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媒体形象去污名化路径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 公关世界 37
P
文/张颖 柳延德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摘要:高校教师的形象一直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社会发展和自媒体的日益发达,媒介舆论直接影响着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教师形象的认知。
本文通过近五年来网络媒体对高校教师形象的报道立场进行分析,根据正面与负面形象报道的数量及比例趋势,分析原因,浅析高校教师媒体形象去污名化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网络媒体,舆论,污名化
高校教师媒体形象去污名化路径浅析
教师,素来都被冠以“以德为先”“诲人不倦”等一系列高标准的形象标签,孔子更是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高尚气节来形容教师形象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自媒体对高校教师的报道,对于高校教师在社会群体心中的形象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搜集近五年207条网络报道,根据其对高校教师形象报道的立场,对高校教师媒体形象去污名化的路径进行浅要分析。
[1]一、案例分析
案例1:2022年4月4日凌晨,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新城小区北区发生一起坠亡事件。
4月14日,哈尔滨市公安局道里分局发布警情通报,通报称,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开展侦办工作,经查明是一起刑事案件。
[2]犯罪嫌疑人辛某忠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上述犯罪嫌疑人辛某忠即哈尔滨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辛某忠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的消息很快引发了关注,有网友质疑称“这样的人为什么能当党委书记”,对此有网友回复表示:“他对学生特别好。
”学生和网友们称赞他为“暖男”“哈商大男神”“萌萌哒辛校长”。
舆论两边倒。
案例2:高校退休教师风雨无阻深夜拾荒九年,资助4名贫困学生。
杭州市中心凤起路刀茅巷附近的居民,常会在深夜看到一位穿戴整齐、伛偻着背的老人,在周边的垃圾桶翻翻找找。
逢年过节、酷暑严寒,这位老人晚上九点准时骑着三轮车出发,到街头巷尾拾易拉罐、纸箱,直到凌晨四点才回家——这样的行为,原浙江医科大学(现并入浙大)退休教师王坤森坚持了八年多。
心脏手术后,他把回家的时间提前到半夜12点。
九年时间里,王坤森共拾荒150吨,他用卖废品换来的钱,资助了4名贫困学生。
“我得到过国家和社会的关怀,我理所应当回报社会。
现在我尽所能地资助大学生,他们学了文化、学了知识、学了技术,就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这位耳背但声音洪亮的老人中气十足地说。
如今,这位老人已90岁,他的事迹,与一些关于高校教师的负面舆论报道形成鲜明对比,让广大网友动容。
二、研究样本背景
以上两则案例均来源于本文所分析的报道样本。
本文通过相对公正的网络平台,搜集五年来207条新闻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报道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一)样本来源
本文研究的样本来源于澎湃新闻官网。
目前自媒体比较发达,人人皆可成为“新闻传播者”,为保证信息渠道正规、来源准确,本文选择澎湃新闻这样相对官方的新闻网站,为统计方便,选择网络媒体进行搜索,更利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此外,澎湃新闻官网拥有互联网信息服务资质,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它汇集各种媒体的新闻,覆盖面更广,传播力更大,采样更具有说服力。
(二)获取方式
本文通过在澎湃新闻官网首页搜索“高校教师”,按照时间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序,从搜索到的1012条结果中选取自2017年1月1日至搜索当日即2022年4月15日共五年多的新闻,根据搜索结果选取与高校教师形象相关的报道共计207条作为有效样本。
公关世界 \ PRWORLD
公关论坛
(三)数字化分析
对于207条样本新闻,根据其内容,通过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中立报道的立场进行分类,通过年度分析,研究其报道倾向的发展变化。
根据报道内容,将其议题划分为职称、收入、离职、师生关系等指标;根据报道立场,又细化为“爱岗敬业”“违法犯罪”等具体指标。
三、网络媒体中高校教师形象的现状分析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会根据选题、标题、内容措辞等来表达自己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显现或隐藏在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工作者本人或者新闻机构本身的观点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舆论的风向。
根据样本分析发现,负面教师形象报道引起的舆论热度远大于正面形象报道。
(一)数量分析:负面形象的报道数量为正面形象报道数量的1.52倍
作者对样本中关于教师形象的正负面报道进行分类,发现正面形象报道63篇,负面形象报道96篇(包含教育部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准则案例),中立报道48篇。
研究发现,负面形象报道占比46.38%,正面形象报道占比30.43%,负面形象报道数量为正面形象报道数量的1.52倍。
表1
(二)热度分析:负面形象新闻报道的关联新闻为正面新闻报道的2-3倍
经过对报道内容、主题的关联度分析发现,正面新闻报道的热度也仅限于在本篇文章中,而负面报道如《高校教师为评职称花钱做“挂名主编”,中青报:亵渎学术道德》等,一般会有多篇后续报道或评论性文章,热度持续时间较长。
经过对样本报道的统计,负面形象新闻报道的关联新闻为正面新闻报道的2-3倍。
(三)趋势分析:负面形象报道比例呈上升趋势
为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比例自2017年1月1日起,除2022年之外,其余五年的样本统计均为整年,根据每年的正负形象报道比例统计发现,负面形象报道占比分别为:2017年43.59%,2018年44.19%,2019年51.43%,2020年57.14%,2021年31.71%,2022年71.43%,除2021年之外,其余五年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表2
表3
负面形
象报道
数量
正面形
象报道
数量
中立报
道数量合计
负面形象报道
占比2017年171393943.59% 2018年191594344.19% 2019年181343551.43% 2020年241354257.14% 2021年137214131.71% 2022年520771.43%四、原因分析
(一)教师自身形象是媒体报道选题的基础,师德师风的好坏决定着报道选题的方向
近年来全国教师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队伍中有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
