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调度-管理熵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度

合集下载

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的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例

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的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例

1526




35 卷
断增加, 使得区域内资源环境系统承受着巨大的 压力, 势必会影响国家战略经济区的环境承载力 水平。由于人类活动的环境干扰使得环境系统的 稳定性、 完整性和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上都表现 出脆弱性和易变性[20,21], 极易导致其环境系统结构 和功能发生质变或者突变, 因此, 国家战略经济区 的环境承载力具有非连续性与潜在突变性特征。 本文将突变级数法运用到国家战略经济区的环境 承载力的研究中, 旨在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的优化经济布局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避免盲目 开发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 以期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一种研究非连续性、 跃迁和突然质变的普 遍适应的方法 [23]。 Thom 已证明, 当控制变量不超 过 4 个, 则势函数最多只有 7 种突变形式, 常用的 突变模型
[24~26]
见表 1。
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系统性、 动态性 和相互独立性原则, 依据研究区的实际并参考相 关研究
-
式中, D 表示系统的发展度; IN、 IE、 IS 分别表示自然 环境系统、 经济环境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 其值由 突变级数法计算得到; I 表示系统的平均发展水 平; H 表示系统的协调度; O 表示系统的耦合度; WD 和 WH 分别表示发展度和协调度的权重, 考虑到二 者的重要程度, 本文各取 0.5。 1.5 评价标准的确定 由于突变级数法中归一公式算出的环境承载 力评价值较高, 且各值间差距很小, 需要制定出 适合突变级数法的等级标准, 使研究更具有实用 价值, 参照相关研究 [28,32], 将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 标准分类为弱承载力 (Ⅰ)、 较弱承载力 (Ⅱ)、 适中 承载力(Ⅲ)、 较高承载力(Ⅳ)和高承载力(Ⅴ)5 个 等级, 将协调度发展状况分类为失调发展、 初级 协调、 中级协调、 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 5 个等级。 设底层控制指标对应的相对隶属度均取为 x( i xi= 0~0.2, 0.2~0.4, 0.4~0.6, 0.6~0.8, 0.8~1) 时, 通过突 变级数法依次计算各层次的隶属度, 最终得出突 变级数法下的总隶属度值, 由此得出突变级数法 在绝对意义下的等级标准值, 结果见表 3。 1.6 障碍因子诊断模型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对研究 区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动态评价, 而且还在于诊断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因子, 以便有针对性地提 高区域环境承载力水平, 引入障碍度诊断模型对 研究区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 公 式如下[33,34]:

京津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基于熵权法的协调分析

京津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基于熵权法的协调分析

在使 用 的 研 究 方 法 上,国 内 学 者 目 前 已 探 索 出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时,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
一系列生态问 题。 一 个 区 域 要 想 健 康 快 速 的 发 展,
法进行组合赋权,得 出 安 徽 省 环 境 与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必然离不开经济的 支 撑,而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需 要
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是 值 得 深 入 思 考 的,因 为 只 有 达
市的环境经济复合 系 统,结 果 表 明 榆 林 市 环 境 发 展
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才是实现京津冀
水平滞后经济发 展 水 平,总 体 发 展 呈 下 降 趋 势。 在
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与
研究 的 范 围 上,有 国 家、区 域、省 级、市 级 等 不 同 范
s
sn.
2095
2708.
2021.
04.
041
ji
文章编号:
2095
2708(
2021)
04
0041
08
京津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 :
基于熵权法的协调分析
史宝娟,孟

(华北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关键词:京津冀;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熵权法;耦合性

要:在研究京津冀地区 生 态 环 境 与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的 基 础 上,借 助 于 熵 权 法 对 京 津 冀 地 区
津、冀 三 地 的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分 别 为 67756 元、
42404 元、
25665 元,也是逐年增加的趋势,不难看出
河北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显著低于京津两地。虽

