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建设(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建设(一)
摘要: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大学建设,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协调性、持续性、多样性。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崇尚学术理念、服务社会理念、持续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理念、引领社会理念。
坚持人的协调发展,提升全面发展的ik-/X能力,弘扬团结合作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和谐大学;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我们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正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统一,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从国际上看,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阶段,可能成为一个快速增长期,也可能成为一个经济社会矛盾多发的徘徊期。
这一特殊时期的新趋势、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我国国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除煤炭外,主要矿产资源
人均占有量基本上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石油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铝为10%,铜为26%,铁为45%。
因此,我国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
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3)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
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收入差距是1.8∶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2.5:1,2003年是3.2∶1。
我国10%的收入最高者与10%的收入最低者的差距是19倍,俄罗斯是15倍,印度是7倍。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地区差距也在明显加大,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东部的40%。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尤其是还有近2600万农村贫困人口,2200多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贫困人口。
高校贫困生相对增加,现在普通高校有1400万在校生,按照20%统计,就有280万人是贫困大学生。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大学建设,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
概括讲,和谐大学有以下特点:(1)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
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
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
(2)更加注重教育的协调性。
强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3)更加注重教育的持续性。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
(4)更加注重教育的多样性。
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在和谐大学这个办学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
根据和谐大学的特点,高校应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
1.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高校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履行五项职责。
(1)把好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统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2)抓好大事,集中精力抓好学生培养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工作。
(3)用好干部,着力构建“赛马场上选骏马”的干部选拔评价机制。
(4)带好队伍,坚持严格管理,从严要求,切实加强高校党政管理队伍、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5)加强党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树立现代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
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由此形成的对大学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观念体系。
现代大学理念包括:
(1)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
善于将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成为自我要求时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
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2)崇尚学术的理念。
坚持求真务实,严谨创新,学术自由,追求卓越。
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
现代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方向与时俱进,学术人才有大师名师,学术成果有重大影响,学术平台有交叉融合。
学术需要积淀,学者需要执着。
注重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存量。
营造学术自由的宽松环境,自主创新,自行选择学科发展方向,自由确定科研项目。
崇尚学术与学术进步,需要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和谐统一。
(3)服务社会的理念。
21世纪的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坚
持高校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不仅要在文化传播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而且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美国“硅谷现象”和英国“剑桥奇迹”。
现代大学应成为国家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努力实现大学的崇高使命与学术研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