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ce_Mueller离职模型中价值观变量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_张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
对雇员主动离职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 研究 者们把主要的焦点放在发现雇员主动离职的决定 量上。从 March 和 Simon( 1958) 年提出第一个完整 意义上的离职模型后,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一 系列描述离职决定量和中间过程的模型( 例如: Lee & Mitchell, 1994; Price & Mueller, 1986; Steers & Mowday, 1981) , 其中 Price- Mueller 模型被认为是最 有影响力的模型之一( Hom & Griffeth, 1995) 。有很 多关于雇员离职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在该 模 型 之 上 ( Price, 2004) 。 在 该 模 型 中 , 工 作 满 意 感 ( 即雇员对自己工作的正向评价程度) 和组织承诺
需要指出的是: 本项研究是在本文作者以往的 一项研究 ( 本文以下的以往研究均指该项研究) 基 础上进行的。本文作者曾以 IT 企业技术员工群体 为样本, 对 Price- Mueller 离职模型进行了检验, 其 中包括了对上述两个假设的检验( 张勉、张德、李树 茁, 2003) 。研究结果表明: 在统计意义( p<.01) 上, 有 个别价值观 变量( 工作单 调 性 、分 配 公 平 性 和 晋 升 机会) 在对应 的结构化 变量 和 工 作 满 意 感 、组 织 承 诺的关系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然而, 由于在理论 上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只有这三个交互效应的 存在, 我们对发现这些调节作用持有谨慎的态度, 希望有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而且 该项研究使我们认识到: 如果要以调节作用为中心 开展研究, 需要从取样和度量方面来增强样本异质 性。这种考虑将在本项研究的方法中得到体现。
Price等 曾 经 对 这 种 假 设 的 调 节 作 用 进 行 了 实 证研究, 结果并没有发现假设得到相关结论的支持 ( Price & Mueller, 1986; Kim, Price & Mueller, 1996) 。 由于调节作用( 换言之, 某些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得到了关注, 而离 职 的 决 定 量 模 型 中 有 可 能 存 在 这 种 效 应 , Price ( 2000) 认为还是应该对调节作用是否存在进行实 证检验。因此, 本项研究的目的为: 通过在中国组织 中获得的样本, 对 Price- Mueller 模型中假设的调节 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是这样 的: 首先, 对已有的文献做一个更具体的回顾, 提出 本项研究的具体假设以及研究的价值; 然后, 介绍 样本的取样过程、量表选择和分析方法; 其次, 给出 本项研究的分析结果; 最后对结果在理论和实践的 意义给予必要的讨论, 并指出本文的不足。
Mowday 和 Porter 等曾在研 究中发现一 些 结 构 化变量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受到价值观变量的调 节 作 用 ( Mowday, Porter, & Steers, 1982) 。 受 到 Mowday 和 Porter 等 研 究 的 影 响 , Price 和 他 的 同 事 们在研究离职模型时, 曾考察过价值观变量的调节 作用。然而, 尽管从理论分析上来看, 这种调节作用 似乎应该存在, 但是研究却并没有发现这些调节作 用 的 存 在 ( Price & Mueller, 1986; Kim, Price, & Mueller, 1996) 。因此, 当 Kim( 1999) 在 Price- Mueller 离职模型的基础上考察韩国汽车业员工的留职意 愿时, 并没有再考虑价值观变量。
方法
1、样本 总体的样本收集策略是希望以一个异质性较 强的样本来检验本文的假设。本文作者在北京的两 个企业分别进行了问卷发放和回收工作。一次是 2003 年 12 月, 在北京国电华北设计院( 企业 ) 进行 ( N=86) ; 另一次是 2004 年 5 月, 在中国建设银行北 京市西四支行进行( N=88) 。两次问卷发放的对象来 自于企业的各个等级和部门, 由于作者是利用项目 培训的机会现场分发和回收问卷, 并对问卷有细致 的讲解, 因此除了极个别的问卷外, 几乎所有的问 卷( N=171) 都是有效问 卷, 可以进入 最后的数 据分 析。在银行的样本中, 58.8%的被调查者小于 36 岁, 其中 59.2%为男性, 他们在目前的工作单位的平均 服务时间为 121.6 个月( SD=69.7 月) 。在设计院的 样本中, 我们没有收集人口数据的信息。 我们以往的研究样本虽然来自于西安 15 家不 同 IT 企业, 但全部都是技术员工组成的群体, 而且 以基层员工为主。本项研究的样本来自于两家不同