基于熵权系数与TOPSIS集成评价决策方法的研究

基于熵权系数与TOPSIS集成评价决策方法的研究

第卷第期控制与决策年月文章编号基于熵权系数与集成评价决策方法的研究陈雷王延章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摘要对于信息系统方案评价这种复杂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以避免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针对传统信息系统项目评标中单纯由主观判断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将主观判断与客观情况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熵权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而将法与熵权系数综合集成进行合理方案的评价将该方法应用于评标过程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关键词熵权系数信息系统集成评价决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引言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方案的公开招标为在招标过程中有效地降低风险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评标真正评出最合理最有竞争力的中标者传统的评标方法是依靠组织者和专家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定性因素占主要部分往往使得不同的专家在同一个指标上给出的分值出入很大结果由于决策不当而造成浪费或根本不能完成任务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评标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将专家的主观判断与信息系统集成方案的客观情况相结合提出用确定权重的优化熵权系数法和理想法来进行评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科学的权重系数来调整主观偏差定量地确定投标者在价格方案集成创新系统性能成熟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陈雷男辽宁新民人博士生从事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评价的研究王延章男辽宁开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计算机网络电子政务等研究度服务人力资源等一系列指标的权重通过熵计算出权重系数并同时确定接近的最优值再将熵权系数应用到理想法得出最接近的理想解熵权法对权重系数的确定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方案评价属多目标决策问题需要对所有投标者的方案是否合理是否有集成创新资质是否响应等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对比从中选择方案合理性能价格比高服务优良的中标者熵原本是热力学的概念但自从数学家香农将其引进通讯工程并进而形成信息论后熵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乃至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熵是对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当系统处于种不同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时评价该系统的熵为其中满足熵具有极值性也就是说当系数状态为等概率即时其熵值最大本文利用熵的概念来衡量某一评价指标对信息系统集成方案优劣的影响程度设某一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个指标投标单位有个个投标单位对应于个指标的指标值构成评价指标决策矩阵即其中元素表示方案的第个指标对价格指标而言越小越好对性能等指标而言越大越好记中每列的最优值为即记与的接近程度对进行归一化处理记以个评价指标评价家投标单位为条件定义第个评价指标的熵值其中由熵的极值性可知的值越接近于相等熵的值越大当的值完全相等时熵达到最大为不难看出指标的熵越大说明各投标单位在该指标上的取值与该指标的最优值间的差异程度越小即越接近最优值需要说明的是决策者对差异程度的大小有不同的认同度如果认为差异程度越小的指标越重要则可将熵值进行归一化后作为该指标的客观权重熵值小表示指标的不确定性强反之如果认为差异程度越大的指标越重要则可用熵的互补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作为指标的客观权重这里假定差异越大的指标越重要用对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表征评价指标的评价决策重要性的熵值对归一化得到指标的客观权重其中的确定取决于某信息系统集成方案中各家投标单位的固有信息因此称为客观权重同一评价指标对不同的投标单位可能有不同的客观权重为了全面反映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并考虑到专家的经验判断力将专家对各指标给出的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相结合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此作为评价的权重系数对于第家投标单位可以得出一个初始评议值其中为中的最优值则较大的投标单位其综合评议值较高第期陈雷等基于熵权系数与集成评价决策方法的研究运用法确定最优方案采用理想法求解多目标决策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概念简单但在使用时需要在目标空间中定义一个测度以度量某个解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的程度其中心思想是先选定一个理想解和一个负理想解然后找出与理想解距离最近且与负理想解距离最远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法中的距离是指加权欧氏距离理想解是一个设想的最好解方案它的各个指标值都达到各候选方案中最好的值负理想解是一个设想的最差解它的各个指标值都达到各候选方案中最差的值现有的个方案中一般并没有这种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但通过设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每个实际的解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进行比较如果其中有一个解最靠近理想解同时又最远离负理想解则该解应是个方案中最好的解用这种方法可对所有的方案进行排队一般说要找到一个距离理想解最近而又距离负理想解最远的方案是比较困难的为此引入相对贴近度的概念来权衡两种距离的大小判断解的优劣对上述个方案和个指标所确定的评价决策矩阵进行规范化得到规范化决策矩阵矩阵的元素为计算加权规范决策矩阵其中元素为式中是第个指标由式得到的权重解到理想解的距离其中是解的第个分量即第个指标规范化后的加权值是理想解的第个分量类似地定义解到负理想解的距离并且定义解到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的值越接近则相应的方案越应排在前面最终的评议值由式和的线性组合确定即其中为对最终数据的放大系数案例研究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指标体系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运用改进的法经信息收集分析和专家咨询而确定的在实际评标过程中指标可能很多而且随着系统的不同会有所改变为节省篇幅本文仅给出有代表性的指标示例设某一系统集成项目参加投标的单位为个重点对以下个指标进行评定即评价对象的指标集合总价人力方案设备公司级别能力成熟度投标单位的各项指标数量与分值如表所示表投标单位的各项指标数量与分值单位总价人力方案设备级别公司级别能力成熟度设各个指标的主观权重为根据熵权法得到的熵权系数如表所示表根据熵权法得到的熵权系数总价人力方案设备级别公司级别能力成熟度表最终的排序结果单位最终的排序结果如表所示根据值得到对家投标单位的排序为控制与决策第卷结语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熵权系数与集成评价决策方法该方法曾应用于多家招标公司的招标项目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评价过程包括对投标者的各种资质进行认证等环节并辅以其他方法来实现最终的中标方案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选择一些重点指标进行评价本文方法对于更为复杂的多级组合评价还没有应用因此对多级评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张世英张文泉技术经济预测与决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杜纲岳松涛房地产开发投资决策的熵权系数优化模型数理统计与管理戴文战一种动态多目标决策模型及其应用控制与决策徐维祥张全寿信息系统项目评价集成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上接第页V因而定理中的条件满足不难验证定理中其余条件也满足故系统的零解是一致渐近稳定的结语本文探讨了非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利用具有齐次导数的时不变函数和近似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得到一般非线性系统渐近稳定充分条件的新结果文中给出的实例表明新判据具有易于验证的特点参考文献1 TLB1TNN VL1TB F NVb NV第期陈雷等基于熵权系数与集成评价决策方法的研究基于熵权系数与TOPSIS集成评价决策方法的研究作者:陈雷, 王延章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刊名:控制与决策英文刊名:CONTROL AND DECISION年,卷(期):2003,18(4)被引用次数:79次1.张世英;张文泉技术经济预测与决策 19942.杜纲;岳松涛房地产开发投资决策的熵权系数优化模型[期刊论文]-数理统计与管理 1999(01)3.Evangelos Triantaphyllou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 Comparative Study 20004.戴文战一种动态多目标决策模型及其应用[期刊论文]-控制与决策 2000(02)5.Ma J;Fan Z P;Huang L H A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termine attribute weights 1999(02)6.徐维祥;张全寿信息系统项目评价DHGF集成法[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05)1.尤天慧.樊治平区间数多指标决策的一种TOPSIS方法[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9)2.郭辉.徐浩军.刘凌.GUO Hui.XU Hao-jun.LIU Ling基于区间数TOPSIS法的空战目标威胁评估[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31(12)3.许永平.王文广.杨峰.王维平.XU Yong-ping.WANG Wen-guang.YANG Feng.WANG Wei-ping考虑属性关联的TOPSIS语言群决策方法[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1.周荣喜.范福云.何大义.邱菀华多属性群决策中基于数据稳定性与主观偏好的综合熵权法[期刊论文]-控制与决策 2012(8)2.彭绍雄.唐斐琼基于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的军队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评价分析[期刊论文]-物流科技2012(12)3.刘慧敏基于组合赋权的理想解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物流技术 2009(2)4.陈红艳改进理想解法及其在工程评标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4(5)5.康健.李一兵.谢红.林云D-S证据理论与信息熵结合的新算法[期刊论文]-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1(1)6.王旭.谢敏.