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中国处方药 第19卷 第4期·综述·
缓解,尿崩症导致水排除增多,形成高钠血症。
而单纯低钠血症的大部分患者多发生于术后5~6 d,持续15 d左右。
高钠低钠交替出现的患者则会出现高钠与低钠血症的交替改变。
3.3 临床治疗经验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限制入量为800~1 000 ml/d。
严重低钠时静滴3%~5%NaCl,钠的纠正速度10~20 mmol/ d,输注过快易脑桥脱髓鞘,静推呋塞米利尿,并使用抗利尿激素拮抗剂[8]。
针对颅咽管瘤患者治疗,我们还得出如下诊治经验:尿崩的治疗:需要重视补液及激素使用。
补液治疗可降低高钠发生率,可静脉输注5%葡萄糖溶液。
计24 h出入量,每小时出量,缺水量计算方法可参考:缺水量计算公式为(L)=0.6×体重(kg)×(血钠mmol/L-140)/140。
同时需要重视抗利尿激素的使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进行肌注给药,当尿崩控制欠佳,可考虑静脉持续泵入[计量0.1 mU/(kg·h)]。
高钠血症的治疗: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情况早期预防性应用长期抗利尿激素;限制钠盐的摄入;补充5%葡萄糖溶液,必要时胃管鼻饲白开水;每2 h监测电解质,计24 h出入水量。
预防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该情况多见于术后下丘脑功能开始恢复和下丘脑损伤较轻的情况,也与外源性抗利尿激素输注过多有关,表现为抗利尿激素异常高水平或持续性的分泌,导致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引起尿液浓缩、高血容量(水中毒)、稀释性低钠血症,因此而导致的各类不良事件需尤为重视、高度防范。
综上,根据术前头部影像学资料,确认颅咽管瘤的质地、确认垂体柄位置、明确与下丘脑的关系,有助于指导医师术后正确
使用抗利尿激素,从而改善症状的同时降低高钠、低钠发生率,利于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参考文献
[1] 苗玉麒,吴迪.儿童颅咽管瘤术后内分泌评估及激素替代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0,35(6):446-450.
[2] Hermann LM.Craniopharyngioma and hypothalamic injury: latest insights into consequent eating disorders and obesity[J].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16,23(1):81-89.
[3] Shannon C,Ziming D,Shu HS,et al. Distinct Patterns of Primary and Motile Cilia in Rathke’s Cleft Cysts and Craniopharyngioma Subtypes[J]. Mod Pathol,2016,29(12):1446-1459.
[4] 叶玉勤,琚玲丽,杨永祥,等.儿童颅咽管瘤术后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水电解质管理效果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9):903-907.
[5] Chenhao H,Jinhui C,Yuhong M,et al.Phosphorus-32 interstitial radiotherapy for recurrent craniopharyngioma[J].Medicine(Baltimore),2018,97(26):11136.
[6] John PK,Massimo C,Luca M,et al.Intracystic interferon-alpha in pediatric craniopharyngioma patients: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assessment on behalf of SIOPE and ISPN[J].Neuro Oncol, 2017,19(10):1398-1407.
[7] 李丽嫱,桂松柏,宫健,等.儿童颅咽管瘤全切术后并发症的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6):134-135,137.
[8] Alotaibi NM, Noormohamed N, Cote DJ, et al. Physiologic 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Craniopharyngioma Recurrence in Pediatric Patients: A Meta-Analysis[J]. World Neurosurg,2018,109(4):487-496.
