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心灵美的魔力——语文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心灵美的魔力——语文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
爱生活和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阅读教学中,可从诗文的意境中发现美,通过范文
教学感受美,还可以通过美读品味文章的美情美意;作文教学中,做到作文育人,可以打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总之,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心灵美的魔
力法宝。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的编写目的,更关注学生整体素
养的提高,更关注审美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引导学
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审美能力,教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们从这些课标
语言中知道“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我的肤浅做法介绍一下: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审美是主体以感性关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
进行直接感性的把握。

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
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

审美
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以审美教育作为一个主要的
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见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课
文浅近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解说明:
1.从诗文的意境中发现美
对诗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如何使学生具体地体会
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
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
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
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明白了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
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

其意远在诗外。

2.通过范文教学,感受美
比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
现语言的美感效应。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
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对这样的写景文章,我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

指导学生这样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义词试试表达效果会
有何变化。

有的同学将其换成了“高耸入云”的山、“绿水青山”等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强烈。

这样经过仔细
推敲的句式中既准确又深刻的字眼,我们称之为句眼。

试想,语言同一个人一样,没有传神的眼睛会美吗?②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

在尝试中有的同学把山描绘为“巍峨的大山”(只强调其宏伟),有的同学把水描绘为“清澈透底的漓水”(又
显得单一),都不足以说明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朴实本质。

我们
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的角度去使用语言,又必须注意到“句眼”的实在,而决不是
词藻的堆砌、形容词的罗列。

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美的程度,降低表达效
果。

3.美读,品美情美意。

如在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一边播放春雨的录音,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
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

学生们有的笑咪咪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

”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

”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唱歌的声音。

”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

”这时告
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

”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这
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这样充分地让学生在感受和欣赏美的情
况下,发挥丰富的想象,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作文育人,学作文与学做人是水乳交融的一体。

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
就是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性就提升了。

要将作文教学
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利用一些教学媒体,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其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从而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

例如要让
学生写一个描写某个动物的片段,这并不难,但是,要想写好就得认识到它的美,并要感受到它的美。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

作文是源于生活的,
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

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
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
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接触一草一木的自然情素,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的作文素材。

常言道:美是生活,只要我们留
心生活、观察生活,处处都是美的。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
挖掘素材的真正内涵,从旧题材翻出新意。

学生经常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作文时
就会有东西可写,而且会有感而发。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