林云TOPSIS定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11(20)7.刘军号.方崇施工导流方案优选的熵TOPSIS决策模型[期刊论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1(2)8.孟亮.张电电.李向林供应商平衡记分卡: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模型[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4)9.秦勇.何有世.刘明离岸软件外包中承接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10(2)10.陈华.张岐山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加权TOPSIS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刘亚坤.朱洪凯钢筋混凝土板梁式桥状况的模糊熵权决策评估方法[期刊论文]-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0(5)12.钟崇玉基于TOPSIS的铁路部门厂内机动车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17)13.廖飒TOPSIS在农作物品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26)14.刘煜.郑恒基于熵的新产品开发决策方法[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2)15.王才宏.杨世荣.董茜目标选择决策的组合熵权系数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6(4)16.陈继光.祝令德.马惠群.孙立堂水质评价的模糊熵权聚类模型[期刊论文]-水电能源科学 2005(6)17.陈雷.王延章熵权法对融合网络服务质量效率保障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23)18.苏超.方崇.麻荣永TOPSIS模型在城市防洪体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人民长江 2011(21)19.彭频.李静基于熵权TOPSIS的建筑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期刊论文]-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0(2)20.张先锋.郑建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评价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21.翁依TOPSIS法在材料供应商优选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09(15)22.刘欣.罗小明基于综合集成赋权法的导弹攻击目标价值分析[期刊论文]-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8(2)23.黄晓霞.程论综合评价与数据挖掘的比较[期刊论文]-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7(4)24.张先起.刘慧卿项目投资决策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6(3)25.孙晓东.焦玥.胡劲松基于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理想解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6(1)26.宋杰鲲.张在旭.张晓慧一种基于熵权多目标决策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炼油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27.罗亚琼.马爱霞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13(5)28.谢玖琪.林涛.王杰基于熵权和TOPSIS法对工程材料供应商选择的评价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0(35)29.崔东红.杨榕.姚莉基于灰色模糊理想解的资格预审评审模型[期刊论文]-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0.张颖.黄卫来.周泉基于"垂面"距离的TOPSIS和熵权法的产业关联分析——以我国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10(6)31.刘秋生.秦军亮供应链成员关系协调的综合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10(18)32.谷丽丽.曹翠芬.崔利华浅析供应商选择中熵权法的不足与改进[期刊论文]-物流技术 2009(1)33.朱海平.邵新宇.张国军求解多准则决策问题指标权重的二次规划方法[期刊论文]-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4)34.刘洋.荣春晖基于TOPSIS法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神州(上旬刊) 2013(7)35.张江涛基于TOPSIS方法的新产品开发决策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2(16)36.于虎.李传春基于熵权模糊TOPSIS法的分销商评价与选择[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1(32)37.邓懿基于TOPSIS-GAHP的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华人时刊(中外教育) 2011(11)38.杨樱SWOT与TOPSIS整合的战略决策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管理观察 2009(28)39.陈贤.赵雁.龚元圣熵权法在番茄果实商品性状评价上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08(11)40.侯立峰.何学秋事故损失分析与综合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2)41.岳文辉.王晓俊.韩自强基于熵权法和TOPSIS的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加工过程绿色特性评价[期刊论文]-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3(12)42.王娟.周好文基于Kullback散度的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投资决策方法[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43.龚元圣.王晓春.陈贤标准差权重法在番茄果实商品性状评价上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1)44.付巧峰关于TOPSIS法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8(1)45.辛文鹏.龚时雨利用RBF神经网络对装备完好性敏感性进行分析[期刊论文]-物流科技 2008(4)46.谷丽丽.高学东.武森基于准则分类的伙伴供应商认证选择综合方法[期刊论文]-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8(11)47.孙晓东.焦玥.胡劲松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的决策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管理科学 2005(4)48.魏德才.张诤敏.李闯.刘纵横基于模糊贴近度和熵权的航空装备维修安全综合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2)49.李洪波.董新民.李婷婷.郭军飞机环控/发动机系统多目标决策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 2011(24)50.尹德进.王宏力基于信息熵与证据推理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 2011(5)51.单联宏基于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的评价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10(15)52.徐宁.董新民.刘棕成.陈勇基于Pareto集与多目标决策的飞控参数优化[期刊论文]-飞行力学 2012(3)53.黄强.屈吉鸿.王义民.陈南祥熵权和正交投影改进的TOPSIS法优选水库特征水位研究[期刊论文]-水力发电学报 2009(1)54.安萌.陆卫.陈学武.季彦婕基于TOPSIS法的自行车停车场布局应用研究——南京鼓楼地铁站实例分析[期刊论文]-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0(2)55.杜俊慧.魏法杰基于灰色理想解法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北大学学报 2008(6)56.徐存东.翟东辉.张硕.胡丹改进的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在河道整治方案优选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3)57.王芸凤.于宝证基于改进TOPSIS法的高校大型精密仪器绩效评价与绩效提升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9)58.赵建三.尤冬梅基于熵权的公路选线模糊层次分析决策模型[期刊论文]-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7(1)59.王东海.段力伟基于TOPSIS的铁路应急资源调度优化模型[期刊论文]-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3(2)60.许学娜.刘金兰.王之君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企业对标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情报杂志 2011(1)61.朱记伟.解建仓.黄银兵.肖瑜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期刊论文]-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5)62.杜彦斌.曹华军.刘飞.鄢萍.李聪波基于熵权与层次分析法的机床再制造方案综合评价[期刊论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1)63.李洋.刘伟基于AGORA扩展模型的可信需求评价选择方法[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5)64.辛晶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消防站选址模型[期刊论文]-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5)65.黄溶冰.胡运权产业结构有序度的测算方法-基于熵的视角[期刊论文]-中国管理科学 2006(1)66.邱凌.李后强理想解法与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宜居城市评价决策模型研究——以四川省地级市为例[期刊论文]-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7(3)67.王健海基于熵权TOPSIS的高校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法与可视化研究[期刊论文]-惠州学院学报 2012(6)68.公平.任建兰山东与苏浙粤可持续发展系统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69.王红旗.秦成.陈美阳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优先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11(5)70.胡军.余文芳.陈云南基于TOPSIS理论的企业供应商选择应用[期刊论文]-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11)。

