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初二初中物理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初二初中物理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得快。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同样的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
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4.有下列物体:矿泉水、玻璃、铁钉、氧气、铝块、铜丝、钢尺、食盐、蜡烛、松香,某同学将这些物体进行了分类,你认为他的分类方法错误的是()
A.属于固体的有:玻璃、铁钉、铝块、铜丝、钢尺、食盐、蜡烛、松香
B.属于金属的有:铁钉、铝块、铜丝、钢尺
C.属于非晶体的有:玻璃、蜡烛、松香
D.有固定体积的是:氧气、铝块、矿泉水
5.下列图象中,属于某种非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结冰时一定要放热B.冰块吸收热量时一定在熔化
C.放热的水一定在凝固D.处于0℃的冰一定在熔化
7.如下短句或词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立竿见影B.一叶障目
C.鱼翔浅底D.三点一线
8.晚上,小明在台灯下用右手写作业,铺在桌面上的玻璃板“反光”刺眼,下列改进方法中,最合适的的是()A.把台灯放在正前方B.把台灯放在左臂外侧
C.把台灯换成吊灯D.把台灯放在右臂外侧
9.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若使这束光的入射角增大,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反射角变大B.折射角变小C.折射角变大D.折射角仍比入射角小10.如图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把橡皮泥靠近平面镜时,它的像也会靠近平面镜
B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橡皮泥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D橡皮泥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比橡皮泥略小。
1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竖起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12.下列叙述中的“影”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毕业合“影”B.立竿见“影”
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
13.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
在其右侧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
该光斑:()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14.关于凸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邮票应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用照相机照相时,被照人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小于二倍焦距
C.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大于二倍焦距
D.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放大镜的镜头是凹透镜
15.小周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与烛焰等大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他必须()
A.让蜡烛靠近透镜,同时让光屏也靠近透镜
B.让蜡烛靠近透镜,同时让光屏远离透镜
C.让蜡烛远离透镜,同时让光屏也远离透镜
D.让蜡烛远离透镜.同时让光屏靠近透镜
二、填空题
1.物理学中常用光线来表示一束光,光线表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而忽略了光的亮度、(写出一条即可)等其它性质.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大/小)。
2.悬挂在世博会德国馆内的金属球设有声控装置,一旦参观者齐声高喊,金属球就会应声摆动,呼喊声越大,金属球摆动的幅度越大,这表明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物理学上常用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来表示呼喊声的“大小”.
3.如图,两个相同的炊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
壶口冒出白汽是现象。
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气的湿度都相同,就此可以判断得出:房间甲的气温(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乙的气温。
4.广州亚运会火炬“潮流”技术出色,采用低碳环保的碳氢化合物气体作为燃料,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吸收/放出)热量。
5.去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为减缓旱情某部空军出动飞机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实施人工降雨,靠干冰的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水滴增大,冰晶增多,形成降雨,其中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成水(以上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6.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平面镜成40°角,这束光线的反射角为 °,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减小10°,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7.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现象。
8.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填“放大”或“缩小”)的(填“实”或“虚”)像。
9.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0.5m处,这时她(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0.如图,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
这个透镜是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
11.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
是▲
12.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
试拍后发现左脸白,右脸黑,原来是台灯放在左侧,这是由于光的造成的;调整台灯后,小明应在距离镜头 _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 _(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
三、作图题
如图是一束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的光线。
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位置,并画出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根据图8中的入射光线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9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
四、实验题
1.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
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
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
10所示。
(7分)
(1)图11是▲(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12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
数是▲℃。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
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
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3)为了使冰和蜡受热均匀,实验中采用做法有▲和▲。
(4)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
条注意事项。
▲。
2.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4分)时间/min0123456789
(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2)根据图像可知,可获得的信息:(写出2点即可)
①;
②;
3.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实验中应该选择两个大小(相同/不同)的蜡烛,是为了。
此时用另一个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
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3)图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
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
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答:选择更好,理由是。
4.研究光的反射规律。
(1)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入射光线和的位置,并记下入射角和的值。
(2)图是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N是法线。
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 AO 时,反射光线为 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 OD ;当入射光线为 EO 时反射光线为OF,从这一现象可以初步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的关系是 .
