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66条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第366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第366条原文是,“少阳病,脉迟,表不解,时自发热,黄,苦,胸胁满,烦而不渴,时时欠伸,无表证,四逆汤主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少阳病属于外感热病范畴,病情表现为脉搏缓慢,表层未解,时而自发热,热象呈黄色,口苦,胸胁胀满,烦躁而不渴,经常打呵欠,没有表证。
治疗方法是用四逆汤来主治这种病症。
这段原文中涉及到了中医的病机理论和治疗原则。
少阳病属于外感病邪侵袭人体的范畴,脉迟、表不解、自发热、黄、苦等症状是中医对少阳病的特点描述。
张仲景在这里提出了四逆汤的治疗原则,四逆汤是一种温阳解表的经典方剂,适用于治疗表不解、自发热、黄、苦等症状的少阳病证。
这句话反映了《伤寒论》所阐述的疾病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即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等综合情况,针对病情特点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因此,这句原文对于理解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这句原文是《伤寒论》中关于少阳病的病情描述和治疗原则,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深入理解中医经典理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