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急诊科建设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江苏省“十二五”医院急诊科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恐怖事件的不断发生,以及自然灾害和全球性传染病对公众的严重危害,EMSS建设更加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将EMSS列入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之中,成为体现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

另一个引起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即患者或伤者的诊治时间不仅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时效性),而且明显影响总体治疗费用和社会效益。

故此,EMSS的建设又成为优化医疗卫生体系的重中之重。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工作安排,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本中心的“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江苏医院急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目前我省的急诊医学发展主要是指城市急诊体系的建设,经过十一五规划的建设和发展,城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急诊ICU)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和急诊ICU已较为完善的
建立,硬件设备能够达到江苏省急诊科建设规范的要求,初步建立了一支急诊专科医师的队伍。

且在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全省各县二级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已独立建科,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急诊专科医师,同时在硬件设施和急救设备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急诊科的建设仍然存在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的急诊主要是城市三级综合医院的急诊
就我省目前城市急诊而言的情况而言,地级市的急救能力主要集中2-3家综合性的医院,而县的急诊医疗资源和能力集中在1-2家主要的综合医院,而其他医院的急救能力与之相差很大。

此外,农村或社区等一线医疗单位急诊救治水平低下,甚或无急诊救治人员;乡镇卫生院等二线医疗单位缺乏符合基本急诊急救要求的医疗人员,即基本为各专科医师轮流担任诊治急症患者的工作;县和市级二级医疗单位缺乏合格的急诊人员,且急诊队伍稳定性较差影响医疗技术的提高;
三级医院:18家所三级医院,急诊科平均年接诊99215例,抢救病人3879例。

抢救床位2~10张,监护仪2~30台(平均16.6台),呼吸机1~19台,有除颤仪2~6台,12所医院急诊科有床边摄片机,8所医院急诊科有血液净化设备。

二级医院:89所二级医院,年急诊量33731,抢救数1880
人次,41.57%的医院没有急诊专科医师,基本急救设备: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泵洗胃机、吸痰器、转运床、静脉输液泵、简易呼吸球囊等基本具备。

乡镇一级医院急诊既不规范,且不完善。

苏州地区67个卫生院调查情况:开展院前急救21个卫生院,47个卫生院有急诊室(其中独立运行,12个),能够开展心肺复苏进一步生命支持(除颤和呼吸支持)26个。

(2)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同等医院之间急诊科的发展和建设方面差别较大。

尤其是在一级和二级医院。

亟待加大投入和医师队伍的培养。

2、人才队伍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急诊专科的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医院其他相应专科相比,急诊的医师队伍学科人才队伍相对缺乏,且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如根据根据《江苏省急诊科建设与管理规范》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

这一比例在部分三级医院还不能达到。

二级医院大多不能达到此标准。

3、应急救治能力不适应城市发展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匮乏等。

4、急诊科(室)与院前急救缺乏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
二、指导思想
紧密结合新医改工作,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国外急诊发
展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根据我省城乡发展的需要和人口数量,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三、总体目标
统筹规划全省各市急诊医疗体系,着重加强医院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合理急诊资源的布局。

十二五期间为此应该对各地的医疗机构急诊能力进行评估,规范医院的急诊科设置和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平衡发展医院急诊,形成三级医院的自下而上的医院急诊急救网络。

按医院急诊能力和水平评估分级医院急诊。

城市二、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急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放在首位,在十二五的5年内,在岗急诊专科医师率,三级医院能够达到90%。

二级医院达到70%,人员配置采取循序渐进、逐年完成的方式,逐步达到或高于部颁标准的要求,努力满足市民急救服务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大力规范和发展农村急救,提高其基本急救技能,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

为广大的农村民众服务。

加强乡村急诊队伍的建设,乡镇医院具备规范的初步急救能力,苏南达到100% 苏中乡村达到90%,苏北乡村达到70%。

根据城市发展、区域服务人口和区域设置的变化,合理布局医疗机构。

重点是加强社区急诊的建设,规范社区急诊
设备配置、人员技能以及急诊处置范围,使得轻症伤病员就近处理,避免了轻症急诊伤员到急诊科长时间等候的不便同时也节约了医疗资源。

同时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应急救治保障能力。

四、具体任务
(一)完善城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城市二、三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达到或超过江苏省急诊科建设规范要求:近年来随着各级医院规模扩大基础建设加强,各级医院应在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急诊科建设管理规范的要求重视和加强急诊的建设,三级医院中能够建设出1-2个国家或区域的急诊医疗指导中心。

对于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投入、建设和培训。

能够规范初步处理常见的急危重症,为后续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如:心搏骤停、过敏性休克、窒息、急性呼衰、急性中毒(有机磷和杀鼠药、百草枯等)、创伤(交通伤和跌落伤)、溺水等(二)建立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救援中心的建设(化学、核辐射、传染病、大型活动卫生保障、创伤等)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援助预案细则的建立: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和类别,建立针对性的响应预案。

例如:可依据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综合医院数量,将其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动用1~2 家综合医院即可应对的突发事件;二级:需要动员全市医疗力量才能应对的突发事件;三级:需
要动用市外或省内医疗机构才能应对的事件。

四级:需要省外的医疗机构才能应对的事件。

2、急救物资储备的实现:急救物资储备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基础,是社会公共应急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物资储备可采用两种方式:①集中式:急救物质储备于地区中心医院或地区院前急救中心,并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所在医院或中心组织、管理物资和应急队伍的组建;②分散式: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包括群体创伤、集体中毒、核与辐射事故等,将急救物资分类并储备于不同的综合医院内,并建立相应的急救响应队伍。

3、在现有江苏省人民医院化学品中毒救治基地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辐射救治基地初步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建设,将其队伍、药品储备、培训符合应急需要等。

同时建立创伤、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的应对基地和措施。

4、建立不同级别的大型活动卫生急诊保障的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日趋繁重。

如2014年青奥会将在南京召开,以此作为契机,建立起一套针对不同保障任务,能够常规运作的急诊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以适应我省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并能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建立城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急救
建立各级医疗单位急诊科(室)急、危重病症分级诊疗指
南、转诊标准和诊疗流程(急救诊疗技术服务包);通过分级培训使各级急诊科(室)医务人员掌握核心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中心(站)与市、县、乡镇、村级急诊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