( 对某个社会单元的忠诚程度) 是连接外生变量和 主动离职行为之间两个重要的中介( intervening) 变 量( Kim, Price & Mueller, 1996; Price, 2000) 。
Price- Mueller 离 职 模 型 中 最 重 要 的 外 生 变 量 是结构化变量( 即工作场所中工作环境的特征和社 会交往模式) , 它们被认为是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 诺的决定量( Price & Mueller, 1986; Price, 2000)。因 此, 它们对离职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两个中介变量间 接起作用的。Price 等主要根据期望理论来解释结构 化变量为什么是两个中介变量的决定量。他们认 为: 雇员带着特定的期望和价值观进入组织。期望 是雇员对工作场所将是如何的一种认知, 而价值观 是对这些认知不同方面的偏好程度。当期望和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
Price-Mueller离职模型中 价值观变量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张勉 张德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摘要:Price 提出 Price- Mueller 离职模型中结构化变量和两个中介变量( 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 诺) 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价值观变量的调节作用。尽管根据期望理论的分析能预期这种调节 作用的存在, 但是以往的实证研究未能发现相关的证据支持。本项研究考虑了以往研究的一 些局限性, 在一个异质性较强的样本中考察了这种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调节作用的 存在, 说明在 Price- Mueller 离职模型中, 离职的决定量还是应该保持传统的加和式特征。研究 最后讨论了结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关键词:价值观; 调节作用; 交互效应; 离职
晋升机会 在单位内部潜在的向上垂直职业流动。
工作单调性 工作被重复题的支持。
同事支持度 同事对工作相关问题的支持
的关系, 并且一方面内容上更易于被调查者理解, 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的结构化变量被转换成正向的 表述方 式, 例如角色 模糊被 指 代 为“有 明 确 的 工 作 职责”, 资源匮乏度被指代为“有足够用来干工作的 资源”( Kim, Price, & Mueller, 1996) 。
MANAGEMENT REVIEW Vol.18 No.9(2006) 47
人力资源管理
景下进行的, 因此在中国组织中取样, 进行对价值 观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也是有价值的。
根据以上的考虑, 本文以下提出有待检验的假 设:
假设 1: 价值观变量显著地调节结构化变量和 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
假设 2: 价值观变量显著地调节结构化变量和 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
组织承诺 雇员对单位忠诚的程度。
结构化变量
工作自主权 雇员可以运用相关工作权力来完成工作的程度。
分配公平性 奖罚在多大程度上和工作绩效挂钩。
资源匮乏度 缺少工作所需资源的程度。
角色模糊 不明确的工作职责。
角色冲突 不一致的工作要求。
工作负荷 为工作需要付出的努力。
薪酬
对薪酬的主观满意程度。
职业成长度 由单位提供的增加工作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在 Price 等进行的研究中, 对结构化变量的度 量基本上采用的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量表。 价值观由以下的方式来测量: 给出一项工作可能给 个体提供的机会, 让接受调查的雇员根据每项机会 的重要性进行选择。机会和结构化变量之间是对应
人力资源管理
表 1 模型中变量的定义
变量
定义
因变量
工作满意感 雇员对其工作的喜好程度。
行业的企业, 而且被调查者是来自于企业各个部门 的代表, 职务上从企业高层到基层都有, 因此和以 往研究的样本相比, 异质性更强。