基于结构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法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与算法

基于结构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法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与算法

基于结构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法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与算法[摘要]由于生态中国战略的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成了国内新兴的热点研究课题。

它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绩效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效益、自然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协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

本文引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建立了基于生存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自然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四方面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参考体系。

创造性地综合结构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算出指标综合权重,运用改进的TOPSIS法排出优劣顺序,算出优异度。

最后运用该模型对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做了评价,同时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可持续供应链绩效研究者的研究和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构熵权;变异系数法;改进TOPSIS 法1 引言在国外,可持续供应链作为一个热点出现,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Seuring and Muller等[1]把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定义成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商流的管理和节点企业间的互助协作,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绩效的可持续性发展。

Krajnc等[2] 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型,通过经济、社会和环保方面的可持续性来反映公司的绩效。

Singh 等[3]介绍了可持续性并且运用层次分析法创立了一个概念性的评价模型来评价公司可持续性绩效的影响。

Ding[4]使用了4种可持续发展决定因素来建立可持续指数。

Melissa等[5]认为公司的潜在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可持续供应链来获得并描述了潜在方法的使用。

在可持续方面,Lamming、Preuss[6]提出了环境、社会和道德问题的演进。

Darnall等[7]对供应链环境管理的合作化产生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外研究者,对可持续供应链做了大量基于案例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结论,但是对可持续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目前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

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同度实证研究

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同度实证研究

0引言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能源、经济、环境的协同对这一主题有着重大的影响,三者间的耦合协同度测算与提升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关注的重点。

Xianzhong Mu ,Li Kong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熵权法测算北京市能源、经济、环境三者间的协同程度[1]。

Wang Q ,Zhan L 对选定的18个欧洲国家可持续性进行系统和定量评估[2]。

Francesco Fuso Nerini 认为想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相应行动[3]。

Yasmeen H 主要研究巴基斯坦能源、经济、环境三者间的冲突,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见解[4]。

Cruz L 研究俄罗斯能源与气候之间的关联,评估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5]。

Carlos Andr és Tavera Romero 认为循环经济(CE )与工业4.0之前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6]。

Riovaldo Lopes de Carvalho 通过借助混合输入输出多目标模型,研究了巴西能源-经济-环境评价的协调关系[7]。

Xin Yan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数据认为三者耦合情况良好是合理使用能源、经济以及保护生态的重要关键[8]。

Delu Wanga 认为综合承载力是衡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9]。

王欢采用熵值法对新疆地区数据进行测算分析,表明新疆地区从勉强协调调整到初级协调[10];陈丹临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在开放环境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水平进行测算,提出提高协调度的方法[11];李国柱采用熵值法对京津冀能源、经济、环境和科技面板数据进行预测[12];杨志清采用熵值法对河南能源、经济与环境总体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估[13];赵慧采用熵值法构建模型测算内蒙古地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度[14];刘志雄采用熵权法实证研究了黄河流域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的发展状况、协调关系及其关联度[15];张雨采用主成分分析计算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16];曹成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指标体系,探讨3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17]。

