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总结
:疗法重点运动技术运动疗法概念运动疗法技术学pdf 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篇一: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应用力、电、光、声、水、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物理因子治疗(理疗)的功效:
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运动疗法分类:常规运动疗法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平衡训练技术心肺功能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法临床应用范围
?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营养不良,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
?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运动疗法禁忌症
?绝对禁忌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持续发作的冠心病
?安静时舒张压在
120mmHg以上者及收缩
压在180mmHg以上
?重症的心律不齐
?动脉瘤
–体位性低血压
–高热
–剧痛?相对禁忌––––运动时血压急剧升高者。

心室室壁瘤心传导异常严重骨质疏松
常用运动方法
? 1.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实施,多用于肢体肌肉瘫痪或肌力极弱时,能够预防挛缩和粘连,刺激本体
感受器。

? 2.主动辅助活动(助力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患者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适用
于肌肉能够收缩但不足以对抗重力时,可增强肌力和改善肢体功能。

? 3.主动活动: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又不给予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完成的动作,能够增强肌
力,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的目的。

? 4.抗阻活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
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活动。

? 5.牵张运动: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拉的活动,适用于软组织病变所致关节
挛缩,可恢复或缓解肢体活动范围受限,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 关节活动度评定
? ROM: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 测量工具:量角器,方盘测角计
? 肩关节、肘关节、桡尺关节、腕关节
?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掌关节
?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 脊柱
? 注意主动和被动ROM的差异
肌力评定
? 目的: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下降的程度与范围
? 器械检查: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等速测力计
? 手法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MMT)
定义:系根据受损肌肉或肌群功能,使病人处在不同受检位置,让其做一定动作,对动作分别给予助力和
阻力,以达到最大活动范围。

根据接受助力或克服阻力的能力,按分级标准进行判定。

肌力测定分级标准
? 0级:零(zero)无关节活动,无肌肉收缩
? 1级:微弱(trace)有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 2级:差(poor)去重力情况下关节有全范围运动
? 3级:可(fair)抗重力情况下关节有全范围运动
? 4级:好(good)抗中等阻力关节有全范围运动
? 5级:正常(normal)抗最大的阻力关节有全范围运动
? 痉挛的评定
? 痉挛:一种以速度依赖性的张力牵张反射增强,伴随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腱反射亢进为特征
的运动障碍
? Ashworth法:患者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所遇到的阻力大小
? Penn评分法:痉挛发展的频率
上肢及手的功能评定
? Brunnstrom评定
? FMA评定
? STEF评定
? Lindmark评定
? 偏瘫手功能评定:剪信封、取硬币、撑伞、剪指甲、系纽扣
平衡: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静态平衡:指人体对某一静态姿势的控制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两侧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时,人体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
影响平衡的条件:
? 1.视觉
? 2.前庭功能
? 3.本体感受效率
? 4.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
? S功能
? 6.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 7.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调
? 8.肌力与耐力
? 9.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ties of daily living,ADL):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
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一系列基本活动。

? 基本或躯体ADL
工具性ADL(instrumental ADL )是指人们在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的关键性的较高级的技能,大多需借助工具进行。

? ADL评定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常用的标准化的PADL评定方法有Barthel指数、Katz指数、PULSES、修订的Kenny自理评定等。

? 常用的LADL评定有功能
活动问卷(FAQ)、快速残疾评定量表(RDRS)等。

功能独立性评定
? FIM(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包括躯体功能、言语功能、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四大类,共18项。

第二章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是指利用各种方法以维持和恢复组织粘连或肌痉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种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疗法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
生理性因素:拮抗肌的肌张力,软组织相接连,关节的韧带张力,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骨组织的限制。

病理性因素: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挛缩,神经性肌肉挛缩,粘连组织的形成,关节内异物,关节疾患,疼痛/保护性肌痉挛,关节长时间制动后
训练方法:课本55
凹凸定律:若移动的关节面是凸面,滑行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反;若移动的关节面是凹面,滑行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同,这种力学关系称~
关节松动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应证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术的作用主要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并发症。

最佳适应症是关节附属运动丧失继发形成的关节囊,韧带紧缩或粘连。

2禁忌症关节活动度已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关节的炎症;未愈合的骨折;恶性疾病等。

