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实验一 燃烧热的测
1. 在本实验中,哪些是系统?哪些是环境?系统和环境间有无热交换?这些热交换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如何校正?
提示:盛水桶内部物质及空间为系统,除盛水桶内部物质及空间的热量计其余部分为环境,系统和环境之间有热交换,热交换的存在会影响燃烧热测定的准确值,可通过雷诺校正曲线校正来减小其影响。

2. 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萘和苯甲酸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提示:压成片状有利于样品充分燃烧;萘和苯甲酸的用量太少测定误差较大,量太多不能充分燃烧,可根据氧弹的体积和内部氧的压力确定来样品的最大用量。

3. 试分析样品燃不着、燃不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压片太紧、燃烧丝陷入药片内会造成燃不着;压片太松、氧气不足会造成燃不尽。

4. 试分析测量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提示:能否保证样品充分燃烧、系统和环境间的热交换是影响本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药品的量合适,压片松紧合适,雷诺温度校正。

5. 使用氧气钢瓶和氧气减压器时要注意哪些事项?提示:阅读《物理化学实验》教材P217-220
实验二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1. 什么原因可能造成过冷太甚?若过冷太甚,所测溶液凝固点偏低还是偏高?由此所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偏低还是偏高?说明原因。

答:寒剂温度过低会造成过冷太甚。

若过冷太甚,则所测溶液凝固点偏低。

根据公式*f f f f B T T T K m ∆=-=和310B B f f A W M K T W -=⨯∆可知由于溶液凝固点偏低, ∆T f
偏大,由此所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偏低。

2. 寒剂温度过高或过低有什么不好?
答:寒剂温度过高一方面不会出现过冷现象,也就不能产生大量细小晶体析出的这个实验现象,会导致实验失败,另一方面会使实验的整个时间延长,不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寒剂温度过低则会造成过冷太甚,影响萘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具体见思考题1答案。

3. 加入溶剂中的溶质量应如何确定?加入量过多或过少将会有何影响?
答:溶质的加入量应该根据它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来确定,因为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依数性,所以应当保证溶质的量既能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不是太小,容易测定,又要保证是稀溶液这个前提。

如果加入量过多,一方面会导致凝固点下降过多,不利于溶液凝固点的测定,另一方面有可能超出了稀溶液的范围而不具有依数性。

过少则会使凝固点下降不明显,也不易测定并且实验误差增大。

4. 估算实验测定结果的误差,说明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有控制过冷的程度和搅拌速度、寒剂的温度等。

本实验测定凝固点需要过冷出现,过冷太甚会造成凝固点测定结果偏低,因此需要控制过冷程度,只有固液两相的接触面相当大时,固液才能达到平衡。

实验过程中就是采取突然搅拌的方式和改变搅拌速度来达到控制过冷程度的目的;寒剂的温度,寒剂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实验的完成。

5. 当溶质在溶液中有解离、缔合、溶剂化和形成配合物时,测定的结果有何意义?
答:溶质在溶液中有解离、缔合、溶剂化和形成配合物时,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溶质的解离、缔合、溶剂化或者形成的配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因此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出的结果反应了物质在溶剂中的实际存在形式。

6. 在冷却过程中,凝固点测定管内液体有哪些热交换存在?它们对凝固点的测定有何影响?
答:凝固点测定管内液体与空气套管、测定管的管壁、搅拌棒以及温差测量仪的传感器等存在热交换。

因此,如果搅拌棒与温度传感器摩擦会导致测定的凝固点偏高。

测定管的外壁上粘有水会导致凝固点的测定偏低。

实验三 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1. 在停止抽气时,若先拔掉电源插头会有什么情况出现?答:会出现真空泵油倒灌。

2. 能否在加热情况下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漏气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不能。

加热过程中温度不能恒定,气-液两相不能达到平衡,压力也不恒定。

漏气会导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体系内部压力的不稳定,气-液两相无法达到平衡,从而造成所测结果不准确。

