了巨额利润。

文献中记载“川省正经字号多属陕客”,现在四川自贡市的“八店街”正是当时响当当的陕商八大盐号麇集之地。

陕西商人在南北地区的活动使我国南北地区的贸易活动大大增加。

为了更好地协调商业贸易,陕西商人开始形成纵横全国、横贯南北的强大商业集团。

这个商业集团的势力甚至一度超过著名的晋商和徽商,在明朝前期和中期的几百年里居于我国商帮的首要地位。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韩邦奇在他所著述的《苑洛集》中就描绘了陕西同州朝邑县八里庄“庄虽数百家,俗兢艺黍稷,远服贾,鲜修文学”,又称同县大庆关一带“万余家,皆习商贾”。

由此可见当时商业之繁荣。

此外还有陕西泾阳县“俗美而习敝,民逐末于外者八九”,陕西三原人“吾里俗十七服贾”,“吾邑大小贾甚伙”,“三原俗相矜市布”的记载。

万历年间,李维桢记述陕西泾阳、三原等县“多盐筴高赀贾人”。

其间,三原县又王氏兄弟三人,起初在在家乡经营小规模的棉布贸易,后来“赀日起,犹共贾共居。

久之,用盐策淮扬,亦无间言,赀益大起。

里中人指数兄若弟友爱善起家者,必首日王某王某云”。

经过多年的发展,王家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商家族。

三原县还有一位叫做王友槐的大商人也是从小本经营开始成为打上人的。

因为家贫,王友槐
“于是祖计然猗顿之术,以子钱择人及戚属贫者,使贾吴越燕晋而宽其力,不能偿者厚归,且赙其柩在外者。

人以此益德,争尽力贾,伙至数十百人。

家大起,子钱巨万,而有施予声”。

著名学者王士性在其著述的《广志绎》中小描述了泾阳商人师从政,以千钱市布起家,“人以君椎也,争赍子钱贾吴越,往来无宁日,其息倍。

已,又出捐子钱贷人,其息亦倍。

久之,用盐筴贾淮扬,三十年累数万金”。

1474年以前,在两淮的陕商子弟中进士举人的非常多。

明代陕西商人在宣武门外保安寺创立了关中会馆。

从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陕西商人到明代中期已形成了商帮,以群体的力量大规模从事南北商品贸易了。

陕西的关中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八百里米粮川”的美称。

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势力急剧扩张,严重挤压了陕商在盐业上的活动空间。

陕商的势力并没有因此而较弱。

他们依靠着关中丰富的粮食资源,在盐业受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开始转向粮货贸易,有“粮货大军”之称。

除了这些主要的商业贸易活动,陕西商人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们开银号、当铺,放高利贷,贩运川丝、夏布、药材,几乎在各个行业都能找到陕商的影子。

陕西会馆在全国的林立可以说是陕西商帮兴盛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陕西商帮发展到最为繁盛的时候,全国的陕西会馆多达200多座,至今还有“陕西会馆”、“关中会馆”、“西秦会馆”留存于世。

广开财路追求厚利
陕西所处的沟通南北、横贯东西的优越地理位置为陕西商人贩运贸易提供了先天条件。

陕西商人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商业活动过程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厚利。

这与当时的许多商帮的发展策略有着很大的不同。

那时,南方的一些商帮为了拓宽市场,往往经营那些利润微薄、销量极大的商品。

这样,虽然在这些商人手上过往的货品很多,可是利润并不是很高,因此也就限制了这些商帮的发展。

陕西商帮在这方面反其道而行之,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润,也由此奠定了他们在明朝中前期的商业地位。

这是陕西商人一个重要的致富之路。

南方的商帮大都将自己所在地的一些物产、手工业产品运送到其他的地区,并在这些地区运回他们所需要的一些原材料,属于原始的加工型贸易。

这种贸易方式由于原材料没有被加工过,就需要动用大规模的商队、船只运送,十分费钱费力,而且这些原材料在出售时也不会获得多少附加值,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

陕西商人则不去做这样的生意,他们所经营的贸易活动大都是利润丰厚的。

他们利用地域优势只拣那些利润丰厚的商品进行贸易。

由于他们处在中国的中部地区,是南北、东西贸易交换的结合点,很容易到全国各地去采购商品。

一旦一种商品的利润出现了下滑,他们马上就会寻找其它的商品来代替。

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与南方商帮只经营几种在当地盛行的产品进行贸易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比如,明朝中早期,几项关于国计民生的商品贸易都是陕西商帮的重点贸易对象,像食盐、茶、棉布等等,当他们能够从食盐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的时候,就大力发展食盐贸易。

