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多种问题,实现深度阅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设置;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0048-02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构成部分,恰当的提问可以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进 教材,实现深阅读。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 整节课如果设置太多问题,学生一直被教师的问题牵着 走,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则会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内化。 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阅读教学重要 的是让学生“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巧妙,要有意识 地转换提问的方式,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 生主动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在 教学中设置问题:(1)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你能分别概括 出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吗?圈画出描写圆明园“美”的词 语。(2)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写了圆明园过去的美,有什么作用?(3)侵略者把那么美 的东西“毁灭”了,你读来有什么感受?(4)文章在描写时 运用了“一美一毁”的方式,表达出“爱恨交织”的情感, 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由第一个问题导入,学生可以准 确把握文章内容,然后扣紧题目理解“毁灭”的含义,生
二、拓展问,开展体验阅读 拓展问往往要根据文章的主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 活,让学生获得阅读启示,以达成情感教育的目的。体 验式阅读是文本与生活的融合,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人物 相对照,然后再从文本中汲取“正能量”。教材中有很多 课文适合学生进入角色去阅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 “童眼”去看世界,不要用成人的思想标准去看问题,更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有的教师比较心急,提 出问题以后,不等学生思考就开始给提示;有的教师急 于把问题答案传递给学生,不等学生说完就补充。学生 体验不足,对文本的细节部分理解得不够透彻,拓展问 就成了摆设。教师在提出拓展性问题后,要静等学生激 活思维,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给出精彩的答案,这才是有 效的提问。 如《钓鱼的启示》一课,当父亲态度坚决地要求“我” 把钓到的大鱼放回湖里时,“我”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先到文中找出描述“我”的心理活动 的词语,再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面 对父亲的要求,你会怎么做?”学生结合自己与父亲日常 生 活 中 对 问 题 的 看 法 ,给 出 了 处 理 意 见 。 文 本 中 ,“ 大 鱼”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教师由此可以拓展到生 活中的小事,如:“路口没有交警时,你会闯红灯吗?”“走 在上学路上捡到 10 元钱,你会怎样处理?”“骑着自行车 划 到 路 边 别 人 的 车 子 ,是 赶 快 溜 走 ,还 是 留 下 联 系 方 式?”通过身边的小事让学生明白文中的句子“道德只是 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含义。 教师的拓展问可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面对生活 中的诸多是非问题,学生可以借助文中的观点去践行, 巧妙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探究问,激活创造阅读 探究问主要设问于教材留白处。教材文本中有很 多因创作需要留有艺术空白的地方,学生初读文章时无 法把握这种“潜台词式”的信息,教师可在此处设探究性 问 题 ,引 导 学 生 通 读 上 下 文 ,发 挥 想 象 和 联 想 ,补 充 情 节 ,使 人 物 形 象 更 丰 满 。 学 生 可 以 通 过 多 角 度 理 解 文 意,多种方式补白,实现创造性阅读。通常一篇文章的 留白会放在结尾,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 可以让学生以续写的方式补白。而文中也有很多“设悬 念做铺垫”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就这些地方设问,提示学 生多元解读文本。 如《慈母情深》一课,文中有很多用省略号的地方,
阅读·课堂探究
巧设多种问题,实现深度阅读
山东东营市晨阳学校(257091) 王吉琨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摄取文章的基本信息,把 握文章的主题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连续问、拓展问、探究问、假设问等多种设问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阅读。
一、连续问,引发动态阅读 连续问并非“串讲串问”,而是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文 本深处的技巧,是对某一个问题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师 在提问之前要做好预设,以学生阅读的“趣点”为中心, 可以是“辐射式”提问,也可以是“追击式”提问,目的是
打 开 学 生 的 思 维 ,引 领 学 生 逐 步 加 深 对 文 本 词 句 的 理 解。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思考,甚至可以把 静止的文本读“活”,引发动态阅读。当然,连续问要遵 从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 深阅读。
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
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 2019·7 48
阅读·课堂探究
