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
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血瘀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
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68,P<0.05)。
结论:在中医内
科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法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
治疗效率,促进临床症状的好转与消失,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治疗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中的常见治疗方法,多用于血瘀证的临床治疗之中。
血
瘀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病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血流不畅,淤血内阻,出现肿
块以及疼痛感、脉涩、舌紫、出血等。
出现该类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离开经脉的血
液未及时的消散或者排出,长时间滞留在某一处;或者是血液在运行的过程中受阻,在器官或者经脉之中壅积,导致生理功能丧失。
该类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
以及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并且未及时处理会出现恶化,引起崩漏【1-2】。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血瘀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血瘀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进行相关的检查,结合中医辨证相关标准进行确诊,按照单
双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5例,患者
年龄23-66岁,平均(43.2±10.8)岁,疾病类型:7例心悸、6例胃痛、8例胸痹、6例头痛、8例腹痛;观察组患者男19例,女16例,患者年龄23-67岁,平均(43.3±10.9)岁,疾病类型:8例心悸、7例胃痛、6例胸痹、7例头痛、7例腹痛。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此次研究方法与目的均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在自愿原则
下参加本次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吸氧、吸痰,必要
时给予抗生素。
观察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对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活血化
瘀治疗方法。
对胃痛患者给予失笑散配合丹参服下,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并疏
通堵塞部位,控制疼痛。
对头痛患者采用通窍活血汤,进行活血化瘀以及通窍止疼。
对心悸患者采用红花(6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丹参(24克)、生地黄(12克)、当归(24克)、川穹(12克),以水煎药服下。
活血
化瘀、疏通经络,理顺气血。
对腹痛患者进行少腹逐瘀汤治疗,活血化瘀,疏通
经络,防止疼痛。
对胸痹患者给予血府逐瘀汤联合柴胡疏肝散的治疗方法,达到
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防止疼痛的效果。
1.3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评价,评价指标【3】:?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疼
痛感、无其他不适感,未出现复发情况;?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感基
本消失;?进步: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轻微疼痛感,出现复发迹象;④无效:
临床症状未消失且具有加剧的趋势。
其中有效率=痊愈率+显进率+进步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有效率
观察组 35 18(51.4) 10(28.6) 6(17.1) 1(2.9) 34(97.1)*
对照组 35 14(40.0) 10(28.6) 5(14.3) 6(17.1) 29(82.9)
注:与对照组比较,x2=3.968,*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血瘀证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活血化瘀法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相同的治疗条件以及相似的患者病情下,采取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更具实际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愈率为5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治愈率,表明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中能够完全的化去患者淤血堵塞部位的淤血,具有较强的消除血肿的效果,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针对性且十分的到位,减少了患者该类症状的复发几率,并且消除了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其它的不适感,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实践意义。
李安琼等人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4】中对活血化瘀的质量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中主要症状的分类治疗与本文相似,具有参考意义。
何红等人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5】中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分组研究,所得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充分说明了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法的重要意义以及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法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促进临床症状的好转与消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阮进荣.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4(30):31-32.
[2]孙金峰.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29(32):91-92.
[3]苏保江.活血化瘀治则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2,05(34):629-630.
[4]李安琼.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2,08(30):168+171.
[5]何红.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