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宪眼中的邵阳历史之六:邵阳建城之始——白公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新宪眼中的邵阳历史之六:邵阳建城之始——⽩公城
邵阳建城之始——⽩公城
陈新宪
摘要:邵阳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
从考古发现看,邵阳确为古城;从史籍记载看,邵阳古城为楚春秋末⽩善⼤夫所建。
关键词:邵阳⽂化邵阳⽩公城
今邵阳市为⼀古城。
此城何时何⼈始建?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邵阳确有⽩公城
邵阳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乃根据历代史志记载为春秋末期楚国⼤夫⽩善所筑,后⼈习称为⽩公城。
相传邵阳市境内有三座⽩公城:⼀在现城北⼆⾥,⼆在城步,三在绥宁。
在城北⼆⾥的⽩公城遗址与后来修的演武厅遗址,都在市郊区江北的北塔⾄观⾳庵⼀带,原邵阳专署园艺场即古城中⼼地带。
六⼗年代⾄七⼗年代初,我先后在江北居住六年整,在观⾳庵⽼⼋中执教两年半,宿舍就在演武厅旁。
晨⼣徜徉,⾝临其境,残垣断壁,历历在⽬:古城遗址建筑与先秦古城相似,地形依⼭临⽔,城垣系⼟沙⽯⼈⼯堆积夯筑⽽成,并⽆汉代⼟砖及后代青砖块⽯做城基。
其垣墙(矮者垣、⾼者墙)都很厚,⾼矮介于垣墙之间(指园艺场周围)。
四周亦有壕沟遗址。
演武厅遗址位于观⾳庵北塔⼩学⼤操坪(亦⽼⼋中操坪),遗址有⾼低两块坪,⾼低相差约三尺,低坪⾯积很⼴⼤,是⽤泥沙灰⼟夯的操演坪。
⾼的地块与低的相似,但⾯积较⼩,且有圆柱遗留下的空洞,好似观演台。
沿北塔庵校舍围墙地上是⽯版或卵⽯嵌成的路⾯,可能系明隆庆⾄万历年初(1570-1582)所建之⼤悲林及⽆念阁的部分遗址。
离观⾳阁不远,向北江垅谢家院⼦⾛去,在其间下坡处(古道堂所在地)可以清楚看到古城郭外沟遗址。
近年新建筑如⾬后春笋,已⾯⽬全⾮,然认真观察仍可依稀见其⼤概。
⾄于城步、绥宁⼆古城遗址,只见史志有所载,民间亦有传说,但我未去考证,故未便臆说。
⼆、建城确有2500年历史
那么,⽩善筑⽩公城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我们研究,⽩善为楚将,当在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80年(楚昭王元年⾄楚惠王9年)之间。
楚国当时有左、中、右三军,按周制军的统领⽅能称将。
⽩善所率领的⼀军12500名部属,其指挥部屯驻地设在湖南醴阳(今醴县),担任楚国南境的卫戍任务。
楚昭王在
位28年,⼒图扩张,常亲率三军南征北伐,灭⼩国不少。
据梁启超所写《春秋时期的战争》⼀⽂:楚国吞并⼩国67个。
楚昭王⽐其他霸主较施仁政:灭⼩国后设县治之;征服部落,设郡守之(春秋战国时是县领导郡)。
严禁屠城,戒杀俘君及部落长,只显⽰威⼒使其⾂服⽽已。
他与吴国作战,虽⼏次失败丧失都城,但终能复国。
⽩善为将,亦以忠勇闻名,能遵循楚昭王意旨,部曲所到之处,只求⾂服,筑城守之。
故⽩公城遍布长江南北,有的地⽅还有⽩亭、⽩堤之类。
说明⽩善虽为武将,尚留有善政给后⼈存念。
观其晚节,弥⾜称道:楚平王孙⽩胜图谋作乱,以⽩善系王室同族,乃召其同谋,⽩善拒之。
并谓:从乱则于君不义,揭露⽩公胜⼜于族亲不仁;遂弃官归醴阳,筑园种药以终其年。
⽩胜作乱失败,逃奔⼭林,⾃杀⽽亡。
⽩善不失节,得逍遥世外⽽善终。
具体说,⽩善在邵阳筑城的时间,应从当时楚国战争史与建城的⽬的来确定,当然不能说是绝对的肯定。
吴楚争夺,⼏次⼤战役都在楚昭王时期。
城建的⽬的从军事上说主要是据守防卫。