玫瑰痤疮是发生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反复,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潮红、短暂或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气肿和(微)水肿,不同的皮损可组合出现。
在世界范围内,玫瑰痤疮估计患病率达到5%以上,仅在美国,就有超过1 600万患者受其影响,全世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18%[1],且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
目前我国玫瑰痤疮的患病率仍未得到很好的研究。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功能失调、以及神经血管功能异常有关[3]。
最近的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可导致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失调从而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和加重,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等多种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介质的参与[4]。
2002年美国将玫瑰痤疮分为四种主要的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性脓疱型、气肿型和眼型[5],且各种亚型之间可重叠。
治疗上,过去主要是通过放血和在水肿的皮肤上涂抹药物,目前玫瑰痤疮的治疗主要是抑制症状,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进展并维持缓解。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甲硝唑/壬二酸/伊维菌素和酒石酸溴莫尼定可应用于玫瑰痤疮的局部治疗,小剂量强力霉素可口服治疗[6]。
大多数药物治疗通常可有效抑制玫瑰痤疮中涉及的炎症途径,但症状易复发,且各种药物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7]。
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必要,中医药对玫瑰痤疮的治疗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近几年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的研究也有较多报道。
1 火针的发展简史
火针古称焠刺、燔针,用于疗疾早有记载,《灵枢·寿夭刚柔》篇指出:“ 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药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素问·调经论》中载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可见,彼时医家将
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的研究进展
张洪锦,许婧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总结了近五年来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的研究,从针具选择、操作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火针;玫瑰痤疮;疗效;不良反应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with fire needle ZHANG Hong-jin,XU Jing.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searched Chinese databases such as CNKI, Weipu, Wanfang, etc.,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with fire acupuncture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discussed in terms of needle selection, operation methods,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Fire needle;Rosacea;Curative effect;Adverse reaction
21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9 No.4·综述·
火针应用于寒证、痹证及经筋骨病的治疗,而同时期也提出了火针禁用于热病。
后世医家将火针的应用范围扩大,如部分内科病的治疗,同时也补充了禁忌证。
张仲景认为于火针不宜用于实热证,阴虚证,营气亏虚,以及少阴病证等,否则易致心阳虚衰而发奔豚气以及导致肾阳衰微等。
火针的名称最早由陈延之提出,而后孙思邈系统总结了火针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到了明代,火针广泛应用于外科疾病,如瘰疬、痰核、疮疡等。
清代医家更是将其应用于五官疾病。
到了现代,火针被发扬光大,诸科疾病都有涉及,常见疾病如下肢静脉曲张,卒中后遗症,甚至应用于癌性疼痛的缓解治疗。
火针作为一种中医特色疗法,也被较多学者应用于玫瑰痤疮的治疗。
2 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的研究
2.1 针具的选择
最新的研究使用的针具包括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和盘龙火针,前者使用频率较大,且规格不一,有0.35 mm×50 mm,0.3×13 mm 等,研究中盘龙火针的规格为0.4 mm×45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具有加热快,成本低,创伤小的优势,但针具易冷却,操作需迅速。
盘龙火针相对来说温度保持更久,但操作难度和要求更高一些。
2.2 操作方法
在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宣教非常必要,包括告知患者操作可能伴有疼痛,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指导术后日常饮食、起居和皮肤的护理。
操作时,一般患者选取仰卧位,充分暴露皮损部位,以皮损顶部中央或基底部为进针点,常规消毒,火针针尖经过酒精灯加热烧红至白亮,垂直快速进针。
针刺的深度和时间根据皮损类型而定,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型以针刺部位出现白点为宜,丘疹、脓疱型,针刺时稍用力配合适当挤压,以排除分泌物[8]。
针刺深度一般控制在1 mm以内,宜先浅后深,但也有研究针刺深度超过了1 mm。
术后局部消毒并涂抹百多邦或者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
一般一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
术后告知患者第1天局部勿碰水,结痂后禁止搔抓。
有的研究者考虑到火针操作带给患者的疼痛感较强,在操作前局部外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术后用生理盐水纱布冷湿敷,以充分减轻疼痛感[9]。
