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县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3桂林山水甲天下教案3长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八课.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训练学生学习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情桂林山水的美,陶治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
,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2、基本技能
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训练学生学习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情与体验
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情桂林山水的美�陶治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祖国山
河的热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学生对写景课文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
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电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PPT课件、桂林山水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是我国秀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那桂林山水的美到底美在哪儿,作者是怎样用他神奇的笔把这个“美”描绘出来的呢?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随作者去看一看桂林的山水.
二、感知课文
1、课件播放桂林风光,听
2、3自然段录音.
2、观赏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你能告诉老师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学习课文2、3段
1、同学们都喜欢桂林的水,那我们先一起乘上木船,去看看漓江的水.
2、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漓江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岸在后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想一想漓江的水到底美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板书:静清绿
4、你能用关联词将它连成一句话说一说吗?
5、那这么简单的1句话你能感受到漓江水的那份美吗?
6、把描写特点的这3个字重叠一下,试试看。
-—指名说,齐说。
7、感受的确深了很多,是吗?多美的漓江水呀,看着看着,我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用感叹句来表达,又该怎么说?
——指名说。
根据回答比较“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好静啊!"“真"、“好”的优劣,同学们,我们用上感叹句,情感又加深了一步,但这时是不是已经能清楚地感受到漓江水那份独特的美了呢?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师引读,生跟读)
8、这是作者写的。
老师请你看两句话,第1句是刚才同学们说的,第2句是作者写的。
你看看哪句更好,为什么?(出示:①漓江的水真静啊!②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
—-指名说说理由,齐读第②句话。
9、“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啊!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就坐在小船上,你有什么感受吗?——再读第②句.
10、我们往水里看,看到水里有什么?你还能看到什么?
为什么你能看得这么清楚?
引读。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
11、同学们,请抬头向远处看.(课件出示图片)引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就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
这句话哪里写得好?
12、你喜欢漓江的水吗?漓江的水真美啊,所有的人都会被它的美迷住了,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表达。
齐读。
13、细细读第2自然段,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 大海西湖)
为什么作者先写大海的水,西湖的水?(衬托)
14、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但漓江的水更有一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美。
我们说漓江的水甲天下当之无愧,是吗?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15、刚才我们用抓事物主要特点,欣赏好词好句并用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第2自然段,快速地看第3自然段,看看和第2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点?(写法、结构相同)
16、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已学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a) 填空:
这段话先写的泰山和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b) 找找你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c)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交流.(学生上台板书)评议。
17、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美吗?
对,用心去读,你会觉得自已仿佛就置身于桂林山水之间,这么美的文章,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把它背下来,好吗?
自由准备,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记住课文?
18、列题纲背诵课文是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们可以先找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按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边想边背。
这样很快就能背诵课文了。
四、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结
1、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是啊,(课件出示图片)师引读,生跟读最后一段课文.
2、桂林山水中游玩,就像是……,所以我们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这句话是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之后的感受,也是我们对桂林山水最高的赞美,是吗?而且这句话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给桂林的山水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另我们回味无穷。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桂林山水甲天下
大海╲静
漓江水清
西湖╱绿
泰山╲奇
桂林山秀
香山╱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流程图.
图例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媒体的运用学生的活动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16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
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一、教学效果
抓住重点词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正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资料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潜力。
我让学生思考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赢得比赛胜利的好办法,而田忌却想不到,齐威王也始料不及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此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细读,划出描述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词语,抓住这些语言文字进行默读思考和朗读体味。
我又用幻灯片出示了文中的三个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再联系课文资料,明白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到那里,就能较顺利地透过人物的外部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一步步探明人物的思索过程,明白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乃是仔细观察、周密分析,认真推断的结果;而田忌失败后只是一味地懊恼,不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找出挽救的方法,自然是无回天之术;齐威王得意扬扬夸耀自我的马,根本没发现对手与自我的力量并不悬殊,所以再次比寒时斗力不斗智,仍按原先的顺序出场,当然只有输得“目瞪口呆”了.