论基于熵与未知测度模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论基于熵与未知测度模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2 未确知 测度模 型
2 1 未知测度模 型 建立 的前 提条件 .
度 当作形式 , 而应实实在在 , 或者说所有 的技 术管理人 员 , 自己 4 结语 对 的工作 、 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 , 这些 只有 在统一领导 的基础上 , 设 立相应 的奖罚制度 , 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
的工程项 目管理水平缺乏客观的认识和科学 的评 价 , 能做到知 2 2 建 立未确知 测度 矩阵 不 . 己知彼 , 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难 以充分 发挥。文章引入信息 熵与 采用 D lh 法建立一个 由 k e i p 名专 家组 成的专家评审小组 , 每
未知测度理论模型对企业的项 目管理水平进行评 测 , 对提 高企业 位专家根据 自己的经验 判断 , 分别将 每一影 响指标 ( ≤ ≤m) 1 管理水平 , 充分 发挥企业竞争力具有很大的现实 意义 。
工程招投标 制度 不断 完善 和发 展 , 建筑 企业 的市 场行 为更 加透 { 。 , , } , … 称为论域 ;) 2 论域 U的属性 集 , :{,,2 …,m 。,, , }
明、 规范 ; 竞争费” “ 主要表现在工程项 目管理费和企业 管理费上。 称作指标空间 , 中 ( ≤ ≤m) 其 1 表示第 个 具体属性 ; ) 3 性质空 ,c , 称 项 1 ≤ 在全球经济危机 下 , 国建筑企 业也受 到较大 冲击 , 我 建筑成 本大 间 c={C , 2… , f 为评语 空间 , 为第 k 评语 ( ≤k J 对象 关于 的并处于评价等 幅上涨 , 建筑市场规模显著萎缩 , 导致建筑市场 的竞争更加 激烈 , q ;) )4 设 是 关于 ,的观测值 , 而建筑市场 的竞争突 出体现在工程项 目管理水平 的竞争上。 级 C 的程度记为 即 表示对“ 程度” 测量结果 的一种测度 ,

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发布《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

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发布《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

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发布《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12.15•【字号】苏协创办〔2015〕2号•【施行日期】2015.1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发布《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苏协创办〔2015〕2号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为深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0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通知》(苏教科〔2015〕7号)精神,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组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予发布。

指标体系涵盖协同创新中心运行与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建设与创新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及重大标志性成果等内容,结合四种类型协同创新中心的不同模式与任务,导向明确,各有侧重。

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评估内容三个方面,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指标体系基本分满分100分、附加分20分。

省教育厅、财政厅将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分级考核、分类支持制度,完善激励和退出机制,2016年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与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挂钩。

对成效显著的协同创新中心,进入下一建设期继续予以支持;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协同创新中心,予以降低支持力度或终止经费支持。

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要扎实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和运行,大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改革发展,在改革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平台、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和理论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和重大突破,以协同创新引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

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

Value Engineering・1・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Analysis Based on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朱晨ZHU Chen;武云亮WU Yun-liang(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蚌埠233030)(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30,China)摘要:以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分析比较2012-2018年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通过Moran's I指数法对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空间相关性检验。

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上升的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皖中地区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正向集聚。

Abstract:Taking16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quality economic-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with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Anhui province's economic-development level from2012to2018by using TOPSIS method of entropy weight improvement.The 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s carried out by moran's I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is large,the overall econom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rising,and the middle Anhui area with high economic quality still has great potential in gr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region is gradually weakening and positive agglomeration.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体系;空间相关性检验Key words: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ntropy TOPSIS method;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1)10-0001-050引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久以来,我们只关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经济呈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经济如何平衡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如今面临的首要问题。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套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综合考虑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对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评估,以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组织形式和新的原材料来源的实现。

区域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认为某些地区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可能会成为创新的热点。

而竞争力理论则着重于分析区域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被视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如Porter (1990)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六个方面评估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之一。

区域创新绩效的涵义界定及其评价模型构建

区域创新绩效的涵义界定及其评价模型构建
源 在创 新 能 力 中的 重 要作 用 ( 志江 , 杨
经济系统 A
级指 标
权重 w.
a 5 O 5
二 级指 标
生产总值 ( D C, G P) 人均GD C 2 Pt 第 ~产业产值 C 第二产业产值 C2 2
权馥 W 台 成权重 W
0 50 ,0 7 0 50 .o 2 014 , 0 1 0 04 . 5 4 03 5 .7 0 020 . 5 1 OO 7 50 O2 2 . 7 0
◆ 中图 分 类 号 :F 5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22
的贡献 ,即区域创新的效果 ,只研究任何
内容 摘 要 ≈ 本 文 以 区域 创 新 绩 效 的 内 涵 及 评 价方 法 为研 究 对 象 , 从 区域 创 新 效 率 与 效 果 两 个 方 面 综合 界 定 了 区 域创 新 绩 效 的基 本 内 涵 ,在 此 基 础 上 构 建 了 区域 创 新 绩 效 评 价 模 型 ,并 运
( ) 型 介 绍 二 模
方面都是片面的。因此 ,区域创新绩效 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即区域创新效率和 区域创新效果。区域创 新活动 的投入产出
效率要高 , 即投入 的资源要得到有效利用;
区域创新活动要能够促进 区域经济和社会 发展 ,即产出的成果得 到有效利用。区域 创新绩效应该是上述两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区域创新产 出 B
O S
0 5
第 三产业产值 C2 a 从事 科技活动人 员 C
a 86 40 O 57 D5
02 0 43 OO7 .29
科学家和工程师Ca
R D经费内部 支出 C 。 & 。
O"1 O
0 10  ̄ 6