3. 压力计读数为何在不漏气时也会时常跳动?答:因为体系未达到气-液平衡。

4. 克-克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才适用?
答:克-克方程的适用条件:一是液体的摩尔体积V 与气体的摩尔体积Vg 相比可略而不计;二是忽略温度对摩尔蒸发热△vap H m 的影响,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可视其为常数。

三是气体视为理想气体。

5. 本实验所测得的摩尔气化热数据是否与温度有关?答:有关。

6. 本实验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答:装置的密闭性是否良好,水本身是否含有杂质等。

实验四 双液系的气一液平衡相图的绘志
1.本实验在测向环己烷加异丙醇体系时,为什么沸点仪不需要洗净、烘干?
提示:实验只要测不同组成下的沸点、平衡时气相及液相的组成即可。

体系具体总的组成没必要精确。

2.体系平衡时,两相温度应不应该一样?实际呢?怎样插置温度计的水银球在溶液中,才能准确测得沸点呢?
提示:两相温度应该一样,但实际是不一样的,一般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溶液下1/3较好。

3.收集气相冷凝液的小槽体积大小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提示:有影响,气相冷凝液的小槽大小会影响气相和液相的组成。

4.阿贝折射仪的使用应注意什么?提示:不能测定强酸、强碱等对仪器有强腐蚀性的物质。

5.讨论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

提示:影响温度测定的:温度计的插入深度、沸腾的程度等;影响组成测定的:移动沸点仪时气相冷凝液倒流回液相中、测定的速度慢等
实验五二组分金属相图的绘制
1. 对于不同成分混合物的步冷曲线,其水平段有什么不同?
答:纯物质的步冷曲线在其熔点处出现水平段,混合物在共熔温度时出现水平段。

而平台长短也不同。

2. 作相图还有哪些方法?答:作相图的方法还有溶解度法、沸点法等。

3. 通常认为,体系发生相变时的热效应很小,则用热分析法很难测得准确相图,为什么?在含Bi30%和80%的二个样品的步冷曲线中第一个转折点哪个明显?为什么?
答:因为热分析法是通过步冷曲线来绘制相图的,主要是通过步冷曲线上的拐点和水平段(斜率的改变)来判断新相的出现。

如果体系发生相变的热效应很小,则用热分析法很难产生拐点和水平段。

30%样品的步冷曲线中第一个转折点明显,熔化热大的Sn先析出,所以当发生相变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温度补偿,使曲线斜率改变较大。

4. 有时在出现固相的冷却记录曲线转折处出现凹陷的小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时应如何读相图转折温度?
答:这是由于出现过冷现象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做延长线的方式确定相图的转折温度。

5. 金属熔融系统冷却时,冷却曲线为什么出现折点?纯金属、低共熔金属、及合金等转折点各有几个?曲线形状为何不同?
答:因为金属熔融系统冷却时,由于金属凝固放热对体系散热发生一个补偿,因而造成冷却曲线上的斜率发生改变,出现折点。

纯金属、低共熔金属各出现一个水平段,合金出现一个折点和一个水平段。

由于曲线的形状与样品熔点温度和环境温度、样品相变热的多少、保温加热炉的保温性能和样品的数量均有关系,所以样品的步冷曲线是不一样的。

对于纯金属和低共熔金属来说只有一个熔点,所以只出现平台。

而对于合金来说,先有一种金属析出,然后2种再同时析出,所以会出现一个折点和一个平台。

6. 有一失去标签的Sn-Bi合金样品,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其组成?
答:可以通过热分析法来确定其组成。

首先通过热分析法绘制Sn-Bi的二组分相图,然后再绘制该合金样品的步冷曲线,与Sn-Bi的二组分相图对照即可得出该合金的组成。

实验六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1. 对消法测电动势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用伏特表不能准确测定电池电动势?
答:对消法就是用一个与原电池反向的外加电压,于电池电压相抗,使的回路中的电流趋近于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测出来的电压为电动势。