火针操作方法难度并不高,但需要一定的经验,对针刺深度和操作时间的把控很重要。
2.3 临床应用及疗效
周静波[10]通过火针联合中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对比口服多西环素肠溶片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40例,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有效率为55%。
丁小杰等[11]对40例玫瑰痤疮患者通过予中药清宣凉血解毒汤,按皮损分期加减的基础上,将左侧脸部作为观察组加以火针治疗,左右对比,观察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有效率为62.5%。
杨桂莲等[12]通过予64例玫瑰痤疮患者口服清宣凉血解毒汤的基础上,治疗组加以火针治疗,对照组予以两天1次百多邦外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
黄刚莉[9]通过火针治疗玫瑰痤疮32例,以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平均积分下降为判断疗效标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左芳[13]通过火针联合中药口服对比单纯中药口服治疗玫瑰痤疮,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
以上研究操作方法均符合前文所述,治疗组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疗效显著,可以深入研究。
2.4 不良反应的报道
上述研究中患者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但基本能耐受,有少部分患者难以忍受时中途休息数分钟后能继续接受治疗;部分患者治疗后针刺部位及周围出现红斑、水肿,立即给予冷敷,1 h
内可消退;所有研究中患者无感染、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瘢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当然,也有的研究未明确说明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中也有因为火针治疗过程中烧针程度不足导致感染的情况发生,尽管火针操作相对安全,但仍需要掌握操作技巧。
3 讨论
上述研究表明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较好、操作安全,不良反应主要为可耐受性疼痛,如患者耐受性较低、疼痛较重,可考虑局部麻醉剂的使用以减轻痛苦。
火针治疗玫瑰痤疮效果优于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且无疼痛以外的不良反应的报道。
其作用原理主要有局部高温杀灭病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操作后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等。
中医认为火针同时具有针和灸的效果,可疏通经络,调节局部气血运行。
火针与中药联合治疗玫瑰痤疮效果更佳,中药方剂的选择主要为仙方活命饮或清宣凉血解毒汤,临床辨证施用。
仙方活命饮作为外科常用方,广泛应用于各种阳证疮疡,而中医认为玫瑰痤疮主要是因肺胃积热而又复感风热之邪,导致血瘀凝结而成,故对证使用,清宣凉血解毒汤清热凉血解毒,临床使用获得不错的疗效。
火针与中药的联合体现了内治之理与外治之法的结合,标本兼治。
但是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过小的问题,只有一个研究达到100例,少的只有32例,缺乏大量优质的RCT证据,现有的研究可作为一个引入,期待众多学者去研究。
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的外文文献暂无报道,若将来有优秀的研究发表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相信火针在玫瑰痤疮的治疗上会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Jerry Tan, Mats Berg. Rosacea: Current state of epidemiology[J].J Am Acad Dermatol,2013, 69(6):S27-S35.
[2] Spoendlin J, Voegel JJ, Jick SS, et al. A study on the epidemiology of rosacea in the U.K[J]. Br J Dermatol,2012,167(3):598-605.
[3] Steinhoff M,Schauber J,Leyden JJ. New insights into rosacea pathophysiology: A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s[J]. J Am Acad Dermatol,2013,69(6):15-26.
[4] Buddenkotte J, Steinhoff M.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rosacea[J].Res, 2018,7:1885.
[5] Wilkin J, Dahl M, Detmar M, et 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rosacea:Report of the National Rosacea Society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of Rosacea[J]. J Am Acad Dermatol, 2002, 46(4):584-587.
[6] Stein L, Kircik L, Fowler 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vermectin 1% cream in treatment of papulopustular rosacea: results of two randomized,double-blind, vehicle-controlled pivotal studies[J]. J Drugs Dermatol,2014,13(3):316-323.
[7]刘景桢,刘淮.玫瑰痤疮的药物治疗[J].皮肤病与性病,2017,39(2):95-96.
[8]童丹丹,张颜.火针加放血疗法治疗丘疹脓疱期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8):162-164.
[9]黄刚莉.火针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32例[J].光明中医,2019,34(10):1562-1564.
[10]周静波.火针联合中药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9,41(1):82-84.
[11]丁小杰,蒋培,俞静,等.火针疗法在40例玫瑰痤疮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2017,38(19):52-54.
[12]杨桂莲,黄咏梅.火针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J].大医生,2019,4(13):87-88.
[13]左芳.玫瑰痤疮采用火针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