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知识回顾(重点)
古代---文字之前口头传播: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人类社会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辅助手段:结绳,图画,烽烟,木铎(作用:宣达政令,采风)
口语传播特性:时效性强、可信度高、扩散性低、标准化差。

---文字之后甲骨、金属铸件(金文)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
3000年以前上古时代出现集市贸易和最初的经济广告(最初的经济广告:箫管备举)
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两汉时期文字传播为主传播载体主要是竹简、木简和
绢帛露布
---三国魏晋南北朝新闻传播发达,载体多元(布告、露布、简牍、
帛纸)
唐代---进奏院(留邸、邸)、进奏官(邸吏)
进奏院状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最早官报的雏形)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1.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
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2.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
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3.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朝廷的政事活动
4.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
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开元杂报特点:1.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
长官的
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
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地位: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敦煌进奏院状特点与地位:见P9
其他传播活动---官方:烽燧、露布、檄文、告示等
---非官方:士人传播、民间传播和商业信息的传播
宋代---邸报: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等
特点:1.它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
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机关报
2.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
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它的读者已
经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
子。

(与唐代相比)
3.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
性也有所加强。

都进奏院----“邸报”发布机构
发报制度-----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为界“定本”制度
“定本”:是指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
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涉及灾异、军情及朝廷机密等方面的信息和未经
批准公布的臣僚奏疏,都限制公布
目的: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影响:“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
“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
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小报----始于北宋盛于南宋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特点:1.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
报纸
2.“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军郡
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
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
之家”
4.“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
等时事性政治材料
5.“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6.“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其他传播活动“榜”政府发布,公布战况,悬帜,牌匾(最早印刷商品广
告)
元代没有单独发行的官报和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
民间媒体“小本”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
息(言禁严厉)
其他传播活动---学术书籍,科举信息
经济信息---大量印刷散发的商品广告
明代官报“邸报”-----发行环节和步骤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没有固定报头、别称甚多、每日发行
“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
摘抄本---《万历邸钞》(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
先后顺序摘录而成)
文集附录---《天变邸钞》(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
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急选报》---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现
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其他传播活动官方—塘报和告示
民间—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等
清代官报发布方式和发行渠道与明代十分接近,逐日发行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上谕和臣僚章奏
提塘报房和提塘小报受到限制的三种情况见P33
民间报房与京报私营、旨在盈利分离自提塘报房
京报是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的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出
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
特点:1.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
2.是“邸报”的翻版
3.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
内容: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自乾隆以后基本上都是印刷的
地方新闻传播主要机构---省塘和府一级提塘,还有以个人名义从事新
闻传播
辕门抄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
各省省会和重要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
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2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的邸钞
京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但从形式到内容无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
基础的制约。

第二章知识回顾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鸦片战争前)
宗教性中文报刊----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15 马六甲米怜 P43-44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宗教月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 巴达维亚麦都思
《天下新闻》 1828 马六甲
(第三份中文月刊)
《依经杂说》 1827 葡萄牙占据的澳门
境内《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3 广州郭士立《新
闻纸略
论》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P49-50
《各国消息》(中国第一份石印的中文刊物)
外文报刊----澳门《蜜蜂华报》葡文周刊 1822 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
份外文报纸
《澳门杂文编》 1828 澳门第一份,中国第二份英文报

