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春晓》都隐喻了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的《春晓》都隐喻了什么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这⾸诗贴近⽣活,通俗易懂,充分展⽰了孟浩然诗歌“清淡”的特⾊。

但“清淡”未必平淡,整⾸诗前后起伏,相互冲突,在解读的过程中,⽆论是表层含义,还是内层深义,可谓众说纷纭。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
第⼀句——春眠不觉晓。

“晓”没有疑问,解释为:破晓。

“不觉”,有⼈理解为“不知不觉”,⼤脑有意识,但未主动去“觉”;有⼈理解为“不知道”,⼤脑⽆意识。

前⾯“眠”字点明是在睡觉,那么⼤脑肯定对“晓”没有意识,所以应当解释为:不知道。

《诗经》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 由此可知古⼈鸡鸣天亮即起,诗⼈不知道天已破晓,肯定是睡了懒觉,因⽽⼤部分⼈将此句理解为“春天⾥很适合睡觉”,这显然是有违逻辑的,如果在春天⾥睡觉很⾹的话,怎么会听到夜间的风⾬呢?王⼠源称孟浩然“⽂不按古,匠⼼独妙,五⾔诗天下称其尽善”,他肯定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昨晚的风⾬交加之声使诗⼈没有睡好觉,才使得今晨睡了⼀个⼤懒觉。

错误的理解⼀是割裂了与第三句的联系,⼆是将“春”字的概念扩⼤了,这⾸诗是写特定的⼀天, “春”字不能指代整个春天, “春眠”不能理解为“春天⾥的睡眠”。

这⼀句应当解释为:春天⾥某⼀个早晨睡了懒觉,都不知道天已经破晓。

第⼆句——处处闻啼鸟。

“处处闻”解释为:到处听见。

“啼鸟”有⼈解释为:“鸟啼之声” 。

这⾥把“啼鸟”换成了“鸟啼”,偷换了概念,理解是错误的。

对⽐孟浩然的《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两见夏云起,再闻春鸟啼”中的“鸟”与“啼”的位置,《寒夜张明府宅宴》:“醉来⽅欲卧,不觉晓鸡鸣。

”中“鸡”与“鸣”的位置,可知“啼鸟”的⽂本结构与“鸟啼”、“鸡鸣”不同,含义当然也不⼀样。

诗⼈把“鸟”放在“啼”的后⾯,意在突出鸟,声⾳是其次的, “啼”是修饰语, “鸟”才是中⼼语。

纵览孟浩然同时期有关“啼鸟”的诗歌,例如杜审⾔的“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杜牧的“⽇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

”和王维的“落花啼鸟纷纷乱”、“省中啼鸟吏⼈稀”等诗句,从中可以看出⽤“啼”来形容“鸟”颇带有否定的意味。

再联系第⼀句,⽅知诗⼈厌烦“鸟”是因为它打扰了“春眠”,所以这句应当解释为:醒来是因为到处有鸣噪的鸟。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

这⼀句明显是疑问句,但很多注释都错误地把它当作感叹句,例如“不知落了多少花” 、“不知道花⼉被打落了多少” 等等。

这样的理解把诗⼈疑问的对象抹杀了,只剩下淡淡的感叹。

联系第三句,这句应当解释为:试问:被风⾬打落的花有多少呢?
对于《春晓》的主题,最为普遍的观点是喜春,此诗“写⾃⼰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漏出明媚宜⼈的⼤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迹可寻。

”但上述表层含义已经说明,诗⼈并没有睡好觉, “啼”字也带有否定意味,加之“风⾬”的意象,把诗的内涵理解为喜春显然不合情理。

另⼀种观点认为是惜春, “此诗意在惜春。

”这种观点主要依据的是“花落”的意象,但这是以偏概全,花不是春天所独有的,不能见“花落”就把它理解为春天逝去的象征,描写春天的惬意也⽤“花落”,如李⽩的《横吹曲辞·⽩⿐騧》:“细⾬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

