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01文言文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编者说明】本书《作业手册》中的文言文训练篇目共涉及17篇。

请阅读下面的说明再答题。

1.第一批训练篇目:2018年《考试说明》所规定的、云南省卷近5年没有考查过的文言文11篇。

2.第二批训练篇目:人教版等教材共有的、新课标推荐的其他篇目6篇,请在老师的指导下选用。

◇第一批应考必练11篇重点篇目◇
一、三峡(2016曲靖卷考查)
(一)[2018·昆明西山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略无阙.处阙:
(2)沿溯.阻绝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文中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4.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4分)
(二)[2018·滨州]阅读下面两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 《三峡》全文
[乙]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 [注释] ①成就:轮廓。

②信宿:两三日。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疾:快
C.迳.黄牛山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犹:好像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绝.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8.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描写。

(3分)
9.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爱莲说(5年未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可爱者甚蕃.蕃:
(2)濯清涟而不妖.妖: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在众多的花中,你喜欢哪种花?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分)
(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6分)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李
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

“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

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

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

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

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可爱者甚蕃.蕃:
(2)香远益.清益:
(3)未闻稍易.其色易:
(4)涅而不淄.淄:
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

7.两文分别赞扬了哪两种植物的什么品质?(4分)
8.两文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做简要分析。

(4分)
三、论语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学而不思则罔.罔:
(2)饭.疏食饭: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5分)
[甲]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 言志①
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本文出自《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标题系编选者所加。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旁叫作侍。

③盍:何不。

④轻:据考证,此字为后人所加。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显耀。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于我/如浮云
D.盍/各言尔志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盍各言尔.志尔:
(2)愿车马衣.轻裘衣:
(3)敝.之而无憾敝:
(4)无施劳.劳:
7.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9.“言为心声”,乙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3分)
四、记承天寺夜游(2017曲靖卷考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3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 ①涂潦:泥淖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2)徙.知徐州徙: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4分)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7昆明卷对比课外)
(一)[2018·天津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舜发于畎亩
..之中畎亩: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3)行拂.乱其所为拂:
(4)而后喻.喻: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4.人们常说“多难兴邦”,请结合本文简析“多难”为什么能“兴邦”。

(3分)
(二)[2018·深圳改编]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乙]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困于心,衡.于虑衡:
(3)王数.封我矣数:
(4)而子辞.辞:
6.翻译句子。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7.甲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8.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4分)
六、桃花源记
(一)[2018·威海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此中人语.云
卒中往往语.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当时时代特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4.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4分)
(二)[2018·宣威备考加强卷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2分)
《桃花源记》全文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屋舍俨然
..俨然: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知人论世是读经典的一种方式,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渔人的活动和表现贯穿始终,请结合文中的描写对他进行客观评价。

(3分)
8.文章描写的桃花源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圣地,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说说它成为世外桃源的原因有哪些。

(3分)
七、小石潭记(2015曲靖卷考查)
(一)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水尤清冽
..清冽:
(2)佁然
..不动佁然:
(3)悄怆
..幽邃悄怆:
(4)隶.而从者隶:
2.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选文第一段从、以整块石头为底、、岸边树木茂盛秀丽四个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4.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3分)
(二)[2018·临沂改编]阅读下面两文,完成问题。

(15分)
[甲] 《小石潭记》全文
[乙]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

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

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躁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心乐.之乐:
(2)不可久居.居:
(3)不里.许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长尺许者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乃记之而.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投饼于.左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以.其境过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8.下列六个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 )(2分)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③
9.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八、马说
(一)[2018·昆明五华区适应性考试]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
(2)策.之不以其道策: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安求其能千里也?”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2分)
4.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发现,这种观点你赞同吗,为什么?(3分)
(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1分)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知士
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与鼓。

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

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选自《吕氏春秋》)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虽有千里之能.
C.醉能.同其乐
D.曾益其所不能.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7.甲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刻画出统治者怎样的形象?(2分)
8.比较甲、乙两文的内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人才观?(3分)
九、醉翁亭记(2015昆明卷对比课外)
(一)[2018·重庆A]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5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琅琊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名.之者谁名: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3)觥.筹交错觥:
(4)树林阴翳.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 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

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4分)
链接材料
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二)[2018·十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
《醉翁亭记》全文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乐.亦无穷也
B.若夫淫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开
C.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也
D.临溪而.渔而.不知人之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②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文章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全文连用二十一个“而”,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8.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十、送东阳马生序( 2016昆明卷对比课外)
(一)[2018·广东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
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1)走.送之走:
(2)礼愈至.至:
(3)腰.白玉之环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3分)
(二)[2018·安顺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5分)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媵人持汤.沃灌汤: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敝:
(4)略无
..慕艳意略无:
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