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一、项目背景与建设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卫生部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卫规财发〔2012〕47号)等文件均明确: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
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与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
在此背景下,***************医院项目。
医院的总用地面积为50亩(3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6942.5平方米,核定病床位500张,为二级综合医院。
该项目建设过程与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该建设项目必须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为此,**************************委托**************************所承担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评单位接受委托后,即成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环评项目课题组,并组织有关环评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勘察与收集有关资料。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规范和技术要求,编制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供建设单位上报审查。
二、建设单位简介
***************
三、前期工作情况
2012年8月26日***************同意项目立项,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项目现仅处于项目可研阶段,对于本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实施的辐射、照射活动规模,可能配置的电磁辐射设施、药品数量等在现阶段暂无法明确下来。
为此,对于本项目在医疗、诊断和科研工作中因伴有辐射照射活动而需进行的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单位已承诺:将另行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评价单位进行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本报告书中将不涉与有关辐射影响评价内容。
四、主要环境问题
本次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关注以下环境问题:
(1)通过对本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弄清区域的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学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对其进行评价。
(2)针对本项目的性质和外环境特征,预测项目建成后周围环境和本项目相互之间影响程度和范围,对本项目环境保护方面的可行性作出结论。
(3)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对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分析,提出相应的环保对策、措施和建议,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为其环保设计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五、报告书主要结论
结合报告书后续具体分析,本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结论如下:本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区域相关规划要求,同周边环境相容,
其选址合理,总平面布置合理。
建设单位只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工程设计提出的环保对策与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所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则项目在所选地址建设从环境角度而言是可行的。
六、协作单位与协作分工情况
主要参加单位分工如下:
(1)评价单位:**************************所(资质证书编号***************,负责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
(2)建设单位:**************************,提供工程技术资料,负责公众参与材料的公示与调查等工作。
(3)监测单位:***************,负责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在本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制工作期间,得到了相关单位与个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1总则
1.1评价目的与原则
1.1.1评价目的
(1)通过现场踏勘与资料分析,查清拟建项目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现状;
(2)通过工程分析,摸清工程建设的规模和主要内容,分析施工期和营运期的主要污染环节、污染类型、排污方式与污染程度,预测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制定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指标;
(3)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和论证拟采取的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必要时提出替代方案;
(4)明确拟建项目所处位置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并且对项目选址与平面布置合理性进行分析;
(5)从环境保护角度对本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作出明确结论,为主管部门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工作,论证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可行性,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使本评价达到为管理部门决策、设计部门优化设计、建设单位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
1.1.2评价原则
为达到上述工作目的,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中,把握以下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总量控制”、“源头控制”的要求,以“清洁生产”为纲,评价该项目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的水平,论证工艺先进性。
(2)加强类比调查,充分利用国内同类型医院的“三废”治理经验,增强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3)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和监测数据,避免重复性工作,缩
短评价周期。
(4)环评工作坚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对该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与危害给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1.2编制依据
1.1.1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0年第284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
(12)《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日);
(1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90年12月5日);
(1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36号文);
(15)《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6)《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
号);
(17)《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
(18)《卫生部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卫规财发〔2012〕47号);
(1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
(20)《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文);
(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8月15日修订通过);
(2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2013年2月16日);
(23)《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年环保部令第1号);
(24)《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
(25)《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26)《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6号)
(27)《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国发,2003年6月4日);
(28)《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
1.2.1地方性法规与规范性文件
(1)《*****省环境保护条例》(*****省环境保护厅、*****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2010.11.1)
(2)*****省环境保护局环监(2002)46号文:《关于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若干意见》,2002年4月10日;
(3)*****省环保局文件环评[2008]118号文印发《*****省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规定》的通知(2008.7.15)。
(4)《*****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省水利厅、*****省环境保护局,2003年10月);
(5)《*****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3年9月14日,*****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6)《*****省污染源排放口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环法函[2005]114号)(7)《*****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11〕27号);
(8)《*****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规定》环评〔2008〕118号(2008.7.15);
(9)《*****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社会稳定环境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环法(2010)193号);
(7)*****省环境保护局,环监[2002]46号文《关于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若干意见》,2002年4月;
(8)*****省环境保护局,环评[2006]113号文印发《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化的规定(试行)》的通知(2006.6.6);
(9)《*****省环保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竣工验收公众参与工作的通知》,皖环发〔2013〕91号,2013年10月18日。
1.2.2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8)《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HJ 421-2008);
(9)《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2003年12月26日实施);
(10)《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GB19217-2003);
(11)《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环发[2003]197号);
(12)《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2008]164号);
1.1.2其它资料
(1)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2)**************************提供的本项目的相关图纸与相关技术资料;
(3)*****环境保护局《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确认函》,2013.11;
(4)*****工业工程设计院《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年7月;
(5)《*****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1.3环境评价标准
1.3.1质量标准
(1)项目的纳污水体为*****、唐河,水体功能为主要农业用水与一般景观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标准(见表1-1)。
表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单位:mg/L(pH除外)
(2)项目所在地属于大气功能区划中的二类区,NO2、SO2、PM10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00年修订版)(GB 3095—1996)二级标准;硫化氢与氨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详见表1-2。
表1-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3)项目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交通干道两侧执行4a类标准。
(见表1-3)。
表1-3声环境质量标准(摘录)
(4)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本次评级地下水标准执行Ⅲ类标准。
表1-4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
单位:除特殊说明外为mg/L
1.3.2排放标准
1.3.
