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第三产业跨越发展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第三产业跨越发展实证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辽宁省农村非农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新的有效对策,实现辽宁农村第三产业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第三产业跨越发展必要性发展对策
辽宁虽然是老工业基地,但农村人口仍占较大比重,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比较突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辽宁农村经济只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农村经济的总量,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早日顺利实现。

因此研究新农村建设中辽宁农村第三产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辽宁农村第三产业跨越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辽宁农村第三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总量较小,总体上依然落后,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能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

2005年,辽宁农村平均每人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三产业的仅有248.9元。

另一方面,从就业人数看,2005年辽宁农村第三产业总从业人数是232万人,只占总从业人员比重的21.4%。

从促进农民收入和从业两方面可以看出辽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辽宁农村第三产业不仅总体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也不合理,表现在商品流通、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

据统计,2005年辽宁农村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中,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就业人数为68.9万人,而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等基础行业就业人数仅是43.2万。

此外,没有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条件,发展旅游等相应的第三产业,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辽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结构不合理,不仅制约了第三产业本身作用的发挥,而且严重阻碍了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从长远看,没有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不可能实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

因此,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辽宁农村第三产业跨越发展对策
(一)以城市化为突破口
从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规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速度,是加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辽宁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6位,而农村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13位。

县域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包括县城在内的近600个小城镇人口不足560万人,仅占全省村镇人口总数的26%,镇均人口不足万人。

一些小城镇由于规划不合理,缺少产业支撑,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周边农村辐射作用不强。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应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镇为重点,健全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发展第三产业。

对那些具备一定规模,工业化程度较高,人口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村集镇应及时将其变为建制镇,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

同时,要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确定主导产业,促进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形成。

为此,要放宽农村户籍管理,减免进入小城镇落户农民的费用,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创业和发展,从而带动城镇迅速兴起,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平台。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与市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如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都是围绕市场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必须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产品市场。

一是针对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

通过合理规划,建立一批辐射面大,影响较广的区域农产品市场,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二是建立工业产品批发市场。

结合当地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原辅材料供应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村工业提供服务。

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市场交通范围,扩大市场容量,为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注重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

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

农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然而目前农村市场特别是零售市场存在很大缺口,流通环节不畅,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因此,有必要开发建设一批仓储式商城、超市、便利店、
连锁店等新型的商业设施,建设一批具有较高设计水平和服务水平,辐射范围广、载体功能强的农村市场和市场群,提高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

为了确保农村市场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市场管理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同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涉及金融、保险、信息等行业。

研究表明,世界经济结构正在或者是已经从工业主导型转向了服务主导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期间世界服务业的增加值在世界GDP里从56%达到了61%,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来源。

其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局限于城市。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成为必然趋势。

工业镇、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大量涌现,形成了对仓储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服务部门的强大需求,而且城镇化的进展,人口的集中,也为这些相关行业以及文化娱乐业、教育、体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辽宁农村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工业园区,对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种所有制主体积极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形成初具规模的服务网络。

同时鼓励城市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在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建立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同时,结合当地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原辅材料供应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村工业提供系列化服务。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辽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由政府的涉农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等承担主要责任,这种以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不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通过体制创新,使绝大多数经营单位逐步实现由福利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

同时,降低准入门槛,允许其他经营主体进入,实行优胜劣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机制。

另外,鼓励各种农产品销售中介组织,民办的农业技术专业协会,农技农机服务实体等发展,特别是在农产品主产区,要积极扶持销售合作社等发展,并不断规范行业标准,通过构建形成主体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弥补传统农业服务体系的缺陷与不足,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引导和帮助农民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之路,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天祥,晏雄.关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4(7)
2.杨艺,庞雅莉.我国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