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反思总结(精选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赞反思总结(精选16篇)
称赞反思总结篇1
因为是第一课时的关系,所以这个阅读不是课堂的重点。
我利用了四个关键词来引出课文内容,能促使同学们更简单的了解课文内容,将这个四个词语联系起来完整课文。
首先,指名读词语,随后加快速度开火车读,然后连贯的通过词语带出课文内容。
可是,刚开始引导进入课文的时候却落下了一个环节,直接跳到了讲故事去了。
然后通过两个问题来引出课文的中心,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列出了他们互相称赞的话语,原本练习读句子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但是我觉得在第一课时也可以相应的读一读它们的语气,这点没有很到位。
最后一个环节是合作读课文,因为时间把握不准,给他们练习的时间我认为还不够充足,很唐突的就要他们开始合作读课文。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发现了,孩子们对生字还是比较在行一点,关于生字那些举手的就特别的多,应该要多鼓励他们在深入课文也能这么积极的跟着老师才对。
称赞反思总结篇2
"称赞"就是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
平时,我们常常在使用"称赞",但通常表述为"表扬","夸奖"。
如何让文本迅速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呢我在课前设计了"启发谈话",先当场表扬画画得好,字写得好的小朋友,再让学生夸夸其他同学的优点,并让受称赞的同学谈谈受到称赞后的心理感受。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要让学生通过相互夸奖,明白"称赞"就是通常所说的表扬,夸奖,让学生亲身感受"称赞"带来的好心情,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
学习课文后,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称赞的神奇效果。
为了让他们学以致用,亲身体验称赞的魅力,我设计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下课(或回家)后,学着称赞身边的人,并试着做一件好事,把受到的称赞记录下来,做成一张可爱的心情卡。
课后,我粗略统计了一下,马上就有十几位同学身体力行,去夸奖身边的小朋友。
我想这就是课文的魅力吧!
第二天,我阅读学生制作的心情卡,发现有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写到了受到某某同学的称赞,心里很高兴。
也有许多同学写到在自己不如意的时候,受到某某的鼓励,有了自信,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看来,孩子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称赞的无穷魅力。
称赞反思总结篇3
《称赞》这篇课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教材,也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课文内容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
课文主要写了小刺猬和小獾之间相互真心实意的称赞,使对方增强了自信,消除了疲劳,真诚的称赞为他俩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可见,“称赞”的效果是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课文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事情,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会给人带来自信,勇气和快乐!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始,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课上通过了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
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几个句子进行感悟。
“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这句话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句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再如,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感悟:“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等等”。
这句话培植了自信。
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们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取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得到了快乐。
作为老师,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如果我们也能不吝啬我们的称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或许都能让学生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称赞反思总结篇4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在这里开始书写、心情…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我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读文,通过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没有做到面面俱到,我
确定以文章当中的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比较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品读感悟,习得方法,加以运用。
称赞反思总结篇5
在《鸟的天堂》这堂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的特别投入。
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子的。
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
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美好”、“天堂是幸福的”……
等学生稍平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一定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
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
在解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完成自己能解答的问题。
有些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
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
称赞反思总结篇6
《画家乡》一文以五个孩子画自己的家乡为内容,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
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
从课前谈话引出“家乡”,让孩子们感受自己家乡“大洋”的美好,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从家乡大洋导入,原意是想从身边导入,激发学生情感,并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学习,但从实践操作来看,
这一环节效果不是很好。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这一环节,重点学习“宽”、“虾”、“脚”、“捡”、“贝”、“壳”6个生字。
学习生字时,我创设过关游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再读词语,再读通课文,最后走进课文。
生字教学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这节课重点学习6个生字,这6个生字贯穿读文,读句的各个环节。
在课中操中也有所体现。
为了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巩固生字,编排课中操,正好是课文5位小朋友的家乡,以一问一答式展开。
但课中操的内容有点长,我让学生边拍手边读了2遍,有些疲劳,如果可以在第二遍的时候,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出现,可能会更好。
在研读课文时,让学生读准句子中生字的字音,读好大海的“宽”,记住“宽”字,用一句话把“宽”字的形和义结合在一起。
(把看见的东西全都包括在里面了,连水草都在内。
)除了“宽”字讲解比较仔细,还有“捡”字,做做动作,“提手旁”和手有关,这一只张开的手就像“捡”。
说一说用手捡过什么?联系生活说话。
像“贝”字教学,露出的“撇”和“点”,就是贝壳的小触角,让孩子感受贝壳的美丽,学写“贝”字,从而注意起“贝”字的写法。
贝壳的触角长在什么地方,这在造字上可能有歧义,我自认为形义的结合会让孩子们容易识记,可是语言的规范还是需要注意的。
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低段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言、行为上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语文教学允许学生犯错,但不允许教师犯错。
低年级语文教学,生字教学是重点,如何激发兴趣,让孩子乐学,把单调乏味的生字变成动听的音符,这将是我一直追求的。