近年来,在教育部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准则案例中发现,“性骚扰”等关键词占比达50%以上,说明纵然是媒体报道选题上有倾向,教师自身的形象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为追求舆论热度,媒体倾向于选择博人眼球的负面选题
由于新闻媒体以贴近社会群众为宗旨,在当前自媒体日益发达的形势下,为了吸引社会大众眼球,引起舆论热度,新闻媒体更倾向于选择社会群众更关注的新奇事件,对于个别高校教师出现一些负面新闻,如违法乱纪、生活作风不良等现象时,广大媒体便会广泛关注、争相报道,从而导致高校教师形象在大众眼中严重负面化。
(三)高校宣传渠道倾向于内部宣传,外部宣传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澎湃新闻官方网站汇总的各媒体报道,但是全网搜索或其他平台搜索的比例不尽相同。
经过数据分析,各高校对本校教师形象的塑造,大部分局限于本校
WORLD \ 公关世界 39
P
门户网站,澎湃新闻官方网站报道的高校教师正面形象,案例典型化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负面形象报道门槛却相对较低。
所以,高校过于注重内部宣传,导致整体网络宣传方面,教师形象正面报道的数量比例较低。
五、高校教师形象去污名化路径浅析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正面形象
1.全方位加强师德教育
高校一定要始终充分认识和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培训的意义,提高政治站位,把牢政治方向,全面系统地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体系建设,逐渐建成一个完备有序的现代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和持续有效运行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聚焦重点人群,坚持教育、德理、法情并举,强化思想正面示范引领,激发工作内生动力,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文化养成,高标准高质量持续推进师德专题系列教育。
将推进师德师风专题实践教育培训与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工程有机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深化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师德学识涵养,加快构建学校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2.以师德考核促师德师风建设
根据《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和目标,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校教师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来强化制度建设。
规范师德考核及评价体系,采取学生评议、教师互评和系部考评等方法进行全面综合考核。
充分发挥师德考核结果的重要作用,将师德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评先树优、提薪晋职、培训学习、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3.严格师德激励惩处机制,依法依规处理师德失范行为通过开展“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活动,利用教师节、开学典礼等重大节庆节点对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充分发挥师德的激励作用。
严格进行不良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
建立健全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严令禁止师德“红七条”行为。
依法依规对违反师德的行为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
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学校各层次负责人的责任。
(二)提高教师行业准入门槛,净化高校教师行业队伍随着我国教师队伍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任教师总数由1993年的1097.89万人,提高到了2021年的1792.97万人。
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此,应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提高了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要求,建立教师从业资格审核把关机制,把好准入关口。
对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对标广大教师的期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如何把好教师行业的入口关,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把好教师入口关,提高教师行业准入门槛,是做好教师正面形象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媒体宣传引导,网络媒体报道议题选择需谨慎
1.网络媒体在报道议题选择上要公正、客观
通过本文样本分析发现,高校教师“违法犯罪”问题是网络媒体较为关注的方面,而正契合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点,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网络媒体更热衷于站在负面立场,给社会大众呈现出“高校教师群体师德败坏者不在少数”的不客观、不公正的教师形象,以此来获取公众的最大关注。
网络媒体在报道时,均应做到公正、客观、真实。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说,人们对于高校教师的印象,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网络媒体选择的报道议题立场。
所以,网络媒体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净化网络环境,有效引导舆论,慎重选择报道选题、议题,保证高校教师形象得以真实呈现。
2.高校要加大外界媒体宣传力度
通过样本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在媒体报道中的正面形象多为工作能力突出、工作创新等方面,这比较契合大众认知中的高学历、高素质教师形象,通过搜索调查研究,这也是各大高校门户网站上对教师报道的整体形象。
然而,高校门户网站的报道点击率,远远低于新闻媒体的报道点击率,所以,这就亟待各高校在宣传时,由内部宣传向外部宣传扩大,以此来扩大本校的社会影响力,塑造正面的、积极向上的高校教师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建保,黄崇利.《守住底线,才能追求卓越 高校教学及管理相关事故警示案例选编》.
[2]《科研诚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汇编》.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