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现技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间接抒情:借古讽今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 比拟、排比、反复
修辞手法
PART ONE
修辞的作用
比喻:(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2)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
诗歌鉴赏之
PLEASE ENTER YOUR TITLE HERE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反复等) 其他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照应、动静、虚实、正侧、赋比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景结情、乐景写哀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五)、远近高低相结合的描写
(六)白描
白描手法的三个特点:
白描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一般不使用修辞。
常见修辞手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对偶
排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夸张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记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描写)
(议论)
01
02
03
04
05
06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记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后的愤慨和哀怨之情。
诗歌的表达技巧
又称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
诗歌中写景的常见方法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动静结合 3、绘色、绘形、绘声 4、虚实结合 5、白描 6、多种观察角度 7、多种意象的组合……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似乎只是诗人一个无意识的动作,然而在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却将诗人焦躁与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下意识地用来敲打,正体现了诗人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合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象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忧虑,诗人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鸟鸣涧 王维
反 衬
—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山的幽雅、宁静。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迁移训练
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如“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把影子当作能游动的动物来写。
把抽象概念当作具体的物来写。如: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把"公理"这种抽象概念比拟成能卖几块钱一斤的东西。
双关
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02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歌借清冷、寂静的意境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秋夜难眠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1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2
借古讽今是借助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3
画菊 郑思肖 (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比拟:正确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的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的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
修辞的作用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1)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2)通过对事物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的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对偶(特点):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02
03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结合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添加标题
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别碰我,我怕羞。”
添加标题
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添加标题
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02
雨后池上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赏析: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三)、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二)、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歌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对比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其他表现手法
PART ONE
其他表现手法
用典、联想、想象、烘托、 渲染、象征、对比、照应、 动静、虚实、正侧、赋比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以景作结、乐景写哀情、语序倒置等。
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反问
比喻
01
02
03
04
05
06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挺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02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了“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01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几种值得注意的描写方式
(一)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越容易把握。细节描写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修辞的作用
排比: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用于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的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添加标题
反复: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添加标题
拟物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其中拟物有三种情况,1)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
间接抒情:借古讽今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 比拟、排比、反复
修辞手法
PART ONE
修辞的作用
比喻:(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2)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
诗歌鉴赏之
PLEASE ENTER YOUR TITLE HERE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反复等) 其他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照应、动静、虚实、正侧、赋比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景结情、乐景写哀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五)、远近高低相结合的描写
(六)白描
白描手法的三个特点:
白描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一般不使用修辞。
常见修辞手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对偶
排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夸张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记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描写)
(议论)
01
02
03
04
05
06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记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后的愤慨和哀怨之情。
诗歌的表达技巧
又称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
诗歌中写景的常见方法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动静结合 3、绘色、绘形、绘声 4、虚实结合 5、白描 6、多种观察角度 7、多种意象的组合……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似乎只是诗人一个无意识的动作,然而在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却将诗人焦躁与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下意识地用来敲打,正体现了诗人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合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象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忧虑,诗人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鸟鸣涧 王维
反 衬
—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山的幽雅、宁静。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迁移训练
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如“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把影子当作能游动的动物来写。
把抽象概念当作具体的物来写。如: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把"公理"这种抽象概念比拟成能卖几块钱一斤的东西。
双关
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02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歌借清冷、寂静的意境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秋夜难眠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1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2
借古讽今是借助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3
画菊 郑思肖 (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比拟:正确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的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的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
修辞的作用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1)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2)通过对事物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的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对偶(特点):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02
03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结合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添加标题
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别碰我,我怕羞。”
添加标题
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添加标题
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02
雨后池上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赏析: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三)、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二)、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歌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对比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其他表现手法
PART ONE
其他表现手法
用典、联想、想象、烘托、 渲染、象征、对比、照应、 动静、虚实、正侧、赋比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以景作结、乐景写哀情、语序倒置等。
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反问
比喻
01
02
03
04
05
06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挺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02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了“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01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几种值得注意的描写方式
(一)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越容易把握。细节描写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修辞的作用
排比: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用于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的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添加标题
反复: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添加标题
拟物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其中拟物有三种情况,1)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