这次的大洋行,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生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把一课中孤零零的生字编成句子,编成儿歌,让孩子可以换个语境学习生字,只有扎实的生字教学,才会有缤纷多彩的阅读天地。
称赞反思总结篇7
《再见了,北京》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
这篇文章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已经把我深深地打动了。
但教授这课后,我
发现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首先,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许多句子也很难读通。
第一课时并不是很顺利地上下来,生字新词学完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多少,以致学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字的也比较的多。
其次课文内容离学生太远,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
因此学习课文时与学生一起回顾去年的奥运会,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对奥运会了解甚少,甚至有的连奥运会都不懂,教室里的气氛沉闷了,更别说理解课文了。
课后仔细想想,其实我的失误也很大,低年级的难词难句理解,教师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孩子制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我们的孩子学得有情有趣更有收获。
称赞反思总结篇8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
对于不同角色的理解,只有舍身处地的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所体悟,角色扮演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多处益于学生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的地方。
如在学到秧苗喝足水后,是怎么表现的这个地方的时候,让学生戴上“秧苗”的头饰,想象自己就是一棵小秧苗,体会秧苗满足、高兴的心理,然后顺理成章地进入角色读文。
在讲到风娃娃吹动船帆后,纤夫们的表现时,学生们一边学纤夫收纤绳的样子,一边想象纤夫们会对风娃娃说些什么感谢的话。
有的说风娃娃你真是个好孩子,有的说要和风娃娃交朋友,请它吃饭,还有的干脆说,要和风娃娃拥抱在一起表达谢意,学生们的思维都迸出了想象的火花,教室里气氛热烈。
在突破本课的难点问题上,想象帮了大忙,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你能告诉风娃娃,人们为什么责怪它吗?风娃娃明白了道理后,又会干哪些好事呢?生活中,你像风娃娃一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出现过“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学生们在前面深入学文、自读学文的基础上,顺利地帮风娃娃解决了难题。
纷纷说道:风娃娃以后还会在夏天给人们送去凉风,帮司机推陷进泥坑的大车,让衣服快点晾干,使植物妈妈的孩子去旅行等等。
接着跳出文本,指导学生结合自已的生活谈体验。
然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多帮别人,在帮忙前要多动脑筋,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使学生的思考不再拘泥于一堂课、一篇课文,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知识延伸到了生活,语文学科的学习也因此产生了新的生命力,这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
本课需要商榷的地方在于课的设计上偏严谨,欠灵活。
可以尝试这样一套设计方案:从课题“娃娃”质疑,让学生提出自已感兴趣的,疑惑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更有主动性。
再总揽全文之后,分块儿研学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两个版块,继而启发思考,理解课文韵意。
这种启疑-总揽全文-分块研读-总结归纳的教学设计,也许会显得更开放和灵活,更益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称赞反思总结篇9
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
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
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
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
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伤生,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再一个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
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
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父亲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称赞反思总结篇10
《影子》是一首儿歌,易读成诵,描写的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学生忽视的,因为学生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学生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真正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从生活体验入手,问“你们见过影子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线,才有影子”的知识,然后通过做“找影子”游戏,让学生知道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其次明白“影子”随“光源”移动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探究“你还会在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让学生再现过去生活,体验感受影子的存在。
即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玩耍,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一切结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灵感达到了颠峰。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过分依赖“教材、课堂、教师”的做法,打破“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陈规。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那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称赞反思总结篇11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作者看到的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来解读感受文本,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
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
孩子们争先恐后,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
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喜——震撼。
在看到花的原野时,学生第一次朗读并不好,我就让学生看图片感受,那一声声惊叹之中,我已经知道,他们下一遍肯定会读得更好,果然如此。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课文的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如梅花、苍松、竹子、小草等,谈谈它们身上所具有的勇气,听着那富有诗意的语言,感受着学生飞扬的心神、激情的朗读,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这堂课虽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完美,可是在每个孩子心目中确实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因为,在他们心中不在是靠别人支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这堂课,我深深领悟一句话,那就是“磨课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享受”!
称赞反思总结篇12
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
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
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称赞反思总结篇13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
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
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称赞反思总结篇14
本节课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范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
以课堂生活重建为背景,以贯通课堂教学内外的“构建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