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废品管理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gra”
安达信在舞弊案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废品管理公司的造假手段并不高明,之所以屡屡得逞,主要是其造假行为得到为之 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配合和默许。安达信与废品管理公司的关系源远流长, 该公司1971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前,便已聘用安达信为其审计,直至2002年 安达信因安然事件丧失上市公司审计资格时,双方才终止审计聘约。除了从事年度 财务报表审计和季度财务报表审阅外,安达信还向废品公司提供许多重大的咨询服 务。截至1997年舞弊曝光止,废品管理公司历史上的每一位首席财务官(CFO)、首 席会计官(CAO)都曾是安达信的注册会计师。SEC对安达信的起诉状表明,20世纪90 年代,曾在安达信任职,后跳槽到废品管理公司担任重要会计与财务管理职务的多 达14人。 事实上,早在1988年,安达信就已经发现了废品管理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安达 信并没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予以揭露,而是妥协让步,与废品管理公司的管理当 局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废品管理公司同意在未来10年“消化”累积的会计处理错 误、改变现行(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份长达四页的秘密协议,安达信称之为 “行动步骤”(Action Steps)。秘密协议详细列示了废品管理公司不适当的会计 处理并提出32项“必须”采取的步骤以更正这些错误处理。用安达信的话说,这样 可以“使废品管理公司的会计处理达到最低的可接受水平”。正是有了安达信的 “保驾护航”,废品管理公司才得以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心安理得地掩饰其过去的财 务舞弊行为。
最后结局
作茧者终自缚。财务丑闻曝光后,损失惨重的投资 者在控告废品管理公司管理当局的同时,也将安达信列 为被告,安达信因此向投资者赔偿了2.2亿美元。监管 部门从安达信详细记录的审计底稿中,掌握了安迷信通 同舞弊的铁证,美国司法部曾经考虑以刑事罪起诉安达 信,后在双方律师的调停下,司法部发出了“下不为例” 的警告。在废品管理公司案件中,安达信审计底稿记录 详细,通同舞弊证据确凿,在诉讼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 的局面。或许是由于这个“惨重教训”的缘故,安达信 才会在安然事件曝光前夕,孤注一掷,销毁审计档案, 并最终以“妨碍司法罪”终结了自己89年的“光辉历 史”。
废品管理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事件背景
美国废品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 lnc.是世界上最大 的垃圾处理公司,由狄恩L· 班特若克(Dean L. Buntrock)和 韦恩· 休真格(WayneHuizenga)于1968年创立,1971年在纽约证券 交易所上市,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华尔街耀眼的明星股。该公 司营业收入从1971年的1600万美元增长到1991年的75000万美元, 平均年收入增长率为36%,净收益的年增长率也高达36%。其快速成 长的法宝之一是收购、兼并等横向扩张,曾在一年内完成200起收 购、兼并活动而令华尔街瞠目结舌。在废品管理公司处于鼎盛时期 的80年代,《华盛顿邮报》盛赞它是“垃圾中的黄金”。时隔几年 后的1993年,《华盛顿邮报》便直言不讳地称它“看起来更像是垃
我的看法?
“检查--制衡”机制的缺乏,是舞弊者屡屡得逞 的根本原因 确保董事会独立动作,是构建内部治理机制权力三 角的重中之重 趋炎附势的市场预期,是财务舞弊的催化剂 专业能力不见得是审计失败的主因,逐利性的商业 原则才是罪魁祸首 制度具有挂一漏万之先天缺陷,需要职业道德等非 制度因素弥补
在废品管理公司混乱不堪的困境中,素有“危机处 理专家”之称的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罗伯特· 米 勒临危不惧,毅然出任废品管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米 勒上任后,除了着手缓和废品管理公司与华尔街的紧张 关系外,还聘请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前主席罗得瑞 克· 希尔斯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彻查废品管理公司疑 云密布的会计记录。1998年2月,投资者翘首以待的调 查结果终于公布了。废品管理公司承认,在1992至 1996年以及1997年前三个季度,虚增利润总额17亿美 元(净利润为11.06亿美元),同时宣布将在1997年计提 17亿美元的资产减值准备。SEC立即宣布对这起在当时 美国最大的利润操纵舞弊案展开调查。
二、公司财务欺诈的手法
(一)不恰当地隐瞒或递延期间费用,虚增经营利 润 随意改变折旧方法,蓄意少计折旧费用 故意混淆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将期间费用资本 化 利用收购兼并随意计提环境准备,冲抵当期经营 费用 没有足额计提其他准备并不恰当地用其他准备冲 抵当期经营费用
(二)以一次性利得冲销当期经营费用或
或许是由于这个惨重教训的缘故安达信才会在安然事件曝光前夕孤注一掷销毁审计档案并最终以妨碍司法罪终结了自己89年的光辉历检查制衡机制的缺乏是舞弊者屡屡得逞的根本原因确保董事会独立动作是构建内部治理机制权力三角的重中之重专业能力不见得是审计失败的主因逐利性的商业原则才是罪魁祸首制度具有挂一漏万之先天缺陷需要职业道德等非制度因素弥补