2.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前,废水经医院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2中的排放标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且本项目与污水处理厂管网接通后,废水经医院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预处理标准后接管,送*****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后排入*****。
表1-5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表1-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
1.3.
2.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站废气排放标准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
(GB18466-2005)中关于废气排放要求的规定,见表1-7。
表1-7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1.3.
2.3噪声排放标准
本项目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标准限值,运营期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4a 类标准,见表 1-8、表 1-9。
表 1-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 dB(A)
表 1-9营运期噪声排放执行标准 单位: dB(A)
1.3.
2.4
固体废物
对于本项目所排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对于危险废物的贮存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栅渣、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站污泥属危险废物,应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和处置。
污泥清淘前应进行监测,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表4 “医疗机构污泥控制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 1-10。
表 1-10医疗机构污泥控制标准
1.4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因子
1.4.1评价等级
1.4.1.1大气环境评夹攻作等级
本建设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为地下车库尾气,排放量较小。
评价选取CO、HC,用估算模式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与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 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见表1-11。
表1-11地下车库废气计算结果
评价工作等级判别依据见表1-12。
表1-12评价工作等级
由以上计算可知,项目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小于10%,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的要求,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为三级。
1.4.1.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目前*****污水处理厂正在设计中,拟采用二级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
按照《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处理出水排入自然水体的县与县以上医院必须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下游设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推荐采用二级处理,对采用一级处理工艺的必须加强处理效果”。
因此,*****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前,废水经医院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2中的排放标准后,排入*****。
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且本项目与*****污水处理厂管网碰管后,废水经医院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预处理标准后接管,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处理达到一级A标后尾水排入*****。
项目废水排放量小、水质复杂程度简单、受纳水体为V类水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中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指标,本次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评价。
1.4.1.3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声环境评价范围内的声功能区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2类区,建设前后敏感点噪声级增高量小于5dB(A),受影响敏感点与受影响人数较少,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评价等级划分原则,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定为二级。
1.4.1.4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该项目不属于重大危险源,且项目选址位于非环境敏感地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要求,风险评价等级定为二级。
1.4.1.5地下水评价等级
本项目为医院建设项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本工程属于Ⅰ类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运行阶段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主要是根据项目所在地地质条件、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判断。
区域地下水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渗入补给。
项目
工程沿线包气带防污性能强;含水层污染特征属于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属于不敏感;项目施工期主要为生活废水,产生量小,营运期废水经污水处理站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本次评价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
1.4.1.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项目永久占地面积小于2km2,评价区域内无珍稀濒危物种,亦无受影响的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地区分布,不属于重要生态敏感区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属于一般区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的评价等级划分原则,确定本项目生态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1.4.2评价范围
1.4.
2.1水环境
在本项目污水纳管前,污水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表2排放标准,经市政下水管网排入*****;项目污水纳管后产生的污水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表2预处理标准经市政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
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污水处理厂排放口上游500m、下游2000m 的水域。
1.4.
2.2环境空气
本建设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为污水处理站臭气,污染源强,由于项目内没有明显的大气污染点源,且其作为面源污染源的臭气产生源强也较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确定本次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以建设项目选址所在地为中心,直径为5km的圆形区域。
大气评价范围见图1-1。
1.4.
2.3声环境
本项目投入使用后主要噪声源为医院设备、门诊部就诊人员社会噪声,噪声源源强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的相关规定,确定本项目声环境评价范围为院界外200m包络线以内的范围。
1.4.
2.4风险评价
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的规定,本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范围为以本项目为中心,半径为3km的范围。
风险评价范围见图1-1。
1.4.
2.5生态评价范围
项目所在地主要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质量一般,项目施工与营运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轻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本次生态评价以拟建厂址为生态评价范围。
1.4.