当这种贸易形式逐渐被徽州商帮效仿并超越的时候,陕西商人们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贸易。

总结他们的经商之道,就是哪里有丰厚的利润,哪里就会有陕西商人在经商。

"
陕西商帮由于地域上的便利,一直在中西部贸易通商领域中占据着优势的地位。

清朝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后,为了加强那里的统治,大力发
展内陆与新疆地区的贸易,甘肃是内陆通往新疆的必经之路。

陕西商人发现了这个商机,认定在这里进行贸易一定会有丰厚的利润。

于是,一时间,大量的陕西商人开始到甘肃去经商利。

那时,活跃在甘肃、新疆商贸中的诸多内陆商人,以陕西商人居多。

《新疆志稿?商务志》中说:“其东自嘉峪关趋哈密为一路,秦陇湘鄂豫蜀商人多出焉,其东北自归绥趋蒙古为一路,燕晋商人多出焉。

”陕西商人以哈密为中心,形成对新疆北路贸易垄断经营三百年之久的繁盛局面。

陕西通往新疆的商路还是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一段,在这条路上有很多方便商人往来的驿站。

陕西商人凭借着驿道交通的便利,将甘肃地区许多大受内陆人士欢迎的特产贩运到内陆销售,比如皮毛制品、瓜果、牲畜等等。

同时,他们还将甘肃地区比较稀缺,而内陆又十分丰富的商品贩运到甘肃以至新疆各地去销售,比如手工业制品、茶叶等等。

从这些贸易中,陕西商人赚取了高额的差价。

陕西商帮没有单一的商业贸易产品,他们涉猎的范围很广,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出现陕西商帮贩运的物品。

他们经商生财的道道有很多,只要有利润,他们就会大力经营。

贩盐贸易是陕西商帮的一项重要商业活动,也是关系到陕西商帮崛起的重要商业活动。

可以说,陕西商帮资本积累的第一步就是从贩盐业中得来的。

最初,他们的贩盐贸易也只是进行原始的转手贸易,即从一些盐场中贩得食盐,然后运往全国各地,尤其到西北地区去销售。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每家每户、每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盐,因此,贩盐贸易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利润。

从我国古代社会对盐业的严格管理制度可以看出盐的重要地位。

本来只有官府才可以经营食盐的买卖事宜。

但是,明朝时期首创的“开中制”打破了这种国家对食盐的强制管理制度,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商人经过政府的允许也可以经营盐业买卖事宜。

陕西商人在贩盐贸易中获得实惠之后,就开始慢慢的自己开采盐矿。

明末清初,陕西商人就在四川地区开设了盐场,把食盐从生产、加工、销售联合起来,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棉布贸易也是陕西商人一个重要的商业项目。

明朝初年,朝廷实
行赋税征实和布马交易政策,为陕西商人大规模贩运江南标布和鄂豫土布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经营条件。

因此,从明初至民国的500多年时间里,整个南北棉布的流通领域都被陕西商人所垄断。

在多年的棉布贸易中,陕西的大布商褚华创立了“驻中间,拴两头”的经营策略,对长途贩运布业的经营尤为有效。

茶叶贸易在陕西商帮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陕西的大茶商马合盛是陕西商帮进行茶叶贸易的一个缩影。

马合盛主要在西北地区经营茶贸易,总店设在甘肃兰州附近。

马合盛茶号在清朝中叶最兴旺,号称“百万富翁”。

马合盛曾因给朝廷捐献10万两白银,被朝廷授以“护国员外郎诰封资政大夫”的称号。

“马合盛茶号”主要是把湖南茯茶贩运到西北地区来,进行销售,或者以茶交易马匹、皮毛、药材等。

出茶前,茶号总商先向省政府财政厅请领茶引,办理茶票,交纳税款,备案后即行经营。

总商除掌握市场销量、购销行情外,还要研究用茶民族的生产生活变化,以达到购销两旺的目的。

待茶叶收购完毕之后在对进行包装,进而通过水陆交通运输到西北地区。

除了这些,陕西商人还涉猎了皮货业、粮食业、典当业等众多贸易行当,出现了清末陕西盐商刘绍棠、清朝陕西典当商贺达庭等一大批闻名天下、富甲一方的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