电动势指的就是当回路中电流为零时电池两端的电压,因而必须想办法使回路中电流为零。

伏特表测定电池电动势的时候,回路中的电流不为零,测出的电池两端的电压比实际的电动势要小,因此用伏特表不能准确测定电池电动势。

2. 参比电极应具备什么条件?它有什么功用? 盐桥有什么作用? 应选择什么样的电解质作盐桥?
答:参比电极一般用电势值已知且较恒定的电极,它在测量中可作标准电极使用,在实验中我们测出未知电极和参比电极的电势差后就可以直接知道未知电极的电势。

盐桥起到降低液接电势和使两种溶液相连构成闭合电路的作用。

作盐桥的电解质,应该不与两种电解质溶液反应且阴阳离子的迁移数相等,而且浓度要高。

3. 电动势的测量方法属于平衡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在可逆条件下进行。

为此,应注意些什么?
答:应注意电池回路接通之前,应该让电池稳定一段时间,让离子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还应该在接通回路之前先估算电池电动势,然后将电位差计旋钮设定未电池电动势的估算值,避免测量时回路中有较大电流。

4. 对照理论值和实验测得值,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答:原电池电动势测定结果的误差来源有很多:标准电池工作时间过长,长时间有电流通过,标准电动势偏离;盐桥受污染;饱和甘汞电极电势不稳定;未能将电位差计旋钮设定在待测电池电动势应有的大体位置,使待测电池中有电流通过等等。

5. 在精确的实验中,需要在原电池中通入氮气,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了除去溶液中的氧气,以避免氧气参与电极反应,腐蚀电极等。

实验七一级反应-蔗糖的转化
1. 配制蔗糖溶液时称量不够准确,对测量结果k有无影响? 取用盐酸的体积不准呢?
答:蔗糖的浓度不影响lnc=-kt + B的斜率,因而蔗糖浓度不准对k的测量无影响。

H+在该反应体系中作催化剂,它的浓度会影响k的大小。

2. 在混合蔗糖溶液和盐酸溶液时,我们将盐酸溶液加到蔗糖溶液里去,可否将蔗糖溶液加到盐酸溶液中?为什么?
答:不能。

本反应中氢离子为催化剂,如果将蔗糖溶液加到盐酸溶液中,在瞬间体系中氢离子浓度较高,导致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测定。

3. 测定最终旋光度时,为了加快蔗糖水解进程,采用60℃左右的恒温使反应进行到底,为什么不能采用更高的温度进行恒温?
答:温度过高将会产生副反应,颜色变黄。

4. 在旋光度的测量中,为什么要对零点进行校正?在本实验中若不进行校正,对结果是否有影响?
答:因为除了被测物有旋光性外,溶液中可能还有其他物质有旋光性,因此一般要用试剂空白对零点进行校正。

本实验不需要校正,因为在数据处理中用的是两个旋光度的差值。

5. 记录反应开始的时间晚了一些,是否会影响到k 值的测定?为什么?
答:不影响。

不同时间所作的直线的位置不同而已,但k (所作直线的斜率)相同。

实验八 二级反应-乙酸乙酯皂化
1. 为什么实验用NaOH 和乙酸乙酯应新鲜配制?
答: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乙酸乙酯容易挥发和发生水解反应而使浓度改变。

2. 为何本实验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而且CH 3COOC 2H 5和NaOH 溶液在混合前还要预先恒温?混合时能否将乙酸乙酯溶液倒入NaOH 溶液中一半时开始计时?
答:(1)因为温度对电导有影响。

(2)不能,应刚混合完开始计时。

3. 被测溶液的电导率是哪些离子的贡献?反应进程中溶液的电导率为何发生减少?
答:参与导电的离子有+Na 、-OH 和-COO CH 3。

+Na 在反应前后浓度不变,-OH 的迁移率比-
COO CH 3的迁移率大得多。

随着时间的增加,-OH 不断减少,-COO CH 3不断增加,所以,体系的电导率值不断下降。

4. 为什么要使两种反应物的浓度相等?答:为了使二级反应的数学公式简化。

实验九 复杂反应-丙酮碘化
1. 实验时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什么物理量?它和碘浓度有什么关系?
答:测量的是溶液的吸光度A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知,在指定波长下,所测吸光度与I 2溶液浓度成正比关系。

