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以数据研究不确定性——“监狱的椅子”教学实践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在观察或者预测某一现象时,会产生
两种情形:一是在某些相同条件下,事件发生的
结果隐含因果关系,是确定的;二是尽管某些条
件相同,但是事件发生的结果并不能事先确定,
有不确定性,概率便是用来测量这种不确定性
事件可能发生的程度的一个指标[1]。
在PISA1999研究框架中,把“不确定性”“变化与增长”“空间与形状”“定量思维”并列为四大数
学内容,所以概率内容进入小学数学课程是国
际化趋势,一些重要文献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它
为学生参与有趣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提供了
机会,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讲授,结果都是积极
的,而且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1]。
2022年版课标提出在第三学段开设概率内容,其中一个主题是“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相应的内容要求为:“(1)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及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2)在实际情境中,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学业要求为:“能列举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判断简单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根据数据提供的信息,判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如史宁中教授所言:“当今中小学数学增加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一种‘不确定性数学’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内容有较大区别。
这使得数学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不适应。
”[2]的确,实际学习时,小学生很难描述可能性及不确定性。
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以下困惑:既然是可能的,就是不可以计算的;既然可能性是可以计算的,那就是确定的。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概率结论与学生经验形成的直觉之间的矛盾,随机思想与已经养成的确定性思维习惯之间的矛盾。
学习内容如此重要,学习起来又如此艰难。
我们以“监狱的椅子”为素材,通过掷两颗骰子,并根据骰子上两数之差释放对应椅子上犯人的情境,设计了结构明确、探究空间大的板块式教学,试图寻找一种可供教师们借鉴的范式。
课堂上,学生一共经历了三轮掷骰子的实验,我们关注他们对随机不同层次的理解,并注意每次实验的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与可能性。
一、课堂教学实录与思考
【片段1】第一轮实验:教师掷并记录。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画表格(如表1),并在教室的一侧一字摆开6把椅子,每把椅子上分别标上数0、1、2、3、4、5。
表1
012
34
5
基于实验,
以数据研究不确定性
◇
麻永侃章勤琼陈六一
——“监狱的椅子”教学实践与启示24
教师板书课题“监狱的椅子”,提问:“表格里有哪些数?老师这里有两颗骰子,你觉得这两颗骰子跟这些数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交流明确:(1)两颗骰子掷出的数之差只有6种可能,分别是0、1、2、3、4、5;(2)6把椅子代表监狱,上面分别标上0、1、2、3、4、5;(3)根据掷出的两个数之差,释放相应椅子上的犯人。
2.选择号码并说明理由。
师:你感觉几号椅子上的犯人最先被放出来?为什么?
生1:3号,我感觉小的数、大的数都很难掷出来。
师:你会选几号?
生2:4号。
生3:2号~4号。
师:只选1个呢?
生3:2号。
师:为什么不选4号?
生3:4不吉利。
……
生4:我选1号,因为别的号都被选完了。
3.投掷游戏。
每掷1次,教师就在表格上相应的差下面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出现的次数。
师:第1次掷出了6和5,差是1。
生4,请你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因为你是最后一个选的,也是没得选的。
生4:很惊喜,没得选,却选中了掷出的第一个释放数字。
师:所以人生充满惊喜,对吗?
师:第2次掷出了6和4,差是2。
你们觉得下一次掷出的差会是几?
生:3、0、5、4……
师:第3次掷出了2和1。
差是几?
生:还是1。
师:第4次掷出了2和1。
嗯,这是为什么?
生:骰子坏了吧?有猫腻?
师:(又掷了7次,点数都是2和1)我继续掷。
这次掷出了5和1。
生2,我记得你是很早
选的哦,请发表一下获奖感言。
生2苦笑,其他学生窃笑。
师:这次掷出了6和3。
生1喊了一声“耶”。
师:这次掷出了3和3。
生:0号也出来了。
又掷了14次,一直没有出现5。
师:5号好可怜哦,要崩溃了。
生:只有掷出6和1才行。
师:(又掷了2次)终于掷出了6和1。
全班学生鼓掌。
师:说一下什么感受。
生:别人都有这么多可能,而我只有1种可能。
师:谁记得释放的顺序?