6治疗时作用力的部位靠近相对的关节面,越近越好。

作用力接触面积愈大,治疗的过程愈舒适,如使用手掌面接触比使用拇指接触舒适。

7治疗运动的方向平行或垂直治疗平面的方向。

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于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

增强肌力的训练原则:课本100
1)阻力原则:阻力的增加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
2)超长负荷原则:训练强度,训练时间,训练频率,训练间歇,肌肉收缩的方式
3)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
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原则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身体重心由低到高;从自我保持平衡到至破坏平衡时保持平衡;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从训练时睁
眼过渡到闭眼;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平衡训练的顺序:系统的有顺序的进行:坐位平衡—手膝位平衡—双膝跪位平衡—立位平衡;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
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114
瘫痪肢体位置的摆放
为了防止发生压疮,预防肢体挛缩,减轻痉挛,维持良好血液循环,应注意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且隔1-2h为患者翻身一次
1.脊椎损伤患者的肢体位置
? 仰卧位: 头下放置薄枕,将头两侧固定(需要保持颈部过伸展的位时,在颈部垫上圆枕)。

肩胛、
上肢、膝、踝下垫枕,用毛巾卷将腕关节保持在40?背伸位
? 侧卧位: 上侧的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屈曲位,肢体下均垫长枕。

背后用长枕靠住,以保持侧卧
位(行颅骨牵引时,保持40?—60?侧卧)
2.偏瘫患者的肢体位置摆放
? 仰卧位: 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

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外侧,防
止下肢外展、外旋。

膝下垫上毛巾卷,保持伸展微屈。

? 健侧卧位: 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

? 患侧卧位: 患侧上肢外展、伸展位,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
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躯干上
第七节心脏功能训练
代谢当量(MET):以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
平,1MET=3.5ml/kg/min=0.0167kcal/kg/min
第八节
呼吸训练的适应征
? ? 急性/慢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炎、肺扩张不全、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

? ? 因手术/外伤所造成的胸部或肺部疼痛。

? ? 支气管痉挛或分泌物滞留造成继发性气道阻塞。

?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无力高位脊柱损伤、急性/慢性/进行性的肌肉病变或神经病变。

? ? 严重骨骼畸形(脊柱侧弯等)。

膈肌呼吸(腹式呼吸)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COPD)患者的横膈平坦和松弛,其运动只占呼吸功的30%。

为弥补呼吸量的不足,在平静呼吸时,肋间肌或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即以胸式呼吸代替。

重度呼吸肌疲劳时,也可出现错误的呼吸,即吸气时收缩腹肌,使横膈无法活动。

辅助呼吸肌持续紧张,呼吸困难加重,耗氧量大大增加。

腹式呼吸的作用:
1. 通过增加横隔的活动范围,增加肺通气量,以深而缓的呼吸来减少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减少残气量和空气滞积,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2.膈肌活动时耗氧少,且减少了辅助呼吸肌的不必要使用,提高呼吸效率,缓解呼吸困难。

3.有助于体位引流时排除肺内分泌物。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的姿势
脊柱牵引疗法
牵引(traction)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力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脊柱牵引的生理效应
1.脊柱机械性拉长
实验依据:牵引使身高增加,改善体位性疾病
原因:脊柱椎体机械性分离;脊柱两侧肌肉的牵伸、放松;相应韧带和小关节囊的牵伸;椎间孔的增宽;脊柱生理曲度变直;脊柱小关节的滑动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物的缩小等。

影响脊柱椎体分离程度的因素
A.脊柱的位置:屈曲角度越大,则椎体后部分离的程度愈大。

B.牵拉角度:影响牵引部位屈曲的程度。

——25?颈椎牵引可使正常生理曲度变直,35?时颈椎椎间隙后部增宽最大。

——由骨盆后部牵拉的牵引带更可能导致腰椎的屈曲程度增大。

C.牵引力量:颈椎牵引为总体重的7%~10%;腰椎牵引,25%总体重。

(牵引的重量与牵引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D.舒适的体位和放松的肌肉
篇二: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泰山医学院)
第一章绪论
1. 应用物理学因子来治疗疾患的方法叫做物理疗法。