二、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了“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对话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教学理念。
2.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3.教师能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创设和谐、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
在学习知识中,教师不进行滔滔不绝的分析,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读、讲、议、演、说等方法亲身体验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三、不足之处
1.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组对话时,没有及时评价。
2.“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一节课不可以预设的太多。
3。
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要恰当、适时给予学生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更好的课堂效果,不断提高自己这种运筹帷幄的能力。
九色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练习默读,自读自悟要有一定的速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给故事中的人物做心理上的剖析,进而培养学生说与写的能力。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连环画),为学生勾画出多姿多彩的问题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愉快地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故事内容的了解,体会九色鹿的善良、国王的明辨是非以及“那个人”的贪婪和忘恩负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信用,要知恩图报。
教学重难点:
把握表现“那个人”前后截然不同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痛斥“那个人"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丑恶行径,赞扬国王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英明决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课件,欣赏敦煌壁画《九色鹿》。
听故事,引出课题。
二、自读课文,概述大意。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一)利用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自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三)同桌交流自读情况,不明白的地方,要向同桌请教,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汇报整理:出示课件,梳理故事脉络。
九色鹿救了落水者——那个人却带领国王和士兵来捉九色鹿-—国王放了九色鹿,叫士兵把那个人扔进了恒河。
三、品读语句,感悟形象.
(一)默读课文,想想这三个人物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比较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请画出相关的语句。
课件出示
(二)小组内交流,相互订正、补充.
(三)交流汇报三个人物的印象。
第一部分:感悟九色鹿的形象。
1.美丽: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
出示课件
2.勇敢:九色鹿听到了,赶快跑到河边,不顾危险,跳进河里去,对那个人说:“快,快!骑到我的背上来,双手抓住我的角。
”出示课件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此时九色鹿的行为:见义勇为。
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3.善良:“我救你,不是为了叫你谢我,也不是为了叫你给我做事。
你回去吧,只要你不告诉别人我住在这儿,这就行了。
" 出示课件
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不图回报)
练习朗读.
4.坦诚:九色鹿流着眼泪说:“原来是他,原来是他!我不顾危险,把他从恒河里救上来。
他答应我不告诉别人我住在这儿……"出示课件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敢于自卫)
5.小结感悟:学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敢于自卫”的精神。
第二部分:感悟落水者的形象.
1.你对落水者有什么样的印象?能用相关的成语概括出来吗?出示课件: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2.你为什么对落水者有这样的看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3.通过朗读表现出你的理解。
4.学生交流体会,汇总。
(1)为什么说他是个见利忘义的人?“利”“义”在文中指什么?出示课件
谁能找到九色鹿,就分给他半个国家,赏他金钵盛满的银栗,银钵盛满的金栗。
(“利”)
“一定,一定,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告诉别人。
”(“义”)
看到这样的赏赐、利益,他会想些什么呢?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边是国王悬赏的重金,一边是九色鹿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以及自己立下的誓言,他的心理正进行思想斗争,究竟是去告密,还是信守诺言决不泄密。
此时,他一心只想着发财得
利,却忘记了做人的根本,丢弃了应有的道义。
这就叫——见利忘义!
比较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语言、神态),反复朗读体会。
(2)为什么说他是个“背信弃义”的人?他“背”了什么“信",“弃”了什么“义"呢?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落水者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当时他会怎样向九色鹿起誓?(学生表演练习)
恩人哪,您救了我的命。
就让我留在这里,每天给您割草打水吧。
一定,一定,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告诉别人.
曾经信誓旦旦的落水者,如今却出卖了九色鹿,这就是“背信弃义”!
(3)为什么说他是个“恩将仇报”的人?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落水者是怎样恩将仇报的吗?出示课件
5.小结感悟:面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这样一个小人,你最想对他说什么?你会怎样劝说他呢?
第三部分:感悟国王的形象。
1.国王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他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2.谈谈你对这位国王的看法。
出示课件
(学生答:明辨是非、知错就改、正直。
)
讨论:假如你就是那位国王,那时会对九色鹿说些什么?又会怎样斥责那个人?
3.如果你是那个国王,你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如果你是大臣,你该怎样说服这位国王的呢?
四、总结深化,内化情感.
学完了这个故事,了解到九色鹿、落水者、国王的不同品格,你有了哪些收获?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守信、知恩图报的重要性.(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人的最大美德莫过于诚信,诚信是人之根、业之本。
它像春雨,冲刷掉心灵的尘埃;它像沃土,孕育出世界上的信任之花;它像彩虹,装扮着我们美好的人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多一份诚信,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阳光和微笑.
五、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出示敦煌壁画的课件敦煌石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促使学生感受我们的文化底蕴,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
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
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
(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
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
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9古诗三首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答案】
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
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
第二课时
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二、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案】
一、D
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三、消息来得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将晓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篱门快要天亮.
迎凉篱笆的门。
三万里河指华山。
五千仞岳指黄河。
摩天远眺南方.
南望指宋朝的军队。
王师指碰到天,形容极高.
三、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填空。
这首诗前两句用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答案】
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篱笆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三万里河:指黄河.
五千仞岳:指华山.摩天:指碰到天,形容极高。
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三、夸张热爱泪尽望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