2. 本实验中,将CH 3COCH 3溶液加入盛有I 2、HCl 溶液的碘瓶中时,反应即开始,而反应时间却以溶液混合均匀并注入比色皿中才开始计时,这样操作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无影响。

不同时间所作的直线的位置不同而已,但k (所作直线的斜率)相同。

3. 速率常数k 与T 有关,而本实验没有安装恒温装置,这对k 的影响如何?所测得的k 是室温下的k ,还是暗箱温度时的k ?
答:本实验整个过程是在室温下进行的,由于室温在短时间内变化幅度很小,故对k 的影响不大。

所测得的k 是暗箱温度时的k 。

实验十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压力法)
1. 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时为什么要读最大压力差?
提示:若读中间某个压力差值,不能保证每次读压力差对应大小相同气泡。

2. 为何要控制气泡逸出速率?
提示:气泡逸出速率会影响气泡的大小,近而影响压力差值的大小,因而要保证测定过程中气泡逸出速率恒定。

3. 本实验需要在恒温下进行吗?为什么?
提示:需要恒温,因为表面张力的大小受温度的影响。

4. 毛细管尖端为何必须调节得恰与液面相切?否则对实验有何影响?
提示:毛细管尖端若不与液面相切插入一定深度,会引起表面张力测定值偏小。

5. 哪些因素影响表面张力测定的结果?如何减小或消除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提示:温度、气泡逸出速度、毛细管是否干净及毛细管的尖端是否与液面相切会影响测定结果。

减小或消除这些因素引起误差的措施是:恒温、控制气泡逸出速率恒定、毛细管干净以及毛细管与液面相切。

实验十一 胶体制备和电泳
1. 电泳中辅助液起何作用,选择辅助液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辅液主要起胶体泳动的介质、电介质作用和与胶体形成清晰的界面易于观测等作用。

选择的辅液不能与胶体发生化学反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等
2. 若电泳仪事先没有洗干净,内壁上残留有微量的电解质,对电泳测量的结果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可能改变ζ电势大小,甚至引起胶体的聚沉。

3. 电泳仪中不能有气泡,为什么?提示:气泡会阻断电介质。

4. 电泳速率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提示:电泳苏联与胶粒的大小、带电量、电压的大小及两电极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实验十二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 粘度计毛细管的粗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答:粘度计毛细管的过粗,液体流出时间就会过短,那么使用Poisuille 公式时就无法近似,也就无法用时间的比值来代替粘度;如果毛细管过细,容易造成堵塞,导致实验失败。

2. 乌氏粘度计中的C 管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去除C 管改为双管粘度计使用?
答:C管的作用是形成气承悬液柱。

不能去除C管改为双管粘度计,因为没有了C管,就成了连通器,不断稀释之后会导致粘度计内液体量不一样,这样在测定液体流出时间时就不能处在相同的条件之下,因而没有可比性。

只有形成了气承悬液柱,使流出液体上下方均处在大气环境下,测定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

3. 若把溶液吸到了乳胶管内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答:会使溶液浓度降低,导致测定的流出时间减小,从而使相对粘度测定值减小,影响实验结果。

4. 试列举影响准确测定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准确测定的因素有温度、溶液浓度、搅拌速度、粘度计的垂直度等。

5.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摩尔质量有何局限性?该法适用的高聚物摩尔质量范围是多少?
答:粘度法是利用大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粘度和分子量间的某种经验方程来计算分子量,适用于各种分子量的范围。

局限性在于不同的分子量范围有不同的经验方程。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 3气~汽对流传热实验
⑴为什么向电加热釜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以上?答:避免干烧,造成加热管损坏
⑵为什么一面向电加热釜中加水一面要观察液位计?答:防止水量不够或水量太多溢出。

