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
•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竹坞(wù):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jià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
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
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译文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
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赏析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隔着重重的高城飞向远方。
首句写骆氏亭。
“竹坞”是竹林怀抱隐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骆氏亭”。
清澄的湖水,翠绿
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
“无尘”和“清”,正突出了骆氏亭的这个特点,可以想见诗人置身其间时的那种远离尘嚣之感。
幽静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适;但对于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又往往是牵引思绪的一种触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没有好朋友共赏幽胜而感到惆怅。
这两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别后的相思,其间虽有跳跃,但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与情之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
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
“迢递”一词有“高”、“远”二义,这里用“高”义。
“重城”即高城。
由于“迢递隔重城”,所以深深怀念对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
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高高的城墙,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显示了“情通”。
这正是诗歌语言在具体条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种妙用。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
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来:“秋阴不散霜飞晚”。
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自然是出自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
这一句一方面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阴霾欲雨的天气,四望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增加相思的浓度。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但要领略诗句所蕴含的情趣,却须注意从“秋阴不散”到盼“雨”的整个过程。
秋叶听雨打枯荷的况味,诗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领略过。
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一种美的情趣。
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
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秋雨的到来就不同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为能聆听到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庆幸枯
荷之“留”了。
“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有着不期而遇的喜悦。
“听雨声”自然是夜宿的缘故,但主要还是由于“听雨声”蕴含有一种特有的意境和神韵。
这“听雨”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
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
•阅读理解
1.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
(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和诗人无法排遣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在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
B.竹林环抱的船坞里没有一丝纤尘,只见傍水的亭轩和澄澈的湖水。
C.传递思念之情的书信跨越重重的城镇,送往氏兄弟所在的地方。
D.时令已届深秋,但浓重的阴云久久沉积不散,孕育着浓浓的雨意。
解析:根据诗意可知“传递思念之情的书信跨越重重的城镇”错。
3.下列诗句中的“听雨”营造的氛围与本诗相近的一项是( D )
A.小沼如盘水浅清,菰蒲新发获芽生。
连筒引却前溪水,养得芭蕉听雨声。
(徐居正《即事》)
B.田里熙熙便是春,追游何必艳阳辰。
打门吏少花村静,听雨高眠亦可人。
(真山民《春游阻雨次韵》)
C.床隐屏风竹几斜,卧看新燕到贫家。
闲居心上浑无事,听雨唯忧损杏花(高启《雨中闲卧》)
D.蝉歇还惊络纬鸣,秋风忽已动江城。
山窗寂寂无眠夜,梧落芭蕉听雨声。
(黄姬水《秋夜》)
解析:“听雨”营造了寂寥的氛围。
4.《红楼梦》中众人游荇叶渚时,黛玉说她喜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诗,但故意引错。
请你说出“残荷”与“枯荷”的不同,并结合《红楼梦》简述曹雪芹这样写的原因。
①荷叶依时序逐渐枯萎即为“枯荷”,“残荷”指残破的、不完全的荷叶,“枯荷”不一定残破,季节到了深秋就会变得萎黄枯稿;“残荷”不一定非得枯美,因自然原因或人为破坏荷叶也可能是残破的。
②曹雪芹写林黛玉故意将“枯荷”说成“残荷”,表现了贾家命运的中道败落。
满池欣欣向荣的荷叶,在遇外来力量破坏后变得残破不堪,正像贾家遭逢的厄运一样,而枯荷表达不出此寓意,(答“残荷”喻指宝黛爱情悲剧由外物所致也可,联系黛玉本人也可。
)
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本诗作者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警世名篇,文中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本诗写到了荷,荷一般亦可称作“莲”。
周敦顾在《爱莲说》中对莲大加赞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儿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本诗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也抒发了真挚的友情,其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6.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
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7.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
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
8.三、四句传达出了本诗什么样的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三、四两句表达了思念之情。
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怀友之情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秋阴不散正是思念之情连绵不绝的形象写照,单调的雨打枯荷声更衬托出了环境的寂寥和诗人试图排遣又无法排遣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