2.6地下水评价范围
项目施工期与运营期间不抽取地下水。
营运期污水经自建污水处理站预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在确保污水处理站硬底化防渗与密封污水管网的情况下,项目对地下水基本无影响,项目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很小。
本次评价以项目所在地周围1km范围为地下水评价范围图1-1。
1.4.3评价因子
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初步规划与周围环境特征,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危害相对较大、环境影响(不利影响)较突出的环境影响因子(污染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具体内容见确定如下。
表1-13评价因子
1.5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根据项目周围环境特征、医院的工作性质与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以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为重点,着重研究废水、固废的治理和防护。
项目涉与的由放射性医疗设备造成的电磁辐射影响评价、预测与防护措施等内容,由有相应环评资质的单位承担,另作环评,不在本报告书范围之内。
1.6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
1.6.1污染控制目标
(1)水污染控制目标
控制医疗废水的排放,确保废水收集和消毒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使项目外排废水达标排放。
(2)环境空气污染控制目标
控制污水处理站废气排放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
-2005)。
(3)医疗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目标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妥善处置医疗固体废弃物,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
1.6.2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区域内没有国家和省市重点保护的单位和珍稀动植物资源,根据工程性质和周围环境特征,本次评价的环境保护目标分为施工期和营运期。
地表水环境:*****是本项目的最终受纳水体,其水质和水体功能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发生变化。
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应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00年修订版)二级标准要求。
声学环境:因项目周边200米范围内无居民区等声学敏感点,保护目标主要是场界区域声学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2类与4a类标准要求。
经实地调查,主要保护目标见表1-14。
表1-14 项目主要保护目标
1.7评价工作程序
图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2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2.1项目基本概况
(1)项目名称:**************************项目
(2)建设单位:**************************
(3)建设地址:*****北部经济开发区内,*****以东
(4)项目性质:新建
(5)投资总额:12000万元人民币
(6)规模:500床
2.2建设项目四至情况
本项目拟建地现为*****北部经济开发区用地范围,项目西面为*****,东面为农田,南面为规划的乌江路,北面为农田。
项目四至图详见图2-1。
2.3建设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3333.5平方米(约50亩),总建筑面积66942.5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3000平方米,分别是急诊部1245平方米,门诊部6225平方米,医技科室11205平方米,住院部16185平方米,后勤保障系统3320平方米,行政管理1660平方米,院内生活用房1660平方米,老年公寓与康复中心13500平方米,专家公寓6000平方米,服务配套2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942.50平方米,分别停车库2365.50平方米,其他设备用房等1577平方米。
2.4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分两期进行建设,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表2-1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2.5建设内容
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为住院部大楼,门诊与医技楼以与感染病房楼、后勤楼、职工宿舍,老年公寓与康复中心等,配套室内装饰、设备购置与安装、室外工程与景观绿化等。
表2-2拟建项目组成与主要环境问题
2.6床位数与人员编制
医院床位数500张,全院总人数为8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为560人。
2.7平面布局与功能任务
**************************根据《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规定的功能、任务、技术水平与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院规模进行本次建设。
2.7.1门诊综合楼功能布局
一层:急救中心、门诊大厅、门诊药房、收费挂号室、病理科、输液大厅、儿科;
二层:心电图、B 超、CT、彩超、放射科、心电图、内科、外科、皮肤科、口腔科;
三层:检验科、产科、妇科、耳鼻喉科、内镜中心、眼科、体检中心。
2.7.2住院楼功能布局:
一层:住院部大厅,污物清洗,存放消毒、一次性物品存放库、无菌存放库;
二层:透析中心;
三层:八个独立手术室、标本间等;
四~十二层:住院部标准病房。
2.7.3感染楼功能布局
一层:门诊大厅、住院大厅、心电、检验化验、抽血;
二~四层:分为污染区(病房)、半洁净区(医护人员工作、护士站)、洁净区(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
2.7.4后勤楼功能布局
一层:餐饮大厅、厨房、药品库房、仪器库房、物品管理与档案室;
二层:餐饮大厅与包厢。
2.7.5总平面布局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集合的布局形式,整体规划用地划分为八个功能区域,其中包括:门诊区、急诊区、医技区、住院区、感染区、后勤保障区、职工休息区、游憩区。
采用环形车道,使得各建筑之问相互贯通,联系方便。
项目总平面布置见附图2。
整个医院的平面布局体现人性化,内部根据医院卫生学要求,将清洁区和污染区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1、门诊、急诊、医技为一幢三层建筑,各自设置单独入口,并单独为儿科设置入口,保护弱小群体,避免过长排队等候。
同时医患入口分开,避免交叉。
2、一期住院部为一座十二层大楼,分别设置了医生与患者入口,与消防疏散出口,通过医街的纽带作用,实现了门诊、急诊、医技、病房网者之问的顺畅连接,清晰紧密;
3、感染区位于用地西北下风向侧,分别设置有医患入口,医生和患者部有严格的隔离,污物有单独的出口,单体建筑与其他各建筑保持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保护正常人群的身体健康;
4、后勤保障区靠近用地北侧,设置独立出入口,主要供医护人员就餐和小型的办公空间,有效地联系各区;
5、职工宿舍在用地东北侧,临近河流,环境优美。
宿舍南边是休憩区,通过林荫小道联系,给康复人员和休息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8施工计划与进度安排
项目一期计划完成门诊(急诊)部、医技大楼和综合住院部大楼,以与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二期计划完成老年公寓与康复中心和专家公寓建设。
项目计划分2期建设,一期于2013年11月开工至2014年12月底竣工;二期计划于2015年3月开工至2015年12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