(3)填写表格,将每次实验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填入表格中相应的空白处.
(4)并分析表格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_。
(5)若把此装置中的小门向后转动一个角度,则在小门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5.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9分)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
个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
是。
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凸透镜向移动。
(3)小明现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 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填“实”或“虚”)像。
若小明在凸透镜前放置一个凹透镜,要想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4)小明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上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
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根据你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此时所成像的大小。
(均选填“越大”、“越小”
或“不变”)。
江苏初二初中物理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得快。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只有振动在20Hz---20000Hz之内的才能够听到,故A错误;“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故B错误;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能传递能量;C对;禁止鸣笛即从声源出禁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
处减弱,D错.
2.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
同样的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
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A
【解析】略
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答案】C
【解析】判断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
A中冰变水,属于熔化;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瓶外
壁变成水,属于液化;C雾是空气中大量的小水滴弥漫形成,雾散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D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冰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
答案选C。
4.有下列物体:矿泉水、玻璃、铁钉、氧气、铝块、铜丝、钢尺、食盐、蜡烛、松香,某同学将这些物体进行了
分类,你认为他的分类方法错误的是()
A.属于固体的有:玻璃、铁钉、铝块、铜丝、钢尺、食盐、蜡烛、松香
B.属于金属的有:铁钉、铝块、铜丝、钢尺
C.属于非晶体的有:玻璃、蜡烛、松香
D.有固定体积的是:氧气、铝块、矿泉水
【答案】D
【解析】在这些物质中,属于固体的有:玻璃、铁钉、铝块、铜丝、钢尺、食盐、蜡烛、松香;属于金属的有:铁钉、铝块、铜丝、钢尺;属于非晶体的有:玻璃、蜡烛、松香;氧气、矿泉水没有固定的体积;故A、B、C说法
正确,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5.下列图象中,属于某种非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
【答案】B
【解析】非晶体凝固时没有凝固点,所以CD错误;凝固时会放热,温度降低,B正确,故选C正确.A错误。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结冰时一定要放热B.冰块吸收热量时一定在熔化
C.放热的水一定在凝固D.处于0℃的冰一定在熔化
【答案】A
【解析】水凝固放热,A正确;冰块吸收热量时不一定在熔化,例如零下20摄氏度的冰吸收少量的热量后,仍然为固态,B错;放热的水不一定在凝固,例如开水变温水的过程放热,但没有凝固,C错误;处于0℃的冰吸收热量才会熔化,D错误。
7.如下短句或词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立竿见影B.一叶障目
C.鱼翔浅底D.三点一线
【答案】C
【解析】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一叶障目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鱼翔浅底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水的深度变浅,三点对一线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没有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的应是鱼翔浅底.故选C.
8.晚上,小明在台灯下用右手写作业,铺在桌面上的玻璃板“反光”刺眼,下列改进方法中,最合适的的是()A.把台灯放在正前方B.把台灯放在左臂外侧
C.把台灯换成吊灯D.把台灯放在右臂外侧
【答案】B
【解析】可把台灯放在左臂外侧,当台灯在左臂外侧时,一方面,灯发出的光从左侧射向桌面上的玻璃板,经玻璃板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向右侧,不会直射入眼睛,不会造成刺眼的感觉;另一方面,用右手写字,右手形成的影子在手的右侧,不会影响读数写字,所以最合适的方法是:把台灯放在左边外侧.故选B.
9.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若使这束光的入射角增大,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反射角变大B.折射角变小C.折射角变大D.折射角仍比入射角小
【答案】B
【解析】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同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增大,但折射角仍比入射角小.故选B.
10.如图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把橡皮泥靠近平面镜时,它的像也会靠近平面镜
B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橡皮泥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D橡皮泥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比橡皮泥略小。
【答案】D
【解析】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A对。
B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规律,B对
物象与平面镜连线跟平面镜垂直,C对。
橡皮泥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等大虚像,D对
1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竖起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答案】D
【解析】略
12.下列叙述中的“影”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毕业合“影”B.立竿见“影”
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
【答案】A
【解析】毕业合影光的折射;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湖光倒影光的反射;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故选A。
13.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
在其右侧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
该光斑:()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答案】C
【解析】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光斑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当水面上升时,折射光路的变化如图:
可见,水面上升,折射点右移,光斑右移.故选C.