生:1、2、4、3、0、5。
思考:投掷前,学生挑数时的理由是五花八门的,可见教学之初,学生对随机的理解水平处于“随机就是随便”的层次。
而随着一次次掷骰子,学生内心从一开始的看热闹“到底谁最幸运,谁能第一个出来”,到连续掷了几次骰子差都为1时,他们怀疑“骰子坏了”,再到由5号始终不能“出狱”,想到只有掷出6和1,5号才能“出狱”。
7分钟掷40次,“逼”着学生思考“哪个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片段2】第二轮实验:教师掷,学生记录。
1.小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是完全凭感觉,现在不能这样了,你们要开始想一想了。
小组之间先讨论。
如果还是每个人选择1把椅子,你们会先选哪把?刚才谁选的椅子上的犯人是最晚被释放的谁就先选。
小组讨论,各组依次选择的是1、2、4、3、0、5,与第一轮掷后的结果相同。
2.实验要求。
认真看老师掷骰子,在学习单上做好记录。
3.实验。
师:一下子就掷出了6和1。
生:哇!(学生都张大了嘴巴)
一共掷了15次,释放出全部犯人,顺序依次为:5、0、1、2、4、
3。
25
4.交流。
师:我们刚才在玩的时候,这位同学就说发现了规律。
来,你跟大家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觉得前面抽到的是5,后面其他数掷出来的概率就大,掷的总次数会少。
思考:通过第一轮实验,学生发现随机这件事情是可以分析的,这时他们对随机的理解水平层次提高了,即认为随机不是随便的,但尚停留在孤立而不是整体地看待事件层次。
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第一轮实验时差按怎样的顺序出现,第二轮实验时还会像第一轮那样出现,这是一个确定的事情。
但有意思的是,在第二轮掷骰子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有学生说发现了规律,不过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弱,难以说明白。
可见,学生逐渐感受到随机不是随便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开始用自己认为的规律来考虑随机这种事情。
【片段3】第三轮掷骰子:学生掷并记录。
1.实验要求。
(1)小组内讨论,记录下你们觉得可能的释放顺序和投掷总次数。
(2)小组内掷骰子,做好记录。
每掷1次,都在对应的空格里记录下来。
2.整理记录。
整理各组的记录,如表2所示。
表2
组别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第6组预测释放顺序
1、2、0、4、3、5
1、2、0、4、3、5
1、2、0、4、3、5
3、1、2、
4、0、5
0、2、1、3、5、4
2、1、0、4、
3、5
实际释放顺序
1、0、5、3、
2、4
0、2、3、1、5、4
2、0、
3、1、
4、5
3、2、1、0、
4、5
4、1、2、
5、0、3
0、1、3、2、5、4
3.观察表格。
师: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观察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预测的时候,大家都把5、4放在后面,把1往前面放。
生:大家的预测都比较准确,把5、4往后排,实际上4、5确实在后面,只有第5组有点儿不同。
4.在Excel软件上统计各组的记录,生成以下表和图(如图1)。
21.1%
6.8%
3.4%
15.0%
32.0%
21.8%
图1
师:在图表里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么多差里面,哪个是你们最容易接受的?
生:1。
生:5。
师:如果让你重新选,你会怎么选?
生:我会先选1,不会先选5。
师:有人说第二轮实验时偏偏是5最早出现,你怎么解释?
生:可能性有大有小,但这个大小不能确定实际情况。
生:在大量实验的情况下,可以发现5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但就某轮实验来说,哪个差先出现都有可能。
思考:第二轮实验时,学生发现自己的说理不充分,可是应该怎么分析才更合适呢?此时,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再次实验的机会,试着找出实际发生的情况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学生第一次的判断不准,而第一轮实验的数据成了第二轮实验的参考,第三轮实验时全班六组的结果让学生开始真正审视数据,从数据中发现实验背后的信息:
0到5
这六个差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有
小的,
但犯人实际被释放的顺序,
即椅子序号不
一定完全按照这个大小来决定。
通过这样层层
逼近的方式,学生对用频率推断概率的方法有了
体悟,尽管他们还不知道何为频率、何为概率。
在第三轮掷骰子实验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26
数据,并鼓励学生观察数据,发现结论,即引导学生从个别的现象出发推测整体,这是统计思维,也是归纳思维。
统计思维是由特殊到一般,或者说由一个范围内的结论推断更大范围内的结论,这样的归纳往往导致创新。
“监狱的椅子”提供了让学生通过归纳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素材,体现了与传统数学不一样的思路,而这种思路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1.选择良好素材,义务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前提是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用数据,能从数据中提取一些信息。
换句话说,要让学生亲近数据,就必须使他们体会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事实上,教材中也有类似的素材,如“掷一掷”,但采取两个骰子之和的方式,会出现13种不同的情况,使得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不容易展开。
本节课以“监狱的椅子”为素材,具有样本空间小、易于研究的特点,而且其中0这个特殊情况隐藏得好,学生不容易凭借直觉猜到结果,但游戏的规则又很简单、易于操作,学生对释放犯人这一行为有很强的代入感,不管是情绪,还是理智,卷入程度都很高。
从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出: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想揭秘“为什么”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对数据统计越来越感兴趣;从三轮掷骰子的实验中,学生不断获取信息,逐步领悟通过数据判断比瞎猜好。
统计与概率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不惧怕数据,喜欢数据,然后合理地运用和分析数据,知道通过数据能够帮助人们做事,感受数据的力量。
当然,统计与概率是科学又是艺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就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经验与知识不一样,知识有可能教了就会,但经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需要像本节课一样,不断诱发学生关注、参与实验并思考为什么,而不是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来算。
2.体会不确定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
本节课中,每一轮实验取得的数据都来源于“两颗骰子的差”,在实验之前,无法知道结果是
什么,但是掷的次数多了,又能估计出掷出各种结果的可能性有多大,由此推断总体的情况。
但是,由于是用部分推断总体,所以不能保证推断一定是准确无误的。
这样教学,正好体现了数据随机性的两层主要含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至此,我们可以反思当下的教学:有过多确定性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确定性形成“努力一定会成功”的思维定式。
可是,出现意外后,学生如何更好接受呢?回顾“监狱里的椅子”一课,第一轮实验时,最后一个(也就是没有机会)选择椅子号码的学生选到的犯人却第一个被释放;第二轮实验时,大家公认最难掷到的差5,却第一次就掷到了;第三轮实验时,各组一致公认靠前释放的犯人,不见得每次都是靠前释放……这样的活动,除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确定性,也会让学生直观体会到用数据说话、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样的活动、体验多了,应该能让人更加理性、更加豁达。
或者说,确定的知道是理性,不确定的理解也是理性。
这样的数学育人,启示学生合理的选择未必得到更好的结果,但不放弃合理的选择往往又会比得到的好处更有意思。
一如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的省思:“生活是一门艺术,可以在不充足的前提下,得出充足的结论。
”
参考文献::
[1]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史宁中,孔凡哲,秦德生,等.中小学统计及其课程教学设计: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之二[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6).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数据支持下的中小学合作型课堂组织形式建构研究”(编号:20BGL12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实
验小学,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
Y
扫码看视频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