⑶为什么向保温瓶中加冰水混合物?答:保证冷端补偿热电偶恒为0摄氏度。

⑷为什么将数字电压表预热?答: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⑸为什么待水沸腾5分钟后,才可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答:为使系统的换热充分恒定。

⑹为什么实验结束先关电压表,5分钟后再关鼓风机?答:让鼓风机输送的冷气将系统中的热量尽快带走,恢复常温。

⑺为什么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准数关联式近似为一条直线?答:因为只有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才能将非线性的准数关联式转化为线性关
系。

⑻什么情况下用双对数坐标系作图?答:(1)测量的数据范围大。

(2)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函数关系为线性关系。

⑼气-汽换热的结果是什么?答:冷空气变成热空气;水蒸气变为冷凝水。

⑽为什么在套管换热器上安装有一通大气的管子?答:为使不凝性的气体排出。

⑾实验中使用的孔板流量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答:设计原理是柏努利方程。

⑿使用孔板流量计时应注意什么?答:不要超出测量范围。

⒀对组成孔板流量计的U形管中的指示液有何要求?答:不与被测流体反应,互溶。

⒁所测压差与U形管的粗细有无关系?答:没关系。

⒂所测压差与U形管中的指示液的密度有无关系?答:有关系。

⒃压差与U形管中的指示液的高度差有无关系?答:有关系。

⒄旁路阀中的空气流量与传热管中的空气流量的关系是什么?答:反比关系。

⒅为什么每改变一次流量都要等5-6分钟才能读取数据?答:为使系统的换热充分恒定。

⒆本实验是由哪几大装置组成?答:空气鼓风系统,热交换器,温度控制与测量系统,流量测量系统。

⒇准数关联式 Nu=ARe m Pr0.4应用范围?答:(1)流体无相变,(2)在圆形直管内流动,(3)作强制湍流
2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
⑴为什么启动离心泵前要向泵内注水?如果注水排气后泵仍启动不起来,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答:为了防止打不上水、即气缚现象发生。

如果注水排完空气后还启动不起来。

①可能是泵入口处的止逆阀坏了,水从管子又漏回水箱。

②电机坏了,无法正常工作。

⑵为什么离心泵启动时要关闭出口阀门?
答:防止电机过载。

因为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等于泵的轴功率N。

根据离心泵特性曲线,当Q=0时N最小,电动机输出功率也最小,不易被烧坏。

⑶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过程中点不可丢,为什么?
答:Q=0点是始点,它反映了初始状态,所以不可丢。

丢了,做出来的图就有缺憾。

⑷启动离心泵时,为什么先要按下功率表分流开关绿色按钮?
答:为了保护功率表。

⑸为什么调节离心泵的出口阀门可调节其流量?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是否还有其它方
法调节泵的流量?
答:调节出口阀门开度,实际上是改变管路特性曲线,改变泵的工作点,可以调节其流量。

这种方法优点是方便、快捷、流量可以连续变化,缺点是阀门关小时,增大流动阻力,多消耗一部分能量、不很经济。

也可以改变泵的转速、减少叶轮直径,生产上很少采用。

还可以用双泵并联操作。

⑹正常工作的离心泵,在其进口管上设置阀门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不合理,因为水从水池或水箱输送到水泵靠的是液面上的大气压与泵入口处真空度产生的压强差,将水从水箱压入泵体,由于进口管,
安装阀门,无疑增大这一段管路的阻力而使流体无足够的压强差实现这一流动过程。

⑺为什么在离心泵进口管下安装底阀?从节能观点看,底阀的装设是否有利?你认为应如何
改进?
答:底阀是单向止逆阀,水只能从水箱或水池抽到泵体,而绝不能从泵流回水箱,目的是保持泵内始终充满水,防止气缚现象发生。

从节能观点看,底阀的装设肯定产生阻力而耗能。

既不耗能,又能防止水倒流,这是最好不过的了。

⑻为什么停泵时,要先关闭出口阀,再关闭进口阀?
答:使泵体中的水不被抽空,另外也起到保护泵进口处底阀的作用。

⑼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否与连结的管路系统有关?
答:离心泵的特性曲线与管路无关。