基于模糊熵的供应链物流能力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基于模糊熵的供应链物流能力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率 、订单完 整率等定量指标。运 输管理能力包括车辆管理、货物 配载 、车辆路线优化 、货物实 时 跟踪和查询等方面。
( )成 本 控 制 能 力 四
供 应 链

取 ,但指标纯粹的数量值是不能表现 出该
考虑到供应链的整体效应 ,本文 以供 应商和制造商 、制造商和分销商 的协调物 流能力为基础 ,将供应链物流能力绩效评
方 法 确 定指 标 的权 重 。 最后 .提 出应 用
标 。库存 管理能 力主 要体现 在库 存水平 、
仓 储 选址 和库 存 周转 率等 方面 。信 息 共
标 杆 管 理 方 法 对 供 应链 物 流 能 力 评 价 结 果 进 行 分析 , 力 求 发 现 物 流 能 力 的
不 足 ,为 提 高 供 应 链 物 流 能 力 绩 效 提 供 参考。 关 键词 :供 应链 物 流 能 力 模 糊 熵综 合
分 销 物 流能 力指 标主 要 包 含配 送 能 力 、
场调查、 家评价等方法进行分析评定 , 专 求
得各个评语 的隶 属度。
订单处理能力、 输管理能 力等 二级指标 。 运
自动分拣 、条形码 、大型 自动化仓库 、自
2定 量指 标隶属度 的计算 。有些指标 . 可以由原始数据计 算得出 ,如物流成本的
供 应 链 物 流 能 力 的 模 糊 ( )建立评价 因素集并确定评语集 一 评价 因素集如表 1 示 , 所 评语分 为5 个 等级 , = 很好 、 即V { 较好 、 一般 、 、 差 很差 l 。 相应 的分值 集为 ( 0 8 6 , 0 2 。 1 0, 0, 0 4 , 0) ( ) 二 指标 隶属度计算并确定评判矩阵 1定 性指标隶属度 的计算 。对于定性 . 指标 ,如物流协 调运作能力 ,可 以通过市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江苏省常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江苏省常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DOI:10.19995/10-1617/F7.2024.09.157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江苏省常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徐金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摘 要:高质量发展既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更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本文聚焦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构建江苏省常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常州市2012—2021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以来,常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创新能力突出,但其他方面仍面临挑战,鉴于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熵权TOPSIS法;常州市;创新发展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本文索引:徐金诚.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江苏省常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J].商展经济,2024(09):157-160.中图分类号:F127;F124.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迈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求量求速向求质求效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坚持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状况,找出相应的长处和短板,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许多学者做了研究:张震和刘雪梦(2019)以新型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七方面为基础,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副省级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1]。

王文举和姚益家(2021)从创新驱动、经济运行状态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进行测算,最终发现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

王婉等(2022)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方面为出发点,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 模型探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3]。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研究——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研究——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研究*——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为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邱洪全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新常态和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也是我国经济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注重结构和质量转换的新阶段。

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

本文以高质量发展为视角,基于复杂系统协同学理论构建区域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模型,在采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0-2019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与时序演化趋势,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取向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物流业协同发展动态测度中图分类号:F2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51(2020)18-0026-11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动态演化的理论体系,阐释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应该结合具体的发展实践与情境,体现其实践性、动态性和适应性。

近年来兴起的区域、省域、市域协同发展区逐渐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强关联的地理空间网络和区域联合体,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物流产业是社会经济运转的大动脉,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3月,2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提出通过区域物流合作与协调发展,增强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促进区域物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协同和良性联动,可以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

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协同发展区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科学与动态的评价测度体*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物流协同发展的动态测度、联动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FJ2019B103);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重大项目)“推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加快发展的对策研究”(厦社科研[2020: A05)。

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创业活跃度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创业活跃度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1文献综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是检验国家宏观调控成效的核心任务,一旦二者的关系失衡,就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虚拟经济的中枢系统,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获得金融资源的能力,还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虚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也是驱动深层次分工和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然而,创新创业活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征,迫切需要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其重要支撑。

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纳入金融体系,有效突破了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局限性,从而减轻了中小微企业及低收入群体的融资制约。

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扩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方面,创新创业活动具备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以及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这种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数字普惠金融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扩大规模;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面向那些受融资制约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因此,在金融风险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创造出新型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为防范金融风险作出巨大贡献。

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创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

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有助于建构双向促进的良性格局,这对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有研究大都集中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或是创业的单向影响。

喻平等[1]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作用,但作用的强度存在异质性。

在作用机理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2]、提升创新成果与市场的匹配效率[3],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Li et al.[4]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改善信贷资源配置、消费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城市创新。

