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雁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雁荡
唐代杜审言于大龙湫悬崖之题名,历时之久为温州之最。
雁荡山留有唐代摩崖题刻4件,宋代50件,有明以来,更是不计其数,皆为雁荡山之宝贵文化遗存。
宋赵宗汉所作山水画《雁山叙别图》为世所重。
明唐寅尝游雁荡,作有雁荡山水画一帧;董其昌曾于北斗洞撰书“闲寻书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联语。
清代书画家江湜亦于雁荡留有多处墨宝。
渐至近代,雁荡山水大炽,书画大家更是络绎不绝,接踵而至,吴昌硕、康有为、梁启超、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沙孟海、李可染、陆俨少等名家俱在雁荡留下屐痕,彼等或探奇寻幽,或采风问俗,逸兴遄飞,亦书亦画,蔚成大观。
杜审言(645—约708)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
杜甫祖父,官修文馆直学士。
唐武后永昌元年(689)降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时来游雁荡山,并在大龙湫潭口巨石上留有题名“杜审言来此”,惜“杜、此”二字已失。
怀素(725—785)唐代僧人。
长沙(今属湖南)人,字藏真,俗姓钱。
喜作狂草,与张旭齐名,世谓“颠张醉素”。
据《与律公书》言:“雁荡自古图牒未尝言,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二潭,为龙湫。
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驿。
西竺僧诺讵那尊者,居震旦东南大海际。
山以鸟名,村以花名。
”
赵宗汉是宋太宗的曾孙,嘉祐二年(1057)五月二十九日在雁荡山作《雁山叙别图》,原画纵二尺九寸,横一尺二寸,分设色界画楼台亭榭,二人设几摊书对坐,一人携杖,童子抱琴随行,度红桥去。
图上除乾隆两处题识外,还有明人时敏中的一段考证文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熙宁七年(1074)四月,奉命察访温台等地,对雁荡山进行了考察,并作了《雁荡山记》一文(梦溪笔谈中还有一篇描写雁荡山瑞鹿寺的《龙寿丹记》),此文系现存较早的综述雁荡山的重要文献。
还在雪洞和龙鼻洞两处留下题名摩崖。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宋乐清(属浙江省)人。
南宋著名政治家和诗人。
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一。
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绍兴十六年至乾道七年25年间曾八次游雁荡,题咏的诗有30多首。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著名理学家。
绍兴进士,终宝文阁待制。
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于1165—1173年(乾道年间)来温州。
在灵岩景区题有“天开图画”四字摩崖和灵峰北斗洞刻有“忠孝传家宝;诗书处世长”联语。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浙江永嘉(今温州市区)人。
南宋永嘉学派的实际开创者。
官至大理正,湖州知州,任满改常州知州。
隆兴元年(1163),尝游雁荡山,作《雁山赋》二千八百余言,详密古雅,行于世。
叶适(1150—1223)字正则,浙江永嘉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学者称水心先生。
16岁便到乐清白石北山学垫教了两年书。
淳熙三年(1176),27岁的叶适又到乐清,在雁山寺院教书一年。
留有《虎长老修双峰寺》、《题郭希吕刘咏道雁荡诗后》等诗文多篇。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
字季和,号五峰。
他写雁荡山的诗文有《雁山十记》和诗作30多首。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苏州府吴县人。
弘治十一年举人第一。
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弘治十一年(1498)来雁荡,作有雁荡山水画一帧。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明诸,山东蓬莱人。
抗倭名将。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游雁荡山,留有《游雁山集景》、《督兵援闽过雁山戏集》诗二首。
汤显祖(1550—1617)戏曲家。
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官礼部主事。
万历二十五年(1597)游雁荡山,留有《雁山迷路》、《大龙湫》、《龙湫白云院》等诗。
《雁山迷路》:“借问采茶女,烟霞路几重?屏山遮不断,前面剪刀峰。
”那意味就十分深长。
董其昌(1555—1636)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
累官南京礼部尚书。
有《登翠微亭》诗和北斗洞撰书“闲寻书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联语。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人。
明代驰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曾三游雁荡,第一次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第二、三次在明崇祯五年(1632)并留有《游雁荡山日记》和《游雁荡山后记》两篇游记。
黄宗羲(1610—1695)思想家、史学家。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一度任南明鲁王的左副都御史。
崇祯十四年(1641)来游雁荡山,留有《夜宿灵岩》等诗文。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
古文桐城派创始人。
康熙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乾隆八年(1743)秋游雁荡山,留有《游雁荡山记》、《记寻大龙湫瀑布》二文。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少负才名。
浙江杭州市人。
乾隆四年进士。
曾享诗文盛名50年。
他与蒋心余、赵瓯北称清乾嘉三大家。
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游雁荡山,留有《观大龙湫》、《展旗峰》、《马鞍岭》、《老僧岩》、《听诗叟》、《卓笔峰》、《美人石》、《玉女峰》、《望天猫》、《剪刀峰》等诗十四首。