广州英办《广州记录报》 1827 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
《广州杂志》 1831 东印度公司主办
《广州周报》 1835 林则徐的“澳门新闻纸”译于此
美办《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1 伍德美在华第一份报纸
《中国丛报》 1832 传教士裨治文 P49
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业
英文商业报纸《香港钞报》 1841 香港第一份英文报刊
《中国之友》 1842 1850年后反对政府立场重视中
国新闻
《香港记录报》(原《广州记录报》 1843迁入香港)
《德臣报》 1845-1974 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
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孖剌报》 1857-1941 香港最早的英文日报
《香港电讯报》 1881
中文宗教刊物《遐迩贯珍》1853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
(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该刊每期印有中英文目录,为中文报刊之首创
曾刊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
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 1857 孖剌报馆中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 1873年改为日报脱离孖剌报馆
《中外新闻七日报》 1871 《香港华字日报》 1872 德臣报馆
后者为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近事编录》 1864 英国传教士创办国内最早的中文日报
之一
上海报业的崛起(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外文报刊和通讯社《北华捷报》 1850 奚安门创办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英国官报”
《字林西报》 1864 综合性日报字林洋行发行
(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华洋通闻》 1874
《文汇报》 1879 上海主要晚报之一后并入《大美晚报》
路透社远东分社 1872 上海
至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文》和
《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文宗教性报刊《六合丛谈》 1857 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综合性新闻期刊
《万国公报》 1868 主笔: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主要内容是时事政治,经常就中国时政发表评论,并
以传播西方知识的行家自居
《格致汇编》 1876
中文商业性报刊《上海新报》1861 北华捷报馆创办上海第一份中文商报
(最早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兼载新闻)
《申报》 1872 美查是中文商业报纸的典范
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办报方针)
特点:1.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2.注重新闻时效,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3.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4.加强重视报纸言论工作
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6.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7.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民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俱全的日报(中国近
代报刊四要素是指近代报刊格局的新闻、言论、文艺、
广告四个组成部分)
《申报》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字林沪报》 1882 字林洋行第一副刊《消闲报》
《新闻报》 1893 与《申报》竞争激烈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三)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知识回顾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国人办报开始的背景:外---19世纪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内---中国最早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驱,在民族危亡下,接触报
刊。

国人办报的先声:1.林则徐提出“专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

《澳门新闻纸》—将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这是一份文摘式的译报(性质),内部传播的新闻资料,不公开发行,不传播,不具备新闻纸的诸因素。

林则徐是第一位利用外报为中国服务的有识之士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译报思想:夷情备举(二)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洪仁玕---第一个提出新闻构想的中国人,近代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
新闻构想: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其在《资治维新》
中提出了新闻必须真实
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
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
众之间的沟通。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新闻思想的评价 1.提出了“新闻篇(报纸)”上的文字应该浅明和真实
2.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在中
国发展新闻事业的愿景
3.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
的进步意义
(三)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王韬是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拓者,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循环日报》的创办者和主笔,创办弢园书局,著有《弢园语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循环日报》: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借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内情于
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
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报纸的主笔“非绝
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主要观点: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4.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四)19世纪70年代后,国人自办报刊兴起
《昭文新报》汉口 1873 创办人:艾小梅是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循环日报》香港 1874 主编:王韬
办报宗旨: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是我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1.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2.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3.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的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汇报》 1874 容闳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
因消息和评论中涉及了政事,遭到官府非议
《新报》 1876 冯焌光中英文合刊国人称它为“官场新报”外侨称为“道台的嘴巴”广州的《述报》和《广报》
《述报》 1884 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广报》 1886 邝其照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1.康有为《万国公报》( 1895年改名为《中外记闻》)
《万国公报》 1895 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
《中外记闻》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梁启超、汪大夔主编
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介绍资产阶级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得失,宣
传中国应向西方学习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停刊
2.《强学报》 1896 上海该报的出版是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集中反
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主张
3.《时务报》 1896 上海主编:梁启超
最高发行量则达到17000份,是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梁启超《变法通议》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我国说明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的较早的一篇文

4.《知新报》 1897 澳门康有为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历史意义:是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歌颂为变法死难的烈士,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
5.《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湘学新报》---1897 长沙主编:唐才常是湖南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
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
《湘报》----湖南第一份日报 1898 长沙谭嗣同主办是南学会机关报
6.《国闻报》 1897 天津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国闻报》之副刊《国文汇编》,《国闻报》办报目的:“通上下知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在《国文汇编》严复发表《天演论》7.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一是报刊数量多。

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维新运动期间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在上海这样的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
三.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二)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
(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