在财务舞弊期间,每年的实际调整额远超过了预算的调整额。 从1992年第一季度到1997年第一季度的21个季度中,就有14个 季度是由管理当局武断地利用高层调整,使其向外报告的盈利与 内部预定的盈利目标或华尔街的盈利预期保持一致。高层调整的 次数、金额也随着持续时间的不断延长而日益增加。从1992年
第一季度到1997年第一季度的21个季度中,就有14个季度被管
理当局利用“高层调整”,使其向外报告的盈利与内部预定的盈 利目标或华尔街预计的盈利保持一致。
(四)编造篡移分录,掩饰造假行为
Geography Entries):篡改利润表项目,将数千万美元
的为了改善或平滑报告期间的经营毛利,粉饰对外报
告经营业绩及其结构的趋势变动,并掩饰滥用的高层 调整,废品管理公司的管理当局通过编造所谓的“篡 移分录”(Geography Entries),蓄意篡改利润表项 目,将数千万美元的金额在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项目之 间“移动”。用其首席财务官柯宁格的话说,“篡移 分录是为了使财务数据看起来像我们想要的那样。”
消化前期错报
废品管理公司的舞弊者将这种方法称为“冲 抵”。从1992年起,累计有4.9亿美元的一次性利 得被用来冲销当期经营费用或消化前期累积的错报。 严重误导投资者对盈利质量和费用控制、经营能力 的判断。当然,这也是出于“配合”管理当局宣称 的“卓有成效的成本削减计划”的需要。
(三)利用预算程序和高层调整进行盈余管理
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废品管理公司危机的爆发
董事会改组与财务丑闻的曝光
1991至1996年,废品管理公司在报告经营利润的同时, 不断列报一次性的特别注销费用(Special Chares),金额 高达14.25亿美元。这些特别注销费用与名目繁多的准备 金项目有关,包括清理旧垃圾掩埋场准备、药品废物处置 准备、石棉清理准备、危险品清理准备等。这些神秘的注 销费用令投资者对废品管理公司的会计数据产生怀疑,并 导致该公司的股票价格连年下跌。以林斯(Lens)基金和索 罗斯(Soros)集团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忍无可忍,发起了 一场硝烟弥漫的代理权争夺战。
安达信在舞弊案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废品管理公司的造假手段并不高明,之所以屡屡得逞,主要是其造假行为得到为之 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配合和默许。安达信与废品管理公司的关系源远流长, 该公司1971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前,便已聘用安达信为其审计,直至2002年 安达信因安然事件丧失上市公司审计资格时,双方才终止审计聘约。除了从事年度 财务报表审计和季度财务报表审阅外,安达信还向废品公司提供许多重大的咨询服 务。截至1997年舞弊曝光止,废品管理公司历史上的每一位首席财务官(CFO)、首 席会计官(CAO)都曾是安达信的注册会计师。SEC对安达信的起诉状表明,20世纪90 年代,曾在安达信任职,后跳槽到废品管理公司担任重要会计与财务管理职务的多 达14人。 事实上,早在1988年,安达信就已经发现了废品管理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安达 信并没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予以揭露,而是妥协让步,与废品管理公司的管理当 局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废品管理公司同意在未来10年“消化”累积的会计处理错 误、改变现行(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份长达四页的秘密协议,安达信称之为 “行动步骤”(Action Steps)。秘密协议详细列示了废品管理公司不适当的会计 处理并提出32项“必须”采取的步骤以更正这些错误处理。用安达信的话说,这样 可以“使废品管理公司的会计处理达到最低的可接受水平”。正是有了安达信的 “保驾护航”,废品管理公司才得以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心安理得地掩饰其过去的财 务舞弊行为。
最后结局
作茧者终自缚。财务丑闻曝光后,损失惨重的投资 者在控告废品管理公司管理当局的同时,也将安达信列 为被告,安达信因此向投资者赔偿了2.2亿美元。监管 部门从安达信详细记录的审计底稿中,掌握了安迷信通 同舞弊的铁证,美国司法部曾经考虑以刑事罪起诉安达 信,后在双方律师的调停下,司法部发出了“下不为例” 的警告。在废品管理公司案件中,安达信审计底稿记录 详细,通同舞弊证据确凿,在诉讼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 的局面。或许是由于这个“惨重教训”的缘故,安达信 才会在安然事件曝光前夕,孤注一掷,销毁审计档案, 并最终以“妨碍司法罪”终结了自己89年的“光辉历 史”。
废品管理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事件背景
美国废品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 lnc.是世界上最大 的垃圾处理公司,由狄恩L· 班特若克(Dean L. Buntrock)和 韦恩· 休真格(WayneHuizenga)于1968年创立,1971年在纽约证券 交易所上市,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华尔街耀眼的明星股。该公 司营业收入从1971年的1600万美元增长到1991年的75000万美元, 平均年收入增长率为36%,净收益的年增长率也高达36%。其快速成 长的法宝之一是收购、兼并等横向扩张,曾在一年内完成200起收 购、兼并活动而令华尔街瞠目结舌。在废品管理公司处于鼎盛时期 的80年代,《华盛顿邮报》盛赞它是“垃圾中的黄金”。时隔几年 后的1993年,《华盛顿邮报》便直言不讳地称它“看起来更像是垃
我的看法?
