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第【1】篇〗
1、《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

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

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

2、第一部分(第1、第2自然段)主要讲“我”在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三年后,有一次“我”想起这个“发现”时笑出了声,竟当众受到惩罚。

3、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讲“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然后引出了请老师解答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以及老师作出的解释;接着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疑问。

“我”渴望把问题弄明白,于是自己不断观察,绞尽脑汁地思考,大胆地猜想,终于发现了所谓的人类进化的规律。

这个猜想就是“我”的“童年的发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第【2】篇〗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
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

我在引导时着眼点放在发现的过程上。

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同时重视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关于梦的一段,我指导同学们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奇妙;在读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我和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读出好奇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

学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总之没有我想象中的好。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

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第【3】篇〗
教学反思
首先是划分文章层次。

我在备课的时候,思考过划分段落层次究竟是初读完课文后就进行,还是在后面的学习中边思考作者的发现过程边进行分段。

最后我采用了第二种方式,因为担心文章长,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准确的分出文章的层次,影响课堂进度。

结果听了冯老师在四班的课后,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对课
文进行准确分层,还能概括出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从这一点来看,我对学情的掌握还不够充分,如果课堂伊始就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层,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后续学习的开展。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围绕这一条线推进:“童年的发现是什么?(第1自然段,胚胎发育的规律)——胚胎发育的规律是什么?(第13自然段)——作者是如何发现的?(4-13)——作者的发现被证实了吗?结果如何呢(14-19)——“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过自己的发现吗?”
其中在“作者是如何发现的”这一环节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主要体会4-13自然段的内容。

我让学生勾画出作者一共问了几个问题?学生找到第四自然段“为什么梦中会飞”;第6自然段“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第8自然段“人为什么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第10自然段“人怎么是鸟”;第12自然段“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作者为什么会从最开始探究“梦里会飞”到最后变成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中间经历了什么?通过师生合作朗读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来感受作者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的执着,老师的回答也引导作者不断思考新的问题,所以最后才会变成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今天听了冯老师的课,我发现我课程设计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把<“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放在了课堂的最后进行探讨,这样就把课文学碎了,四班的同学是在体会有趣的语言的时候就同时感知作者的人物特点。

其实在二班教学时,已经有同学在探究
4-13自然段内容时,说出了作者的个性特点,比如“好奇心强,执着”,但是我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没有及时给出反馈,把这个回答搁置了,直到最后才又拿出来问学生,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这个地方我发现自己的老毛病,就是关注教案,没有关注学生。

我备的课是在后面的环节,当学生提前回答以后就会操作不当,给不了即时的反馈,也不能对教学设计进行灵活的调整。

最后谈谈语文要素的落实,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只有一个课时,我发现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学下来,并没有落实语文要素,整篇课文的学习过于关注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所以如果从落实语文要素这一点来给自己的课堂评分的话,我觉得是不合格的。

我的问题在于,教学设计时胆子不够大,很多该舍弃的内容舍不得舍,也不知道该怎么舍弃,总是担心学生学不明白,课堂上开放性的问题较少,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