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碳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
3.初步掌握鉴定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
4.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会简单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
引出作好铺垫。
3、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3、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及判断。
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PPT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观察讨论法对比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一、几种盐的组成和用途
Na2CO3、NaHCO3和CaCO3
二、盐的化学性质
1、与酸溶液反应
CaCO3+2HCl = CaCl2+CO2 +H2O
Na2CO3+2HCl = 2NaCl+CO2 +H2O
NaHCO3+HCl = NaCl+CO2 +H2O
▲ CO32-和HCO3-检验方法
2、与碱溶液反应
Na2CO3 + Ca(OH)2== 2NaOH + CaCO3↓
▲复分解反应
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在前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从组成上知道了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但常会产生盐等同于食盐的误解,更不了解盐与其他化合物会发生哪些反应,不了解构成地壳岩石的矿物主要也是盐类,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故在学习时老师应加强引导。
二、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学习时,老师可利用第五单元和六单元接触到的一些有关盐的反应及第十单元酸碱的知识进行迁移,来学习几种常见盐的组成、性质、用途,形成酸碱盐三类物质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学习复分解反应的相关内容。
三、学生认知障碍点是:盐的种类繁多,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判断与其它类物质反应需要考虑的因素复杂,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的难度较大。
其次是在解决涉及盐的鉴别、分离、提纯等应用型问题中,学生面临的挑战较大。
效果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同时拓展学生思维,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共同学习巩固新知识。
加深理解,会应用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概括、总结,使知识系统化。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加深理解,巩固掌握和运用新知识。
整体上本节课实施的较好,教学内容较为紧凑,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我认为本节课我设计较好的地方即重要的实验探究由学生来操作,并且对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再由化学方程式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在课堂上节省了很多时间,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本课难点处稍欠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我应加入适量学生感兴趣的并与复分解反应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内容比较多,知识点又比较难掌握的一节课。
回顾当时的课堂情景,现总结如下:
一、音乐引入,感知新知。
对于本节课我采用音乐引入的方法,用一首《时间去哪儿了》改编的歌曲《生活中盐去哪儿了》引入新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一旦激发出兴趣,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二、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从生活中的食盐开始,对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用途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
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避免不了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节课也是如此。
我认为本节课中我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回答的问题评价激励不够。
本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跟我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
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课时的内容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盐的组成、用途及性质,会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是对第十单元内容的提高和延伸,使酸、碱、盐这三类物质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主要介绍了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
学生对于盐的概念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因此,在本节课的开始就提醒学生生活中的盐指的是食盐——氯化钠,是一种具体的物质,而化学中的盐是一类物质,食盐是盐的一种,二者是从属关系。
生活中的食用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加深了学生对盐类概念的理解。
本课中,在简要介绍了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和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引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讨论和实验,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
至此,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中,从生成物情况来看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中和反应)和生成气体的反应,尚缺生成沉淀的反应,为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教材特意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的反应,并由此转入复分解反应内容的介绍。
在本课时教学内容中,安插了一个资料卡片,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通过介绍为我国制碱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据有关专家介绍,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的毒性降低。
因此,买来的蔬菜在食用前最好用稀碱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时间。
浸泡蔬菜时可以加适量 ( )
A.纯碱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2、下列做法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是 ( )
A.大量出汗后,饮用淡食盐水 B.用二氧化硫气体漂白馒头
C.用小苏打制作发酵粉 D.熏蒸食醋,进行室内消毒
3、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含钙的化合物。
小明同学将稀盐酸滴在鸡蛋壳上,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鸡蛋壳一定含有 ( )
A.Ca(OH)2 B.CaCO3 C.CaCl2 D.CaO
4、食用松花蛋时常感到有涩味,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用了熟石灰和纯碱等原料。
为了减轻涩味,可在食用时添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是 ( ) A .食盐 B .食醋 C .香油 D .酱油
5、下列物质中,全部是盐类的一组是 ( ) A.食盐、高锰酸钾、苏打、干冰 B.硫酸铜、纯碱、小苏打、亚硝酸钠 C.碳酸钙、烧碱、碳酸钠、食醋 D.氯化钡、硫酸、熟石灰、过氧化氢
6、为使馒头松软可口,常在揉面时加入食用碱。
为了探究食用碱的主要成分,向其中加入了稀盐酸,发现产生了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食用碱中可能含有( ) A.食盐 B.烧碱 C.纯碱 D.味精
7、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Fe+2HCl==FeCl 2+H 2
B 2 KMnO 4===K 2MnO 4+MnO 2+O 2
C CaO+H 2O==Ca (OH )2
D Ca (OH )2+K 2CO 3==CaCO 3
+2KOH
二、填空题
8、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小苏打 ②熟石灰 ③石灰石 ④稀硫酸 ⑤稀盐酸 ⑥苛性钠固体 (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 (2)胃里含有的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________
(3)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医疗上可用于胃酸过多的是________ (4)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的是________
(5)铅蓄x ù
电池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 (6)通常用于建筑材料的是________
9、从C、H、O、Na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合物(各写一个化学式)
10、实验室有一瓶长久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请你设计实验如何验证它是否变质?
实验反思:
1.其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2.归纳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课标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
身的生活质量,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
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
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
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