“检查--制衡”机制的缺乏,是舞弊者屡屡得逞 的根本原因 确保董事会独立动作,是构建内部治理机制权力三 角的重中之重 趋炎附势的市场预期,是财务舞弊的催化剂 专业能力不见得是审计失败的主因,逐利性的商业 原则才是罪魁祸首 制度具有挂一漏万之先天缺陷,需要职业道德等非 制度因素弥补
在废品管理公司混乱不堪的困境中,素有“危机处 理专家”之称的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罗伯特· 米 勒临危不惧,毅然出任废品管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米 勒上任后,除了着手缓和废品管理公司与华尔街的紧张 关系外,还聘请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前主席罗得瑞 克· 希尔斯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彻查废品管理公司疑 云密布的会计记录。1998年2月,投资者翘首以待的调 查结果终于公布了。废品管理公司承认,在1992至 1996年以及1997年前三个季度,虚增利润总额17亿美 元(净利润为11.06亿美元),同时宣布将在1997年计提 17亿美元的资产减值准备。SEC立即宣布对这起在当时 美国最大的利润操纵舞弊案展开调查。
二、公司财务欺诈的手法
(一)不恰当地隐瞒或递延期间费用,虚增经营利 润 随意改变折旧方法,蓄意少计折旧费用 故意混淆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将期间费用资本 化 利用收购兼并随意计提环境准备,冲抵当期经营 费用 没有足额计提其他准备并不恰当地用其他准备冲 抵当期经营费用
(二)以一次性利得冲销当期经营费用或
或许是由于这个惨重教训的缘故安达信才会在安然事件曝光前夕孤注一掷销毁审计档案并最终以妨碍司法罪终结了自己89年的光辉历检查制衡机制的缺乏是舞弊者屡屡得逞的根本原因确保董事会独立动作是构建内部治理机制权力三角的重中之重专业能力不见得是审计失败的主因逐利性的商业原则才是罪魁祸首制度具有挂一漏万之先天缺陷需要职业道德等非制度因素弥补
在财务舞弊期间,每年的实际调整额远超过了预算的调整额。 从1992年第一季度到1997年第一季度的21个季度中,就有14个 季度是由管理当局武断地利用高层调整,使其向外报告的盈利与 内部预定的盈利目标或华尔街的盈利预期保持一致。高层调整的 次数、金额也随着持续时间的不断延长而日益增加。从1992年
第一季度到1997年第一季度的21个季度中,就有14个季度被管
理当局利用“高层调整”,使其向外报告的盈利与内部预定的盈 利目标或华尔街预计的盈利保持一致。
(四)编造篡移分录,掩饰造假行为
Geography Entries):篡改利润表项目,将数千万美元
的为了改善或平滑报告期间的经营毛利,粉饰对外报
告经营业绩及其结构的趋势变动,并掩饰滥用的高层 调整,废品管理公司的管理当局通过编造所谓的“篡 移分录”(Geography Entries),蓄意篡改利润表项 目,将数千万美元的金额在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项目之 间“移动”。用其首席财务官柯宁格的话说,“篡移 分录是为了使财务数据看起来像我们想要的那样。”
消化前期错报
废品管理公司的舞弊者将这种方法称为“冲 抵”。从1992年起,累计有4.9亿美元的一次性利 得被用来冲销当期经营费用或消化前期累积的错报。 严重误导投资者对盈利质量和费用控制、经营能力 的判断。当然,这也是出于“配合”管理当局宣称 的“卓有成效的成本削减计划”的需要。
(三)利用预算程序和高层调整进行盈余管理
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废品管理公司危机的爆发
董事会改组与财务丑闻的曝光
1991至1996年,废品管理公司在报告经营利润的同时, 不断列报一次性的特别注销费用(Special Chares),金额 高达14.25亿美元。这些特别注销费用与名目繁多的准备 金项目有关,包括清理旧垃圾掩埋场准备、药品废物处置 准备、石棉清理准备、危险品清理准备等。这些神秘的注 销费用令投资者对废品管理公司的会计数据产生怀疑,并 导致该公司的股票价格连年下跌。以林斯(Lens)基金和索 罗斯(Soros)集团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忍无可忍,发起了 一场硝烟弥漫的代理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