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
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全单元教案教
学设计
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集成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的技术,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实现信息的处理和传输。
它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多样化呈现,还能够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吸引力,是信息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段。
二、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1.报刊语言特征
报刊语言以简明、准确、生动、有力为主,追求新闻的即时性和客观性。
同时,报刊还有严格的版面规划和编辑制度,需要注意标题、导语、正文、题图等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2.广播语言特征
广播语言以口语为主,追求流畅、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强调语音语调的变化和节奏感。
广播节目的时间限制和听众的特殊性,也对广播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电视语言特征
电视语言以图像为主,追求形象、感性、直观、生动,强调画面的构图、色彩、音效等方面的营造。
同时,电视节目还需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和节目形式的创新。
4.网络语言特征
网络语言以文字为主,追求简洁、明了、幽默、有趣,强调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互动交流。
网络语言的特点是多样化、变化快,需要不断跟进和研究。
三、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1.报刊传播特点
报刊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长期的保存性,可以传递深度、广度、高质量的信息。
但是,受到印刷、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2.广播传播特点
广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及时的传播速度,可以传递大量的实时信息。
但是,受到频段、收听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传播范围相对较窄。
3.电视传播特点
电视具有形象直观、感性生动的传播特点,可以传递大量的视觉信息。
但是,受到收视率、电视节目制作等方面的限制,传播效果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
4.网络传播特点
网络具有信息快速、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可以传递大量的多媒体信息。
但是,受到网络安全、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和监管。
四、学会通过媒体来获取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比如阅读报纸、听收音机、观看电视、浏览网页等。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同时也需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提高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设计宣传方案,拟写宣传语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宣传主题和目标受众,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宣传。
在宣传过程中,需要注意宣传语的设计和媒体使用策略的确定,以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了解了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和传播特点,掌握了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和进行宣传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多媒体”一词源自英文“Multimedia”,由multiple和XXX
组成。
媒体(media)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
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
因此,多媒体技术指的是能处理多种载体(媒介)和多种存储体(媒质)上的信息的技术。
单媒
体(Monomedia)则是与多媒体对应的概念。
网络日志是一种记录每天所做工作的非个人日记。
也称为博客,是以网络为载体,方便快捷地发布个人心得,与他人交流的平台。
博客是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个人“读者文摘”,是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新的生活、工作和研究方式。
博客是使用特定软件,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文章的人。
网络日志技法包括五要和四不要。
五要包括开通“我的空间”,详实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真实客观,语言平实准确,
公开发表。
四不要则是不虚构事实,评说不能带个人感情,语言不能华丽,不能禁止别人发表意见。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个环境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
社会环境即是我们所说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思维、感觉等离不开这个环境。
例如,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帮助别人是美德,而偷盗抢劫、贪污受贿、杀人放火等是不道德的行为,这都得益于中国的文化俗、社会舆论、法律道德规则等“媒介环境”。
我们的思维和感觉时刻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它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成为这个社会中的“好人”。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通过多种媒介来宣传主题、目标受众和媒介种类来进行传播。
为了传承和理解文化,需要设计宣传方案,拟写宣传语,并确定媒体使用策略。
通过利用多种媒介来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为此,需要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引导他们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来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谈话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信息失真的问题,并培养他们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搜集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例子,总结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应从哪些渠道获取可靠的信息,并列出一张真实信息源的表单。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学生还需要研究分辨信息的良莠。
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需要加强研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信息的事例,如《吕氏春秋》中的“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和“穿井得一人”等,也可以作为教学
资料,引导学生从古代智慧中汲取启示,提高媒介素养。
1.XXX姓XXX家原本没有井,不得不外出打水。
后来他
们挖出了一口水井,姓XXX的人就说:“打井得一人。
”这句
话被传来传去,变成了“XX X家人打井,挖出来了一个人”。
甚至XXX都派人来询问这件事,姓XXX的人解释说:“打出
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并不是挖出一个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盲目跟从。
2.XXX被传说是XXX时期的乐师,有非凡的音乐才能。
XXX说“若夔者一而足矣”,并且任命他为XXX。
结果“夔一足”就被人们误解了。
鲁国的国君XXX曾问XXX:“我听说XXX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XXX回答说:“XXX
是个人,怎么可能只有一只脚?所以应该是‘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XXX只有一只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必须仔细考察分析,否则就可能会误解事实,以讹传讹,甚至上当受骗。
3.XXX派遣XXX到江东游说XXX,并打探虚实。
XXX
热情地招待他,甚至和他同床共枕。
XXX偷走了XXX的书信,使XXX误以为XXX、XXX与江东内通,激怒他将他们处死。
XXX事后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XXX传递的信
息是假的,这导致了XXX、XXX在火烧赤壁时大获全胜。
这
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传递信息时需要分辨真假,否则会误人误己。
4.战国时期,XXX和XXX率领大军攻打鲁国。
他们听说
鲁国的将领是名不见经传的XXX,就不以为意。
XXX派人去XXX打探实情,XXX故意把精锐部队藏于后营,让XXX看
到他们的士气低落,还提出与XXX和。
XXX听完汇报后更加
轻视XXX,警惕心放松了。
深夜,XXX亲率精锐部队偷袭齐营,大败XXX。
XXX以假象迷惑敌人,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表面,必须看到信息背后所隐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