2. 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
障碍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

3. 运动疗法技术的分类:
?常规运动疗法技术: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

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

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

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

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

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

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神经生理学(NPT):Bobath疗法 Brunnstrom疗法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
Rood疗法等
?运动再学习法(MRP)
?其他
4. (填空)
5. 定的方法。

0级(O):受试肌肉无收缩。

评定结果为:全瘫,肌力为正常肌
力0%
1级(T):肌肉有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

评定结果为:微有收缩,,肌力为正常肌力的10%
2级(P):肌肉收缩能使肢体在去除重力条件下做关节全范围活动。

评定结果为:差,肌力为正常肌力的25%
3级(F):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抵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抵抗外加阻力。

评定结果为:尚可,肌力为正常肌力的50%
4级(G):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抵抗重力和部分外加阻力。

评定结果为:良好,肌力为正常肌力的75%
5级(N):肌肉收缩能使肢体活动抵抗重力及充分抵抗外加阻力。

评定结果为:正常,肌力为正常肌力的100%
第二章
(一)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1.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是指利用各种方法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痉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种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疗法技术。

2. 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
?正常的生理性因素:?拮抗肌的肌张力?软组织相接触?关节的韧带张力?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骨组织的限制
?病理性因素:?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神经性肌肉挛缩?粘连组织的形成?关节内异物?关节疾患?疼痛、保护性痉挛?关节长时间制动后
3. 训练方法: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
4.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用于能引起关节挛缩僵硬的伤病?肢体瘫痪
禁忌症:?肌肉、肌腱、韧带有撕裂?骨折未愈合?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或皮肤手术后初期?心血管病患者不稳定期,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关节旁的异味骨化
(二)关节松动术
1. 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僵硬、可逆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关节疼痛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2. 关节运动的种类:?摆动?关节面之间的运动:是转动、滑移及旋转的组合运动
3. 凹凸定律:滑移的方向取决于移动面是凸面还是凹面。

若移动的关节面是凸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反;若运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滑移的方向与骨骼产生角运动的方向相同。

4. 生理性运动:是关节在自身生理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发生的运动,是患者能够自动完成的动作,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附属运动:是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具有的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组织的动作,但是患者无法主动完成,只能被动完成。

5. 关节松动术的作用:
?恢复关节内结构的正常位置或无痛性位置,从而恢复无痛、
全范围的关节运动
?关节固定时间过长,会导致关节软骨萎缩,关节松动术可使滑膜液流动而刺激生物活动,提供并改善软骨的营养
?关节固定后,关节内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内粘连、韧带及关节囊萎缩,关节松动术及其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
?关节受伤或退化后本体感觉反馈将减弱,从而影响到机体的平衡反应,关节活动可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有关姿势动作的感觉信息
6. 关节松动术的适应症:
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

7. 关节松动术的禁忌症:
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关节的炎症;未愈合的骨折;恶性疾病等
8. 关节松动技术的等级或剂量:有两种分级系统,即分级振动技术和持续转移性关节内
活动技术。

分级振动技术:共分为5级,第1级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2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达到极限时,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3级在
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4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
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5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以小幅度、快速的推进技术打断粘连组织。

第1、2级技术主要用于疼痛所致的关节活动受限。

第3、4级主要是牵张技术。

所采用的振动技术可以使关节生理性运动或关节内活动技术
持续转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共分为三级,第1级对关节囊未受压处做小幅度关节牵张;第2级,适度的关节牵张或滑动使关节组织变紧;第3级,大幅度、较大力度的关节牵张或滑动,牵张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

(三)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1.肌力: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2.肌肉耐力: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经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耐力的大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

3.肌力下降的原因:?年龄增大?废用性肌肉萎缩?神经系统疾病?肌原性疾病
4.肌肉收缩的形式包括:
?等长或静力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
?等张或动力收缩: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肌肉收缩,收
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5.哪些运动为等长收缩,哪些运动为等张收缩,
6.训练原则:
?阻力原则:阻力的施加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

阻力主要来自于肌肉本身的重量,肌肉在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的大小,纯粹的外加的阻力等。