14.关于凸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邮票应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用照相机照相时,被照人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小于二倍焦距
C.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大于二倍焦距
D.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放大镜的镜头是凹透镜
【答案】A
【解析】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邮票应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A对
用照相机照相时,被照人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大于二倍焦距,B错
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必须在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C错
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以及放大镜都是凸透镜,D错
15.小周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与烛焰等大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他必须()
A.让蜡烛靠近透镜,同时让光屏也靠近透镜
B.让蜡烛靠近透镜,同时让光屏远离透镜
C.让蜡烛远离透镜,同时让光屏也远离透镜
D.让蜡烛远离透镜.同时让光屏靠近透镜
【答案】D
【解析】略
二、填空题
1.物理学中常用光线来表示一束光,光线表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而忽略了光的亮度、(写出一条即可)
等其它性质.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大/小)。
【答案】方向速度(色彩)大
【解析】(1)光线表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忽略了光的亮度、颜色、速度、频率等因素;
(2)闪电和雷鸣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故答案为:方向;颜色;大.
2.悬挂在世博会德国馆内的金属球设有声控装置,一旦参观者齐声高喊,金属球就会应声摆动,呼喊声越大,金属
球摆动的幅度越大,这表明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物理学上常用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来表示呼喊声的“大小”.
【答案】能量响度
【解析】略
3.如图,两个相同的炊壶内装有同样多的水,此时都已沸腾。
壶口冒出白汽是现象。
若炉火的强度和房间内空
气的湿度都相同,就此可以判断得出:房间甲的气温(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房间乙的气温。
【答案】液化低于
【解析】(1)水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汽,从壶嘴喷出的水蒸汽遇到壶外温度较低的空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汽,这是液化现象;
(2)由图中可知:甲房间中壶嘴冒出的“白气”更多;“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甲房间壶嘴冒出的白气多就说明了甲的气温低.
故答案为:液化;低于
4.广州亚运会火炬“潮流”技术出色,采用低碳环保的碳氢化合物气体作为燃料,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
用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吸收/放出)热量。
【答案】压缩体积放出
【解析】:“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
变化过程要放热.
故本题答案为:压缩体积,放出
5.去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为减缓旱情某部空军出动飞机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实施人工降雨,靠干冰的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水滴增大,冰晶增多,形成降雨,其中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成水(以上两
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熔化
【解析】云层中的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会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热量,熔化成水;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
6.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平面镜成40°角,这束光线的反射角为 °,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减小10°,这
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答案】50 80
【解析】(1)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
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等于50°.
(2)当入射角减小10°时,则入射角变为50°-10°=40°,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变为40°,所以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40°+40°=80°.
故答案为:50°;80°
7.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现象。
【答案】折射反射
【解析】略
8.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填“放大”或“缩小”)的(填“实”或“虚”)像。
【答案】放大虚
【解析】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起到放大的作用,鱼缸内的金鱼所成的像符合这条规律.
故答案为:放大、虚.
9.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0.5m处,这时她(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答案】反射 2m 仍能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所成的像是虚像: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当人到镜面的距离为2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2m,由于成的像是虚像,在镜面后放置物体是不影响成像的.
故本题答案为:反射;2;仍能.
10.如图,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
这个透镜是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
【答案】凸会聚投影仪
【解析】由图可知,当透镜靠近英文单词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应该是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生活中的放大镜和老花镜都是利用凸透镜做成的;
故答案为:凸,会聚,投影仪.
11.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
是▲
【答案】 C A
【解析】略
12.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
试拍后发现左脸白,右脸黑,原来是台灯放在左侧,这是由于光的造成的;调整台灯后,小明应在距离镜头 _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 _(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
【答案】直线传播 u〉2f 靠近
【解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台灯放在左侧,所以灯光几乎全部射到人的左侧脸上,所以左脸白,右脸黑.
摄像头就相当于照相机,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小明距离镜头应大于2倍焦距,要想使像大一些,应靠近镜头,使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三、作图题
如图是一束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的光线。
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位置,并画出折射光线(大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