发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豪情,而最后一个问题仍 然围绕着“美”和“毁”进行对比,引领学生品析文章的表 达效果,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问题由易到难,由内容把握到情感领悟到写作手法 的学习,由浅入深。学生在阅读第三自然段时,结合自 己游览过的实景以及影视节目中见过的景物,在大脑中 呈 现 出 亭 台 楼 阁 、诗 情 画 意 ,奇 珍 异 宝 、玲 珑 剔 透 的 景 象,从而感受到文字描绘的立体美,与“毁灭”形成鲜明 对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上自己的联想。
这样,在听读过程中,先丰富学生对妈妈睡觉表象
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妈妈
睡着之后的神态(当然,课前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妈妈睡
着之后的神态)。这样,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突破了
教学的难点。
总之,听读是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一种教学
策略。只有积极探索听读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具体
。
(2)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这时,我看到妈
。
(3)睡梦中的妈妈好累。这时,我看到妈妈
。
在妈妈睡着之后,我体会到妈妈好
,好
,好
。
2. 听读课文,发现写作方法。
(1)学生听读 2~4 自然段,然后说一说每一个自然
段的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你们看过妈妈睡觉之后的样子吗?可以仿照课
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妈妈睡着之后的神态,要加
在整个听读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黄山奇石的“奇”字 来引导学生进行听读,并把描写方法梳理出来,从而发 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听读过程中,学生会在脑海 中浮现出黄山奇石的形象。通过复述黄山奇石的特征, 促进了学生对黄山奇石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情感,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在听读中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是一节课成功 的关键所在。这是教学中最难把握的,也是语文教师每 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听读除了可以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让学习更高效。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妈妈睡了》这一 篇课文,其难点就是体会母子之间的感情,从而理解母 爱的伟大,在生活中学会关爱父母。但是,目前的小学 生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面对父母的爱他们熟视无 睹,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那如何借助听读来突破这一 难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听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1)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这时,我看到妈妈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构成部分,恰当的提问可以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进 教材,实现深阅读。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 整节课如果设置太多问题,学生一直被教师的问题牵着 走,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则会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内化。 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阅读教学重要 的是让学生“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巧妙,要有意识 地转换提问的方式,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 生主动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在 教学中设置问题:(1)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你能分别概括 出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吗?圈画出描写圆明园“美”的词 语。(2)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写了圆明园过去的美,有什么作用?(3)侵略者把那么美 的东西“毁灭”了,你读来有什么感受?(4)文章在描写时 运用了“一美一毁”的方式,表达出“爱恨交织”的情感, 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由第一个问题导入,学生可以准 确把握文章内容,然后扣紧题目理解“毁灭”的含义,生
二、拓展问,开展体验阅读 拓展问往往要根据文章的主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 活,让学生获得阅读启示,以达成情感教育的目的。体 验式阅读是文本与生活的融合,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人物 相对照,然后再从文本中汲取“正能量”。教材中有很多 课文适合学生进入角色去阅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 “童眼”去看世界,不要用成人的思想标准去看问题,更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有的教师比较心急,提 出问题以后,不等学生思考就开始给提示;有的教师急 于把问题答案传递给学生,不等学生说完就补充。学生 体验不足,对文本的细节部分理解得不够透彻,拓展问 就成了摆设。教师在提出拓展性问题后,要静等学生激 活思维,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给出精彩的答案,这才是有 效的提问。 如《钓鱼的启示》一课,当父亲态度坚决地要求“我” 把钓到的大鱼放回湖里时,“我”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先到文中找出描述“我”的心理活动 的词语,再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面 对父亲的要求,你会怎么做?”学生结合自己与父亲日常 生 活 中 对 问 题 的 看 法 ,给 出 了 处 理 意 见 。 