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鉴赏语言 板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鉴赏语言板块
鉴赏语言
板块精练
板块1 炼字(词、句)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秋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字进而描写景物的?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解析】(1)诗歌题目为“新秋”,首联描写了秋的“新”,表现在:云还具有夏天云的特点,天气还很热,但是已经有叶子被吹落,这是秋的特点。

这个时候既有夏的特征又有秋的特点,说明是夏末秋初,体现了秋“新”的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比分析“几处”“谁家”与“处处”“家家”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回答问题时可以先分析这两对词语在表达上的区别,同时注意分析它们与题目“新秋”的关系。

【参考答案】(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

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

【参考答案】(2)不能。

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

“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口号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

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

(2)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的妙处。

【解析】对诗歌标题中“喜”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应联系诗歌的内容加以考虑。

从诗中的“陇头禾黍知何似”及“槛外新抽几叶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喜的是禾黍因雨而抽叶,旱情因雨而得到缓解。

第(2)题中,“知何似”和最后一句构成了设问句,目的是引导读者思考。

【参考答案】(1)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百姓疾苦得以缓解而喜。

【参考答案】(2)“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行(hng):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最好的字就是“沉”字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一、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二、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三、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的天际,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参考答案】(1)“沉”字最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

【参考答案】(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

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的情感变化。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1)“远见”表达了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情感由喜悦骤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解析】第(2)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

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读诗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表现的画面还原,并体会蕴涵的情感。

其次要整体感知,关注标题和小注等辅助信息。

最后要注意广泛联系,看到“明月”就要考虑思乡,看到“安史之乱”就要考虑硝烟烽火、流徙不定、家仇国恨等。

【参考答案】(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

//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1)俞陛云《诗镜浅说》云:“其起句情景真切。

句法亦纡徐有致。

”请说说“远见……犹是……”这一句是怎样细腻地表达了的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

(喜悦之情2分,旅途漂泊的厌倦2分)
(2)有人说鼓鼙声使作品独辟境界,主题更加深刻,鼓鼙声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鼓鼙声”借指战争,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来,更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借指内容1分,交代原因1分,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
【注解】
1、估客:商人。

2、舟人句: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3、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

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4、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5、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

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

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

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

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

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

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

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

所以严羽认为:“唐人好诗。

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出佳句。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

”“云开远见汉阳城”。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也说明行进方向。

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

这样远的距离,当然不能直接看到。

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次句突,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

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

“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

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

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

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

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
永济)。

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

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

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

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

“鼓鼙”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借指战乱。

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

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

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

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由于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第二联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

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常见答题步骤是:指出该字;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到诗中再现画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参考答案】“闲”。

闲居乡村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的情景,心情格外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板块2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这首诗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看似平淡通俗,明白如话,实则味外有味,情深如注。

无一句铺陈离别之词,以送罢开篇,以盼归终篇,平淡朴实,意味深长。

回答时除了说明语言风格外,还要注意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

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那种朴素真挚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选一)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

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解析】这首诗以极平淡一件事写出了常人所不能发现的活泼的奇趣。

我们要注意诗人在写这件日常小事时笔调幽默诙谐,多采用自然的口语,自然流畅、轻快风趣;另外要注意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和主题两方面作答,则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

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语言特色: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分析语言特色型“答题方法: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表现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概括说明总体语言特点,接下来要结合诗句来解说,最后要点明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或诗人的情感态度。

这首诗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采用层层倒叙手法,点明了儿女之情,结合“辽西”一词来看,也蕴含了更深刻的时代内容。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
普天乐·秋江忆别
赵善庆
晚天长,秋水苍。

山腰落日,雁背斜阳。

璧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

洒西风,泪湿罗裳。

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这首元曲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雅致。

请从曲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两方面解说此曲“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两个方面分析曲的“雅”,回答问题时可以分析描写的景物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雅”;情感的雅,一方面体现在情感本身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情感的抒发方式上。

【参考答案】描写的景物:诗人对客观景物进行精心的提炼和高度的概括,化俗为雅。

比如描写了苍茫的秋水、邈远的天空、衔山的落日、南飞的大雁等,描摹了一幅深秋山水图。

抒发的情感:诗人写离别没有从正面描写,也没有从现在写起,而是在回忆中追叙。

这样显出诗人的情感有曲折的韵致,让读者产生遐想。

第2节鉴赏语言P62
考题精练
1、(20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丰富”暗示情感的采分点不止一个。

“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暗示着要从“景物”和“人物活动”两个角度切入答题。


【解析】(1) 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考生在分析“入”“摩”二字的表达效果时,应全面把握诗歌意境,从用字的准确和贴切的角度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解析】(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考生可结合陆游诗作一贯的“热爱祖国山河,抒发亡国之恨”的写作风格,“从融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铺垫;(景情关系类答题/何景何境及特点、何法、何情)//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故故:常常,频频。

(1)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解析】第(1)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

“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

第(2)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的能力。

要结合诗歌情感,参考注释作答。

【参考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参考答案】(2)“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和孤独寂寞之情。

//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注译】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
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今春以来。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时时:常常。

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指照亮。

满:指月光洒满。

青天:蓝天。

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爽:清爽,凉爽。

合:环绕,充满。

风襟:衣襟。

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对着。

悬:悬挂天空。

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

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

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

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故也。


乌鹊:乌鸦。

夜久:夜深。

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赏析】以“月”为题,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

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望月就易思乡。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

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

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

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

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