当离心泵安装在特定的管路系统中工作时,实际的工作压头和流量不仅与离心泵本身的性能有关,还与管路的特性有关。

⑽为什么流量越大,入口处真空表的读数越大,而出口处压强表的读数越小?
答:流量越大,需要推动力即水池面上的大气压强与泵入口处真空度之间的压强差就越大。

大气压不变,入口处强压就应该越小,而真空度越大,离心泵的轴功率N是一定的N=电动机输出功率=电动机输入功率×电动机效率,而轴功率N又为:,当N=恒量, Q与H之间关系为:Q↑H↓而而H↓P↓所以流量增大,出口处压强表的读数变小。

⑾离心泵应选择在高效率区操作,你对此如何理解?
答: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有一最高效率点,通常称为设计点。

离心泵在设计点时工作最经济,由于种种因素,离心泵往往不可能正好在最佳工况下运转,因此,一般只能规定一个工作范围,称为泵的高效率区。

⑿离心泵的送液能力为什么可以通过出口阀的调节来改变?往复泵的送液能力是否采用同
样的调节方法?为什么?
答:离心泵用出口阀门的开、关来调节流量改变管路特性曲线,调整工作点。

往复泵属正位移泵,流量与扬程无关,单位时间排液量为恒定值。

若把出口阀关小,或关闭,泵内压强便会急剧升高,造成泵体、管路和电机的损坏。

所以往泵不能用排出管路上的阀门来调节流量,一定采用回路调节装置。

⒀试从理论上分析,实验用的这台泵输送密度为1200 kg·m-3的盐水,(忽略粘度影响),在
相同量下泵的扬程是否变化?同一温度下的离心泵的安装高度是否变化?同一排量时的功
率是否变化?
答:本题是研究密度对离心泵有关性能参数的影响。

由离心泵的基本方程简化式:可以看出离心泵的压头,流量、效率均与液体的密度无关,但泵的轴功率随流体密度增大而增大。

即:ρ↑N↑。

又因为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Hg↓而安装高度减小。

⒁离心泵采用蜗牛形泵壳,叶轮上叶片弯曲方向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反。

试定性解释以上两部
件采用此种结构的理由。

答:蜗牛形泵壳,既减少流体动能的损失,又将部分动能轴化为静压能。

叶片弯曲方向
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反,是为了减轻叶片承受液体的冲击力,以免损坏。

⒂离心泵铭牌上标的参数是什么条件下的参数?在一定转速下测定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特
性曲线有何实际意义?为什么要在转速一定的条件下测量?
答: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性能参数是指该泵运行时效率最高点的性能参数。

因为,,根据以上比例定律,转速对Q、H、N均有影响。

只有转速一定,离心泵性能曲线才能确定。

⒃扬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它是指离心泵对单位重量(1N)的液体能提供的有效能量,其单位为m。

即把1N重的流体从基准水平面升举的高度。

⒄泵的效率为什么达到最高值后又下降?
答:由当Q升高超过设计点后,Q与H的乘积就会减少所以效率会下降。

⒅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时,两转子流量计如何使用?为什么?
答:两转子流量计开一关一,轮流使用,因为大流量会把小转子冲击到最上面,损坏转子流量计。

⒆启动泵前,为什么先切断排出管路测压口至压强表的通路?如何切断?
答:为保护压强表的指针,用夹子夹住通往压强表的管子。

⒇记录实验数据时,为什么同时取瞬时值?
答:因为流量在波动,各表上读数均在波动,为减少误差,必须同时读数取瞬时值。

1流体流动阻力测定
(1)启动离心泵前,为什么必须关闭泵的出口阀门?答:由离心泵特性曲线知,流量为零时,轴功率最小,电动机负荷最小,不会过载烧毁线圈。

(2)作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时,先要把泵体灌满水以防止气缚现象发生,而阻力实验对泵灌水却无要求,为什么?
答:阻力实验水箱中的水位远高于离心泵,由于静压强较大使水泵泵体始终充满水,所以不需要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