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_教育_人才_的合理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高教研究"##$年第%期
!本文系潘樊懋元教授在"##&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报告
"!世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人才”的合理结构
潘懋元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众所周知,是由诸多因素
按照一定的关系所构成的。

没有一种因素可以单独形成一个强国。

例如:’()或人均’()是很重要的,但是富国不一定是强国,有的石油输出国,国富民也
富,但不强。

其所以不强或不够强,就在于科技(广义的科技,包括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管理能力等等)水
平不高,而科技水平不高,则是由于教育水平不高,人才不足。

进入"!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经济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知识、掌握科技的人才
是核心力量。

人才是通过教育成长的,因此,
“教育—人才”形成"!世纪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国际背景下,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予教育的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性、实用性、技术型的专门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如果说,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由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不同,在一定历史时期,大多数可以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那么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造就,就应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来承担。

这就是为什么必须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根本原因。

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优化教育结构,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精英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性专门人才,以
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包括管理水平、服务水
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将高科技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同样为了促
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
的。

两种教育,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其所培养的人
才,各有其社会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然而当前
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沿袭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单一化模式,单一化模式的发展方向必然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发生矛盾,致使精英教育
的发展方向与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混乱不清。

其结果
是:一方面,精英教育受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冲击,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错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总之,不能
发挥“教育—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应有的作用。

“教育—人才”发挥核心竞争力和作用,不仅要求数量够、质量高,还应当优化结构。

为此,就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必须有科学的分类,以构成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就每所高等学校而言,院校及其所设置的学科、专业,必须在高等教育体系
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科学的分类是前提,准确的定
位是关键。

针对当前的混乱情况,当务之急,要制定一个科学分类的框架,引导学校定位准确,各就各位,各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教育主管部门,则应从全局出发,协调全国、全省高等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例如,从举办者及其资金投入,可以分为公立高校和私立(民办)高校;从公立高等学校的管理,可以分为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

而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层次与类型的角度进行分类。

但这种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许多国家、许多教育研究机构都在进行探索,至今没有一个公认为科学的、合理的分类框架。

人们经常引述的是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法。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从!+,#年克拉克・科尔出任主席以来,致力于大学和学院的分类,
!+,%年首次公布院校分类标准,
后经多次修订,前后共公布五次方案。

最后一次是"###年的版本,将全国已注册的%+&!所高等学校,分为*大类,其中!-
!
!""#年第$期
中国高教研究
"
%大类为多科性院校,
其中第&大类为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又按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多寡分为两小类;第!大类为硕士学位授予院校,也按每年授予硕士学位的多寡分为两小类;第$大类为学士学位授予院校,则按文科学位比例的多寡分为文科与普
通学科两小类;第%类为副学士学位授予院校,将其中可授予学士学位达&"’以上的与不及&"’的分为
两小类。

各大类之间,有所交错。

如博士授予院校有
大量的硕士、学士学位,硕士授予院校也可授予少量博士学位和大量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院校同样可授予少量硕士学位。

第#大类为单科性的专门学
院,如神学院、医学与医疗院校、工程与技术院校、工商管理院校、艺术院校、法学院、师范院校等等。

第(大类是为原住民设置的族群院校。

卡内基的分类,是根据美国的高等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划分的,对美国的分类统计,可能是比较合理
可行的。

但在&)%大类中(占院校总数的*+,-’)是
按学位高低多寡分层次的,如果施之中国,仍会导致贪大攀高,发展方向单一化的问题。

可以参考,不能照搬。

相对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统观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主要以培养人才的职能分类型,兼顾年限长短和学位高低,虽非尽善尽美,但比较符合中国国情。

下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发布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二次修订稿)中的
“第三级教育分类”,对应中国层次结构作一示意图如下:
说明:.&/本示意图所关注的是序数为#的分类———相
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

.!/#0&与#0!,在标准分类法中只有文字表述,是
作者根据表述原意而标明的。

.$/#0&
(的虚线,
表明#0&是“为研究做准备的”,有利于进入高级研究学位(博士学位)。

作者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法关于第三级教育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
实际,
试拟一个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结构的框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其层次结构为:
本科(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

.!/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以各行各业有关的应用学科(专业)为主,
学习、研究专门知识,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
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其中,部委属院校面向全国、全行业或地区培养人才;地方院校主要面向
地方培养人才,有些学科专业也可面向全国、全行业
或地区培养人才。

其层次结构为:本科
(学士学位或专业证书)#硕士研究生
(专业硕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博士研究生
(专业博士学位或相应层次的高级专业证书),也可以进入研究型的博士研究生。

.$/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技术型院校
(高职高专),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专业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

主要面向当地培养人才,个别专业也可适当扩大面向。

其层次结构为专科(毕业证书或技术证书)#本科(学士学位或技术证书)#硕士研究生(技术研究学位或高级技术证书),也可进入应用性专业硕士研究生。

以上只是一个基本框架的描述,还不是一个高
等教育合理结构的完整模型。

每一类型之下,还应有进一步的学科分类与具体规范。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但应特别指出,每一类型都有其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任务,有其相对应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并无高低之分。

每一类型都应有重点院校,
都可以办出特色,成为国内
(省内)知名、国际(国内)有影响的
名校。

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院校与学科专业,通过市场机制的
配置、政府的协调,形成
“教育—人才”的合理结构,才能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福建厦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