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高二(上)第二
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洲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垂直结构B.物种丰富度C.性别比例D.种间关系
3.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D.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等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下列种群年龄组成的四个模型中,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的是()
A.A B.B C.C D.D
6.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
7.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8.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
10.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竞争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捕食关系
C.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11.“蜘蛛之乡”湖南省湘阴县利用蜘蛛治虫,这样既能减少农药用量,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图示为引入蜘蛛后对害虫和昆虫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竞争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处于平衡状态与Ⅰ期间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关系
12.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
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13.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14.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D.互利共生
15.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17.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18.在苏南的农村地区,经常可见到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被荒废的小块农田,在这样的地块上,一年后会长满杂草,二、三年后还可能出现一些小灌木,这一过程属()
A.初生演替B.次生演替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D.不属于演替
19.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20.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A.B.
C.D.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骸中有机物分解
22.如图所示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
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
B.蚂蚱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
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老鹰是共生关系
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
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五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蜘蛛、蜜雀等
24.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2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如图1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2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2)对该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一定范围内,t1时进行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在t2
时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30只,标志的10只,该鼠的种群数量应为.
A.大于100只 B.等于100只 C.小于100只 D.约为75只
(3)该鼠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4)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判断的根据是.
27.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
是,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
(3)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A.水鸟 B.水绵 C.水藻 D.腐生细菌、真菌
(4)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水藻数目,淡水虾数目.
(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
28.草履虫和吸管虫是广泛分布在水沟、池塘等淡水环境中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吸管虫主要以吞食草履虫为生.某同学尝试设计实验以探究“当吸管虫存在时,草履虫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广口瓶、滴管、含草履虫的培养液、含吸管虫的培养液、清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2只洁净的广口瓶,编号A、B,并分别加入5mL .
②向A广口瓶中加入2mL ;向B广口瓶中加入等量的不含吸管虫的培养液作为对照.
③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隔24h统计草履虫、吸管虫的数量,连续观察5d.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请将上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2)本实验除了设置的空白对照外,还在时间上设置了的自身对照.
(3)实验中将采用的方法统计草履虫、吸管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计数前需要将广口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
(4)有同学认为需要统计培养液中草履虫、吸管虫的初始数量,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并说明原因..
2015-2016学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洲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②、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④、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要求学生要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学会区分这三者之间的不同.
2.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垂直结构B.物种丰富度C.性别比例D.种间关系
【考点】种群的特征.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A、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错误;
B、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错误;
C、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特征,C正确;
D、种间关系属于群落的特征,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察种群数量特征.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
3.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D.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等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特征.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1、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解答】解:A、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
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正确;
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而预测种群数目变化趋势,C正确;
D、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等,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难度较低.
5.下列种群年龄组成的四个模型中,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的是()
A.A B.B C.C D.D
【考点】种群的特征.
【专题】概念图;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
增长型:幼年个体数目最多,老年个体数目最少;
稳定型:各年龄结构数目比例适中;
衰退型:老年个体数目偏多,幼年个体数目偏少.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A、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A正确;
B、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B错误;
C、C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C错误;
D、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年龄结构.
6.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即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C错误;
D、c点为K/2处,种群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200,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
7.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B~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解答】解:A、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的增长量最大,A正确;
B、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B正确;
C、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逐渐增多,环境资源逐渐减少,因此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 正确;
D、根据S型曲线,进行捕捞时最好捕捞至时(B点时),因此此时增长率最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8.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
【解答】解:A、对a曲线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故A正确;
B、对b曲线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故B正确;
C、由于大型动物的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故C正确;
D、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考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
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解答】解:A、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A错误;
B、由于中培养液中营养、空间等因素,所以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
C、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 正确;
D、试管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表中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0.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竞争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捕食关系
C.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量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解答】解:A、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错误;
B、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不以水稻为食,不是捕食关系,B错误;
C、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正确;
D、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弄明白题目中水稻、病毒V、青蛙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1.“蜘蛛之乡”湖南省湘阴县利用蜘蛛治虫,这样既能减少农药用量,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图示为引入蜘蛛后对害虫和昆虫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