2、度量 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量表基本上都来自于 Price 等研究采用过的量表, 这些量表曾经在本文第 一作者其它的一些研究中使用过 ( 例如: 张勉、张 德 、王 颖 , 2002; 张 勉 、张 德 、李 树 茁 , 2003) , 可 在 Price( 1997) 中找到所有的量表英文版和量表来源。 这些量表在本文作者以往的研究中, 曾经过严格的 双向翻译, 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大部分量表有良好 的心理测量学性质。由于被调查企业对问卷篇幅的 限制, 我们不得不对测量量表的项目进行了削减。 共有八个结构化变量( 工作自主权、角色模糊、角色 冲 突 、工 作 负 荷 、资 源 匮 乏 度 、薪 酬 、职 业 成 长 机 会 、 工作单调性) 和一个结果变量( 工作满意感) 采用了 单一的测量项目。我们选择测量项目的策略是: 首 先根据本文作者以往实证研究的结果, 分别对每个 变量选择因子负荷最高的 2- 3 个测量项目, 然后通 过讨论, 确定最能把握变量内容的测量项目。量表 采用 6 级 Likert 测量, 备择答案为“非常同意”、“同 意 ”、“比 较 同 意 ”、“ 比 较 不 同 意 ”、“ 不 同 意 ”和“ 非 常 不同意”。另外, 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 对薪酬的度 量从分段度量客观的年收入, 改为度量个体对薪酬 状况的主观感知。 结构化变量的价值观由如下的方法测量: 问卷 中的题目是“以下是一项工作可能提供的不同机 会, 您觉得它们各自对您的重要程度如何? ”然后给 出了指代 12 项结构化变量的机会, 被调查者在“非 常 重要”、“重要”、“比 较重要”、“有 点 重 要 ”、“不 重 要”之间进行选择。表 2 给出了结构化变量和对应 价值观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为了从度量上增强异质性, 我们采用了以下的 策略: ( 1) 在测量结构化变量和两个因变量时, 采用 了 6 级而不是以往 Price 研究采用的 5 级量度; ( 2) 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价值观变量的方差 变异普遍比较小: 在五级 Likert 度量中, 价值观变量 的 SD 在集中在 0.7、0.8 左右。换言之, 当被调查者 在面对不同的机会时, 他们集中在“非常重要”、“重 要”和“比较重 要”之间选择 , 使得价 值 观 变 量 的 方 差变异较小。因此, 本项研究采用了 Q 分类的方法 来测量价值观变量。O’Reilly, Chatman 和 Caldwell ( 1991) 认为: 由于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偏好的一种层
Price( 2000, 2004) 对其离职模型的理论背景和 20 多年来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并对将来 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其中重要的一个 研究方向是: 尽管过去的研究并不支持价值观变量 的调节作用, 但是缺少证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 样本的同质性造成的。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某 个特定的职 业群体( 如医 院 的 护 士 、大 学 的 教 师 ) , 这些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足够大, 以至 于调节作用未能显现出来。因此, 我们有理由假设 如果样本的异质性足够大, 调节作用应该存在。另 外, 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在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背
收稿日期:2005- 06- 21 作者简介:张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张德,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46 管理评论 Vol.18 No.9(2006)
观得到满足后, 雇员会对工作产生满意感, 同时对 组织产生承诺, 因此会更有可能留在组织中( Kim, Price & Mueller, 1996; Price, 2001)。在期望理论的基 础上, Price 等假设价值观会调节结构化变量对工作 满意感和组织承诺的影响。
文献回顾
把期望理论应用到离职模型中, 最关键的问题 是: 雇员的期望和价值观具体是什么? Price 等主要 通过对研究文献不断的细致回顾来辩析出具体的 期望和价值观, 并把具体的期望命名为结构化变 量。最新的 Price- Mueller 模型中有 12 个结构化变 量, 分别是: 工作自主权、工作单调性、角色模糊、角 色 冲 突 、工 作 负 荷 、资 源 匮 乏 度 、薪 酬 、上 司 支 持 度 、 同 事支持度、分 配公平性、职 业 成 长 度 和 晋 升 机 会 ( Kim, Price, & Mueller, 1996; Price, 2000)。这些变量 实际上都是在主动离职实证研究中被频繁使用的 外生变量, 而且大多数的研究发现: 这些变量对工 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有显著的影响, 进而间接地对 主动离职行为产生影响。相应地, 价值观变量就是 雇员对这些结构化变量的偏好( 或重要性) 程度。表 1 给 出 了 Price- Mueller 离 职 模 型 中 两 个 中 介 变 量 和 12 个结构化变量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