文 本 中 ,“ 大 鱼”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教师由此可以拓展到生 活中的小事,如:“路口没有交警时,你会闯红灯吗?”“走 在上学路上捡到 10 元钱,你会怎样处理?”“骑着自行车 划 到 路 边 别 人 的 车 子 ,是 赶 快 溜 走 ,还 是 留 下 联 系 方 式?”通过身边的小事让学生明白文中的句子“道德只是 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含义。 教师的拓展问可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面对生活 中的诸多是非问题,学生可以借助文中的观点去践行, 巧妙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探究问,激活创造阅读 探究问主要设问于教材留白处。教材文本中有很 多因创作需要留有艺术空白的地方,学生初读文章时无 法把握这种“潜台词式”的信息,教师可在此处设探究性 问 题 ,引 导 学 生 通 读 上 下 文 ,发 挥 想 象 和 联 想 ,补 充 情 节 ,使 人 物 形 象 更 丰 满 。 学 生 可 以 通 过 多 角 度 理 解 文 意,多种方式补白,实现创造性阅读。通常一篇文章的 留白会放在结尾,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 可以让学生以续写的方式补白。而文中也有很多“设悬 念做铺垫”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就这些地方设问,提示学 生多元解读文本。 如《慈母情深》一课,文中有很多用省略号的地方,
阅读·课堂探究
巧设多种问题,实现深度阅读
山东东营市晨阳学校(257091) 王吉琨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摄取文章的基本信息,把 握文章的主题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连续问、拓展问、探究问、假设问等多种设问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阅读。
一、连续问,引发动态阅读 连续问并非“串讲串问”,而是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文 本深处的技巧,是对某一个问题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师 在提问之前要做好预设,以学生阅读的“趣点”为中心, 可以是“辐射式”提问,也可以是“追击式”提问,目的是
打 开 学 生 的 思 维 ,引 领 学 生 逐 步 加 深 对 文 本 词 句 的 理 解。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思考,甚至可以把 静止的文本读“活”,引发动态阅读。当然,连续问要遵 从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 深阅读。
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
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 2019·7 48
阅读·课堂探究
发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豪情,而最后一个问题仍 然围绕着“美”和“毁”进行对比,引领学生品析文章的表 达效果,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问题由易到难,由内容把握到情感领悟到写作手法 的学习,由浅入深。学生在阅读第三自然段时,结合自 己游览过的实景以及影视节目中见过的景物,在大脑中 呈 现 出 亭 台 楼 阁 、诗 情 画 意 ,奇 珍 异 宝 、玲 珑 剔 透 的 景 象,从而感受到文字描绘的立体美,与“毁灭”形成鲜明 对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上自己的联想。
这样,在听读过程中,先丰富学生对妈妈睡觉表象
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妈妈
睡着之后的神态(当然,课前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妈妈睡
着之后的神态)。这样,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突破了
教学的难点。
总之,听读是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一种教学
策略。只有积极探索听读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具体
。
(2)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这时,我看到妈
。
(3)睡梦中的妈妈好累。这时,我看到妈妈
。
在妈妈睡着之后,我体会到妈妈好
,好
,好
。
2. 听读课文,发现写作方法。
(1)学生听读 2~4 自然段,然后说一说每一个自然
段的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你们看过妈妈睡觉之后的样子吗?可以仿照课
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妈妈睡着之后的神态,要加
在整个听读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黄山奇石的“奇”字 来引导学生进行听读,并把描写方法梳理出来,从而发 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听读过程中,学生会在脑海 中浮现出黄山奇石的形象。通过复述黄山奇石的特征, 促进了学生对黄山奇石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情感,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在听读中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是一节课成功 的关键所在。这是教学中最难把握的,也是语文教师每 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听读除了可以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让学习更高效。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妈妈睡了》这一 篇课文,其难点就是体会母子之间的感情,从而理解母 爱的伟大,在生活中学会关爱父母。但是,目前的小学 生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面对父母的爱他们熟视无 睹,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那如何借助听读来突破这一 难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听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1)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这时,我看到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