阮元(1764—1849)著名学者。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
乾隆五十四年进士。
嘉庆三年(1798)督学浙江时游雁荡山,留有《游石梁洞》、《石门潭》、《雁山即事》、《寄雁荡》、《净名寺疏饭》、《过马鞍岭》、《出山宿大荆营》、《度谢公岭望老僧岩》等诗十四首和碑刻一处,
魏源(1794—1857)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至高邮知州。
道光二十八年(1848)游雁荡山,留有《雁荡吟》等诗多首。
并为梁章钜所编的《雁荡诗话》作序。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
中国近代维新运动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著名书法家。
1924年2月,游雁荡山,留有十余处墨迹。
黄宾虹(1865—1955)著名书画家。
原名质,字朴存,一作朴人,中年更号宾虹。
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
曾二游雁荡,以雁荡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国画作品和诗文。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教育家。
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
1937年秋偕同吴稚晖、张默君、邵元冲等国民党要人来游雁荡山,留有《雁荡山记》、《大龙湫》诗和手书条幅墨迹。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川沙人。
清末举人。
时任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1934年4月9日应浙江省建设厅之邀来浙江考察时,来游雁荡山,写下了长达一百行的《雁荡行》诗和《雁荡游记》一篇及墨迹数处。
何香凝(1879—1972)诗人、书画家。
原名谏,又名瑞谏。
广东南海人。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8年来游雁荡山。
马寅初(1882—1982)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
浙江嵊州市浦口镇人。
曾于1934年秋和1953年12月两游雁荡山。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十大元帅之一。
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时,于1953年12月偕同马寅初、陈叔通来温州考察海防时至雁荡山。
周建人(1888—1984)字寿松,又字乔峰,浙江绍兴人。
1968年12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来游雁荡山。
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于1964年5月12日来雁荡,留有雁荡山诗四首。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绍钧,字圣陶。
江苏省苏州人。
任教育部副部长时,于1957年4月来雁荡。
为烈士墓题写篆联:“烈士精神不朽,雁山灵秀所钟”;并留有诗作。
郁达夫(1896—1945)小说家、散文家。
浙江富阳人。
1934年10月27日来雁荡山,写有八千余字的游记《雁荡山的秋月》。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
十大元帅之一。
任国防部长时于1957年4月视察温州海防后来雁荡山。
潘天寿(1898—1971)国画大师。
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等别号,晚年多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海宁县人。
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来雁荡,并留有《大龙湫》、《雁湖》、《龙壑轩题壁》、《天柱峰》、《灵岩寺晓晴口占》、《访碧霄洞》、《倚天嶂》等诗九首和“四壁岩花开太古,一行雁字写初秋”联语及大量国画作品。
张大千(1899—1983)国画大师。
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画室名大风堂。
四川内江人。
1937年春,张和于非闇、谢稚柳、黄君璧、方介堪等结伴游雁荡,留有《大龙湫图》、《西石梁图》等。
张大千(1900—1992)著名书法家。
原名文若,别名石荒、沙村、兰沙、决明,浙江鄞县人。
留有“天下奇秀”、“屏霞轩”及山门联等墨迹。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十大元帅之一。
1952年7月任华东局书记时,来雁荡山视察。
徐向前(1901—1990)学名徐象谦,山西五台人。
十大元帅之一。
1959年夏来雁荡山视察。
苏步青(1902—2003)著名数学家。
浙江平阳人。
1961年3月3日来雁荡山,咏有《忆雁荡》、《雁荡山行杂咏三首》、《再题雁荡吟》诗。
叶浅予(1907—1995)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浙江桐庐人。
1978年11月12日来雁荡写生,并作有《雁荡四日游》游记一篇。
李可染(1907—1989)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江苏徐州人。
创作了《雁荡山》、《灵峰》、《雁荡山下的村居》、《雁荡山下的水田》、《雁荡一景》等国画作品。
陆俨少(1909—1993)著名书画家、浙江画院院长。
原名乐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
曾于1962年及1982年两次来雁荡写生。
创作了大量国画作品和《重游雁荡》诗四首。
华罗庚(1910—1985)著名数学家。
江苏金潭人。
时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优选法研究会会长。
1973年7月率金良超等10多位研究生来雁荡山。
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
江苏吴江人。
曾三到雁荡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于1986年3月5日来雁荡咏有《灵峰夜景》诗。
后陆续于1998年10月和1999年5月21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小说家。
1991年12月与孙轶青、柳倩、谢冰岩等同来雁荡山,并留有诗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