部分学者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采用长尾理论为理论框架,旨在证实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性,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其在促进金融资源有效分配方面的推动作用[5],其中一项关键路径是数字普惠金融为企业创造商机并提供支持[6]。

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精选

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精选

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精选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是衡量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和互动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的精选方法。

二、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的背景和意义区域经济协同度的测度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评价政策效果以及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准确测度区域经济协同度,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情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升级。

因此,构建一个全面、科学、准确的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的方法1. 数据收集和准备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和准备相关数据。

可以从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渠道获取有关各个地区的经济数据,如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贸易额等。

在数据准备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 确定测度指标确定合适的测度指标是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指标包括地区间贸易流量、人口流动指数、产业结构差异指数等。

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综合考虑,可以全面衡量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程度。

3. 构建计算方法和权重赋值在确定了测度指标后,需要构建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进行权重赋值。

常用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通过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地区经济协同度的情况。

4. 数据处理和计算在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使得各个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然后,根据构建的计算方法和权重赋值,进行相应的计算。

最终得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协同度测度结果。

四、实证分析和结果解读在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度测度模型之后,可以对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并解读结果。

通过对测度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协同程度,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

DOI:10.13546/ki.tjyjc.2021.10.038策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钟文\严芝清、钟昌标2,郑明贵1(1.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昆明650221)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本身蕴含公平与效率 的理念诉求。

文章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兼顾公平与效率视角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引入系统综合发展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揭示中国省域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时空差异特征。

结果表 明:在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方面,东部能力最强,远大于中国平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中国平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略大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最弱;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总体 上呈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分布格局;省域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等级板块结构特征。

关键词:公平与效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协调发展度;区域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1)10-0175-04〇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最新判断,即转 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保持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可持续性活力I U1。

在此背景下应处理好各 层面公平和效率关系,在保证区域发展质量第一、效益优 先的前提下重视统筹协调、平衡发展。

因此,探究如何在 兼顾公平与效率基础上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具有重要 意义。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政策、问题 等方面^1,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关注较少,虽然已有学者 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框架设计层面展开了研究但更多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宏观方针政策,缺乏系统 的实证分析。

鉴于此,本文以兼顾公平与效率发展理念为 框架,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系 统综合发展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度中国省域区 域协调发展能力状况及其时空差异特征。

协同度测度模型

协同度测度模型

协同度测度模型协同工作是现代企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工作方式,其意义在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使企业的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强。

然而,协同工作并非易事,需要一个完整的协同度测度模型才可以衡量和改进团队的协同工作能力,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效率。

下面我们将从图像化模型、协调度测量、互动度测量和定量度测量四个方面来分步骤阐述协同度测度模型。

第一步,图像化模型。

第一步是对协同工作的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并用可视的图像化形式来表述。

协同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一种在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环境下,个体、组织或国家在某个方向上相互合作的过程。

而图像化形式的表述,可以是一个组织架构图或流程图,流程图可以有几个核心节点,分别是:信息共享、目标目的的确立、任务分配、协同统一管理和沟通协商。

第二步,协调度测量。

协调度是指团队之间在完成任务是进行统一各个环节连续的动作,以确保任务的完成。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各个团队通过沟通协商、任务分配与实现的协同配合,通过折衷、妥协、平衡、协商等方式来协调各种工作的相关关系。

协调度可通过测量时间成本、人员运用效率、资源使用方面来衡量,以确保团队从开始到结束的进程流程顺利,任务完成效率高。

第三步,互动度测量。

单单协同是不够的,还需要团队成员之间互动度的协同。

互动度是指团队成员之间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为共同目标而决定行动。

互动度可通过沟通协商、共享资源和知识、不断迭代优化等方式来实现,互动度的提升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共同目标并能结合具体情况理性决策。

第四部,定量度测量。

对于协同度的测量,必须避免主观性,需要采用定量化的方法,以以数据形式来衡量协同工作的成本和效益。

在团队内部或之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评估,如目标贡献度、成本效益、团队满意度维度等方面,定量化的测量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效果,以及协同度的提升与改进。

