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 炭化谷粒
B. 稻谷遗存
C. 贮粮窖穴
D. 猪骨骨骸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3、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这些措施()
A. 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 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5、据西周靑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候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 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6、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7、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等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的报酬。

这反映出宋代()A. 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 B. 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
C. 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成熟
D. 劳役地租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
8、“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

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

”这材料中的“它”是指()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9、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10、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况的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1、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12、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古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

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 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 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13、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4、《鹿鼎记》里面讲,曹雪芹的父亲是韦小宝手下的御前侍卫,后来被康熙任命为“江南织造”,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专供皇室的锦缎生产。

他管理下的产业最有可能属于()
A、田庄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15、下表为唐代江南东道(今江浙地区)交纳贡赋中丝织品的种类表,据此可知当时( )
A. 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B. 丝织业劳动分工细密
C. 实物税逐渐取代了货币税
D. 以商品生产为目的
16、周杰伦创作的一首歌中唱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歌中所唱的我国古代手工产品是:()
A. 青铜器
B. 青花瓷
C. 青花布
D. 珐琅彩
17、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
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
18、明代对各国朝贡物品如国王、王妃等附搭的货物,先抽50%的货物税,余者由官府付款贸易收购;其他货物,船进入港口后,全部封舱,待抽20%的货物税后,才准开舱贸易。

这反映出()
A.当时的海禁政策已经大大放宽 B.朝贡贸易已经考虑到经济利益
C.高关税保护了国内小农经济 D.中外协定进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19、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 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20、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

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

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

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B.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21、“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

”这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
A.引发了英国圈地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B.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宗教改革深入发展
C.促进阶级关系的变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加剧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下图反映了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的角贸易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机器工业品大量倾销到美洲
B.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充满血腥
C. 非洲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3、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

以上规定的主要影响是()
A. 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 打击了“海上马车夫”荷兰
C. 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D. 英国垄断了北美地区的贸易
24、“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

”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A. 14世纪
B. 15世纪
C. 16世纪
D. 17世纪
25、1761年英国“奖励工艺协会”一则文告中说:“本协会得知,当男女纺工因收获而在田间的时候,毛织品、麻织品和棉织品的制造者们便感到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工人,以便能够继续交活给织工去做;……协会认为必须奖励各种适宜于补救这种情况的探索。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获得此协会奖励的是( )
A. 凯伊
B. 哈格里夫斯
C. 卡特菜特
D. 瓦特
2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 )
A. 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B. 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C. 新兴工业对工人的科学素养要求高
D. 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7、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
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甲”省应该是( )
A. 湖北
B. 江西
C. 四川
D. 江苏
28、下图是1892-1910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新增工厂的数量变化情况,该图说明了()
A.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减弱
B. 洋务运动得到了深入发展
C. 中国近代化阻力有所减弱
D. 实业救国的理想初步实现
29、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是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

这体现了()A.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
C.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D. 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
30、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A.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发展
B.近代中国基本实现近代化
C.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40分。


31、(2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唐代曲辕犁使用示意图王祯《农书》书影
都江堰(四川成都)高转筒车图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方式的特点。

(5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4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2分)这一政策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

……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

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写出哥伦布开辟的新航线。

(2分)依据材料一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

(4分)
材料二 19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

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 (4分)说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4分)
材料三 175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历史答案
1-5 BDDCD 6-10 CBCBA 11-15 CABCB
16-20 BDBDC 21-25 CBBDB 26-30 ACCCA
31、(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6分)
(2)生活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2分)
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或者答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3分)
(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4分)
(4)政策:重农抑商。

(2分)
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3分)
32、(20分)
(1)航线:欧洲到美洲的新航线。

(2分)
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或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促进了人口、物种等的全球交流和环境的变化。

(4分)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4分,答出,2点即可)
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新交通工具的创制;西方国际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4分)
(3)变化:中国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

(2分)
原因:中国固守小农经济,抑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欧洲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4分,答出2点即可)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