若在无阻力的情况下训练则达不到增强肌力的效果
?超常负荷原则:即训练时运动必须超过一定的负荷量和保证超过一定的时间,也称为超负荷原理。

(一般不少于1RM的60%且坚持6周以上。

) ?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
7.训练强度:常用最大肌力的比例或相对1RM或10RM的比例为患者选择适当的训练强度。

1RM:(1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仅能完成的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抗阻力重
量。

10RM:(10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能连续运动10次所能对抗的最大阻力。

9. 具体训练方法:根据肌肉现存的肌力水平,分别采用以下几种运动方法:辅助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和等长运动。

(具体方法101页)
10.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的关系肌力级别选用运动方法
0 被动运动
1 被动运动
2 辅助运动
辅助主动运动
3 主动抗部分重力运动
主动抗重力运动
抗轻微阻力运动
4 抗较大阻力运动
5 抗最大阻力运动
(四)恢复平衡能力训练
1.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做何种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的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既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能力。

2(正常的平衡功能依赖于以下3种因素:?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稳定力,在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能保持姿势?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能安全有效的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保持动态稳定性
3.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静态姿势,
自身能控制及调整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两侧肌肉的协同收缩来完成。

?动态平衡:指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被破环后,人体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

4.影响平衡的因素:?视觉?前庭功能?本体感觉效率?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尤其是手部和足部的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动作?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性
5.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支撑面积由大到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身体重心由高到低?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不注意下保持平衡?从训
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第三章脊柱牵引疗法
牵引:是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生理效应:?脊柱机械性拉长?关节突小关节等椎体小关节的松动?脊柱肌肉的放松?缓解疼痛
颈椎牵引:三要素:角度,时间和重量
1.角度:屈曲24?是保持牵引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而不出现反弓的最大角度。

牵引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获得椎间隙分离的
最佳角度是使正常颈椎前凸保留的中立位或0?位。

通常关节面水平越低,屈曲程度则越大。

在治疗小关节功能障碍时,颈椎处于屈曲位,上颈段(c1~c2)为
0~10?,中颈段(c2~c5)为10~20?,下颈段(c5~c7)为25~30?。

2.普遍认为颈椎牵引的机械效应发送在牵引的最初几分钟,故选择25分钟左右的牵引时间较为适宜。

3.重量:在坐位牵引时,9.08-13.62kg的牵引重量就可以达到颈椎病间隙增大的作用
4.作用:?增大椎间隙(C6-C7最大,其次为C4-C5)?牵伸挛缩组织?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正常排序?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压迫症状?恢复颈椎的正常排序腰椎牵引
1.腰椎牵引技术的生理效应:a 增大椎体间隙. B 增加后纵韧带张力 c 扩大椎管容积 d 增加后侧隐窝的面积 e 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紊乱 f 预防,松解神经根粘连 g 解除肌肉痉挛 h 促进炎症消退
2.腰椎牵引的目的:a 消除腰部肌肉紧张,痉挛 b 松解粘连 c 增大腰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 d 缓解突出物对神经组织的压迫 e 缓解疼痛
3(每次牵引的时间以20~40分钟,平均30分钟比较适宜。

治疗频度一般为5~6周
4. 腰椎牵引方法:徒手牵引,机械牵引,摆位牵引,家庭牵引,自我牵引
第四章神经生理学疗法(NPT):又称神经发育学疗法(NDT)或易化技术,常用的NPT
Bobath疗法
1. 核心:使肌张力正常化和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

2. 此训练方法的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RIP)和肢位的适当摆
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

3. 治疗原则:(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2)强点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运动模式
(3)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4. 运动的发育顺序:从头到脚、由近及远。

具体为:仰卧位-翻身-侧卧位-肘支撑卧位-坐
-手膝跪位-双膝跪位-立位。

5. 常用治疗技术:(1)反射抑制性模式RIP(2)促进正常姿势反应(3)床上良好体位保
持和体位转换(4)关键点的控制(5)推-拉技巧(6)拍打(7)肢体置放和控制(8)辅助器具(9)患侧肢体的负重
6. 偏瘫典型的痉挛模式:上肢-屈曲痉挛为主(肩胛带-上抬、后
撤,肘关节-屈曲,前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