综上所述,协同度测量模型通过图像化模型、协调度测量,互动度测量和定量度测量的方式,可以衡量和改进团队的协同工作能力,确保整合和管理团队资源,提高企业总体的效率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 , 协 同 创 新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理 论 层 面 。 由 于 协 同创 新 最 近 几 年 才 作 为 一 个 新 的 研 究 领 域 进 入 研 究人员视 野 , 其 概 念 尚未 达 成 共 识 。解 学 梅 以 协 同 学为理论 依 据 , 剖 析 了都 市 圈 协 同创 新 的 内在 机 理 , 并 提 出通 过 遵 循 协 同 学 机 理 、 构 建 协 同 网络 等 措 施 可
两种 模 型测度 结果较 好地反 映 了各省 市协 同创新 能 力的 实际水平 , 表 明模 型测度 科 学有效 。
关键 词 : 区域 协 同 创 新 ; 能 力测度 ; 协 调度 ; 管 理 熵
D O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c . 2 0 1 3 0 9 0 0 8 2
第3 1 卷 第5 期
2 01 4 年3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l 0 1 . 3 1 N O. O5
Ma r . 2 Ol 4
Sc i e nc e& T e c hn ol og y Pr og r e s s a n d Pol i c y
基 于 协 调 度 一 管理 熵 的 区域 协 同创 新 能 力测 度
中 图分类 号 : F 2 0 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4 ) 0 5 一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1 3 — 0 5
以 提 升 区域 创 新 能 力 。许 彩 侠 基 于 对 创 新 驿 站 的 再
0 引 言
2 0 l 1年 4月 ,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大会上 , 胡 锦 涛 同志首次提出了“ 协同创新” 的 概 念 。2 0 1 2年 l 1月 , 在 党 的第 十 八 次 全 国代 表 大 会 上 , 胡 锦 涛 同 志 再 次 提 出 在原始 创新 、 集 成创新 和再 创新 能 力基 础上 , 要“ 更 加 注重 协 同 创 新 ” 。 这 表 明 协 同创 新 作 为 创 新 发 展 的 高 级 阶段 和 当 今 创 新 的 新 范 式 , 在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发 挥 着 重要 作 用 。在 全 球 一 体 化 进 程 中 , 区 域 作 为 经 济 发 展 中最 活 跃 的经 济 单 元 , 其 创 新 体 系 是 国 家 经 济 发 展 的支 撑 性 条 件 和 重 要 推 动 力 量 。 区 域 协 同 创 新 体
量 模 型 的研 究 , 对 区 域 协 同 创 新 狭 义 与 广 义 概 念 进 行 了重新界定 , 并 赋 予 其新 的 内涵 , 文 献 最 后 提 出 了 区
域 协 同创 新 未 来 的 研 究 方 向 及 难 点 。张 仁 枫 和 王 莹
莹 从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视 角 对 区域 协 同 创 新 机 理 进 行 了
思考 , 构 建 了 一 种 较 传 统 产 学 研 合 作 模 式 资 源 配 置 更 优的新型“ 四位一体 ” 区域协 同创新 体 系 , 并 通 过 对 英 国的“ 开 放式 创 新” 模式 和 印度 的“ 科 研机 构 导 向型”
模 式进行实 证分析 , 验 证 了 该 创 新 体 系 的 可 行 性 与 有 效 性 。王 志 宝 、 孙铁 山 等 人 基 于 创 新 相 关 理 论 及 计
邓富 民, 张金 光 , 梁 学栋
( 四川 大学 商 学院 , 四 川 成都 6 1 O O 6 4 )
摘 要 : 针 对 区域协 同创 新能 力研 究 系统性 不 强、 缺 乏 有效 定量 测度 等 问题 , 以复杂 系统理 论 、 耗散 结 构理
论 为基础 , 以 系统有序 和 无序 为视 角 , 提 出基 于 协 调 度 一 管 理 熵 的 区 域 协 同创 新 测 度 方 法 。 两 种 方 法 分 别
意义 。
态 向 高 级 有 序 状 态 演 化 的 趋 势 。 吕静 等 认 为 , 通 过
创新 可以实现知识 在 中小企 业 间快速 转移 , 增 强 知 识 转移 度不仅能促进 成果 快速 转化 , 而 且 可 以 提 升 中小 企 业 间 的 创 新 协 同 度 。张 慧 颖 [ 7 将 区域 创 新 作 为 一 个 复合 系统 , 采 用 协 同 学 理 论 构 建 了 区 域 创 新 系 统 协 同 度发展模 型 , 并 对 天 津 市 区 域 创 新 子 系 统 进 行 了 纵 向
相 互 作 用 下 实 现 区 域 效 益 最 优 的 协 同程 度 , 其 对 加 速 区域 内资 源 优 化 配 置 、 实 现 区 域 经 济 平 稳 快 速 发 展 起
定 了 系 统 的整 体 有 序 程 度 , 即 通 过 协 调 系 统 内 各 主 体 要 素或非主 体 要 素 , 强 化 协 同创 新 系 统 的协 同作用 ,
分析, 认 为 可 以 将 区 域 主 体 内 部 之 间 的 合 作 与 外 来 的
创 新能量合 二 为 一 , 实 现西 部地 区经 济跨 越 式 发 展 。 在 实证研究方 面 , 张 哲 认 为 , 协 同效 应 和 协 同程 度 决
现 了一 个 区域 的创 新 主 体 要 素 和 非 主 体 要 素 在 非 线 性
系 统 会 呈 现 从 无 序 状 态 向 有 序 状 态 或 从 低 级 有 序 状
重 要 作 用 。对 区 域 协 同 创 新 能 力 进 行 合 理 测 度 , 对 于
正 确 评 估 区域 协 同创 新 水 平 和 区 域 协 同 创 新 可 持 续 发 展能力 , 进 而 正 确 制 定 区 域 创 新 政 策 具 有 重 要 的 社 会
以复杂 系统 的 内部 子 系统 为研 究单 元 , 通 过 对子 系统 有序 度 的定 量 化研 究来 测度 系统整 体 协 同度 。研 究
发现 , 北京 、 江苏 、 上 海 等 地 区 协 同创 新 能 力 较 强 , 系统 协 调 度 较 高 , 而河 北 、 河南、 湖 南等地 区协调 度 较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