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历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历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的写
景技巧。

3、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如“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
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中的“干”“拟”等实词,以及“此山当是
其一也”中的判断句式。

(2)赏析作者对小孤山和大孤山景色的描写,如“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中通过对比
展现小孤山的独特风貌。

2、难点
(1)理解作者在写景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生思考。

(2)探究文中写景与抒情、议论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学习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自主学习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交流对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疏通文意,标注出生僻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二)课堂学习
1、导入
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课文。

2、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
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
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陆游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当时,陆游正
处于被贬途中,心情较为复杂。

3、字词梳理
(1)正音
彭蠡(lǐ)潦缩(lǎo)湓浦(pén pǔ)烽火矶(jī)
(2)实词释义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
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经过。

当:应当。

突兀:高耸突出。

及:等到。

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

迥异:相差很远。

附:依附。

杰然:形容
高大的样子。

罗络:缠绕。

宝装屏风:用宝石装饰的屏风。

潦缩:
水位下降。

4、文本研读
(1)小孤山
①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外观特点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
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作者首先指出小孤山在烽火矶的位置,从远处看其高耸突出。

等到
靠近山下,发现岩石和洞穴奇异多姿,色泽温润,与其他石头大不相同。

②小孤山的建筑和景色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
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这里描写了一块独立的石头,上面藤蔓缠绕,如宝装屏风。

还提到
了小孤山上的祠宇十分荒凉残破,如果稍加修饰,其景色将更胜金山。

(2)大孤山
“四日,风怒号,浪淘涌,舟不可行,泊舟山下。


作者先描述了天气恶劣,无法行船,只能停泊在大孤山下。

“及明,视之,则凡舟中之人,皆有怖色。

其下,嵌岩窦穴,怪奇
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
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
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这里描写了大孤山脚下的岩石和洞穴奇异多姿,色泽温润,与其他石头大不相同。

“及明,视之,则凡舟中之人,皆有怖色。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最后作者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路程。

5、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行程的顺序,依次描写了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等地的景色,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游历,景物的呈现清晰有序。

(2)善于对比,突出特点
文中将小孤山与金山进行对比,突出小孤山的秀美;将大孤山的浪涌与风平浪静时的景色进行对比,展现其多变的特点。

(3)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如对小孤山祠宇荒残的感慨,使文章更具韵味。

6、主题探讨
本文通过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也表达了作者在被贬途中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景色的热爱。

(三)巩固练习
1、背诵文中描写小孤山和大孤山景色的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知识。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如《游山西村》《示儿》等,进一步了
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

2、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自己的游记。

五、学习评价
1、自我评价:通过本次学习,我是否掌握了文中的文言知识,是
否理解了作者的写景技巧和情感表达,在学习过程中我是否积极主动。

2、小组评价: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我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
够与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评价:根据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对学生的学
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六、总结反思
通过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我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提高了文
言文阅读能力,还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作者丰富的情感。

在今
后的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