楚昭王7⾄10年(公元前509-506年)接连在安徽、江西、湖北打败仗,左军统⼦常所部完全溃散,⼦常逃郑。
左司马⼦
戌率领的中军主⼒在汉⽔流域苦战,⽩善亦奉令参与长江中游和湘鄂边境保卫战。
中军主⼒溃散,楚昭王失都(江陵)逃随,⽩善率右军残部退守湖南。
邵阳是湘中军事要地,⽩善所筑城可能就是这时(公元
前506)。
次年,楚国得秦兵之助⼤举反攻,⽩善率领所部发挥了主⼒进攻作⽤,终复兴楚国。
三、建城之官⽩善是王室⼤夫,亦可称⽩公
《⼗三经·周礼》载:周朝官判,王室宗族可称公,如周公、召公、毕公;楚国王室如申公、叶公、⽩公等。
其下则分卿、⼤夫、⼠三级。
⽽⼤夫与⼠⼜分上、中、下三等。
春秋时各诸候国⼤都相同,惟楚国的职官编制和官职称号不完全⼀样。
各诸候国⼤多遵周制设“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都由卿任之。
⽽楚国只设令尹和⼤柱国(亦称司马)总揽全国最⾼⾏政和最⾼军事长官。
令尹如宰相,司马如总司令。
军队建制:周王室设六军,各诸侯⼤国设三军,次设两军,⼩设⼀军,每军辖五师,每师2500⼈。
三军有的分上、中、下,⽽楚国则分中、左、右。
中军是主⼒,⼀般由司马兼任,驻扎都城与近畿,左右⼆军则分驻边境(如⼦常、⽩胜驻安徽,申鸣、⽩善驻湖南)。
楚王新征或对外扩张、抵御外来侵略,皆以中军为主⼒,左右⼆军辅之。
三军各将领都以卿为之,⽽公卿都是王室贵族,得授上⼤夫;各师统领称帅,以中⼤夫任之,旅的统领均以下⼤夫任之,⼀旅只有500⼈。
楚国⼤夫很多,不只⽩公胜⼀⼈。
春秋战国时期的⼤夫与秦汉以后的专职⼤夫(如御史⼤夫、谏议⼤夫、光禄⼤夫)不⼀样。
秦汉以后的⼤夫都相当六卿的实职。
⽩善与⽩胜都是王室同族,⽩胜逃奔在吴国30多年。
楚惠王2年,楚令尹⼦西为缓和吴楚⽭盾,不顾巨卿反对,坚持将⽩胜从吴召回令其掌⼀军驻扎安徽巢县,担任守边任务。
这时⽩善仍领⼀军担任湘、鄂、赣边境防务。
⽩胜为巢⼤夫,号称⽩公;⽩善是楚⼤夫,称⽩公亦宜。
湖南在春秋时是楚国南境,⽩善的镇守地域是湖南,邵阳的⽩公城是⽩善所筑应⽆疑问。
⾄于⽩公胜在担任防边守将的数年中,也曾奉令征讨灭过⼩国(如慎),在其防区内筑城亦是可能,但他的防区是吴的边境安徽和河南、湖北东部地⽅。
因此,我们不要将楚⼤夫⽩善所建的⽩公城与巢⼤夫⽩胜所建的⽩公城混淆。
四、邵阳地区在五帝三代时期已⼊中原版图
历代官修志如《⼤清⼀统志》(嘉庆版)、《湖南省通志》和解放后《湖南省志》(地理志)均
称:“宝庆乃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属楚。
”历代史学家从南宋李伟之所撰《邵阳图志》及明、清两代《宝庆府志》与《邵阳县志》亦如是。
其实,《史记》五帝本记卷⼀就有帝颛顼版图“北⾄于幽陵,南⾄于交趾。
”卷⼆亦有“禹定九州,南抚郊阯”之说。
郊阯在五岭之外,现⼴东、⼴西及越南北部。
古籍均载有湖南的炎帝率苗、黎、瑶各族北上中原,与黄帝三战于阪泉(今河北涿⿅东南),炎帝败归。
其部与黄帝融合成为华夏(华是美丽、夏是宏⼤)的炎黄民族,炎帝之陵原名茶陵,现属酃县。
黄帝也曾“南⾄于江,登熊、湘”“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九嶷(今宁远),是⽈零陵。
”(《史记》卷⼀)故邵阳市所辖各县、市均在五帝、三代就已纳⼈华夏版图,其地⼈民亦系炎黄⼦孙。
因为中华民族⾃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东西交流,融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华夏民族。
没有理由说邵阳地区在春秋时期是属荆楚以外。
(本⽂载《邵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