”《春晓》中的其他意象群体也都不是春天逝去的象征,既然春天未去,何惜之有?不论是喜春还是惜春,都有不成⽴之处,或说两者兼有,岂不是⾃相⽭盾,错上加错。

所以春天并不是《春晓》的主旨,对“眠”、“鸟”和“花”三个意象的理解才是解开此诗隐喻的关键所在。

“眠”字的表层含义是“睡觉”,⽽“睡觉”这个意象在孟浩然的诗⾥含有隐居之情。

限定“眠”的“春”,乃四季之⾸,有青春年少之意,暗合孟浩然早年隐居⿅门⼭的经历,由此可以合理推断出作者⽤“眠”喻隐居。

既然“眠”代表隐居,那么“醒”则代表出仕。

前⽂提到诗⼈意在突出“鸟”,⽽且是“鸟”把“眠”打断,致使诗⼈“醒”了。

换句话说, “鸟”是⼀种外在的⼒量,迫使诗⼈从隐居⾛向仕途,从孟浩然的⽣平来看,这种推动⼒量正是孟浩然⾝边的朋友。

开元⼗⼆年 (724) ,忘形之交卢僎任襄阳令;开元⼗四年 (726) 好友储光羲、崔国辅、綦⽏潜、先后登进⼠第;开元⼗五年 (727) ,王昌龄登进⼠第,授汜⽔尉。

然⽽孟浩然仍然未被引荐和征召,他的年纪⽐王昌龄⼤9岁,⽐储光羲⼤17岁。

在此之前,他并不想通过考科出仕,《⽥园作》云:“冲天羡鸿鹄,争⾷羞鸡鹜。

”在此之后,好友的出仕⽆疑对孟浩然产⽣了压⼒,在开元⼗五年 (727) ,年近四⼗的他上京赶考。

再者,孟浩然的诗作中有名有姓的官员达60⼈之多,这些朋友显然会对孟浩然形成压⼒圈,或许
还有吸引⼒,使他不得不争取出仕。

“鸟”的意象在诗歌中经常⽤来暗喻他⼈,例如张九龄的《感遇》:“侧见双翠鸟,巢在三株树。

”的“双翠鸟”暗指李林甫和⽜仙客、杜荀鹤的《春宫怨》:“风暖鸟声碎,⽇⾼花影重。

”谓花鸟⽐其他宫⼈等等。

因此, “鸟”应是对官场朋友的隐喻。

孟浩然对“花”情有独钟,因此“花”才是《春晓》的诗眼, “惜花”才是本诗的主旨, “春”只是在⾸句交代的背景⽽已。

孟浩然⾮常看重⾃⼰的才能,《书怀贻京⾢同好》中云:“维先⾃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但他终⾝布⾐,英雄⽆⽤武之地,眼看⾃⼰的才能⽩⽩浪费,也⽆量可计,遂凄然叹问。

“花”之于“春”犹如“才能”之于“青春”,因此“花”隐喻时光。

孟浩然的这⼀问如果要寻找提问的对象,纵观全诗, “鸟”是唯⼀隐喻⼈的意象,也是唯⼀能够回答提问的意象,所以此问是在埋怨官场朋友不相助之举。

开元⼆⼗⼀年 (733) 秋,孟浩然⼜萌上长安求仕之⼼,时作《府送郑⼗三还京兼寄之什》:“寄语朝廷当世⼈,何时重见长安道?”、《送丁⼤风进⼠举》:“故⼈今在位,岐路莫迟回。

”可见其愿。

开元⼆⼗⼆年 (734) ,孟浩然上京求荐于张九龄,但因张九龄丁母忧未果,⼜《闻裴侍御朏⾃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故⼈荆府掾,尚有柏台威。

”仍未果。

张、裴都是孟浩然的⾄交好友,却并不引荐他,难免⼼情愤激,离京前⼣,作《留别王侍御》云:“当路谁相假,知⾳世所希。

”埋怨之情可见⼀斑。

“夜来风⾬声”这句在表层含义⾥属于回忆的成分,所隐喻的也应该是孟浩然的过去。

孟浩然⼀⽣是个悲剧,他在《还⼭贻湛法师》中也⾃叹:“⼼迹难以遂愿,尘世坎坷不平。

”不⾔⽽喻, “夜来风⾬”是指诗⼈仕途坎坷的遭遇。

孟浩然的⼀⽣是⽭盾的,⼀⽅⾯,他适合隐居,王维的《送孟六归襄阳》云:“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舍酒,笑读古⼈书。

好是⼀⽣事,⽆劳献《⼦虚》。

”另⼀⽅⾯,他想建功⽴业,《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云:“欲济⽆⾈楫,端居耻圣明。

”性格和追求之间的不谐调是孟浩然出仕⽆门、退隐⽆果的原因,诗歌成为他排解仕隐纠葛的特效剂,正如闻⼀多先⽣所说:“许多诗是为了给⽣活的⽭盾求统⼀,求调和⽽产⽣的。

孟浩然既免除了⼀部分⽭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

”⽭盾的诗⼈写出⽭盾的诗歌,抒发⽭盾的情感,是包括孟浩然在内的唐代诗⼈的普遍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