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半吸收厚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一: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示意图
② 本底确定: 本实验装置虽然采用了薄窗 NaI( T1) 闪烁探测器,但由于其对β-和低能γ射线都 灵敏,从而造成较高的本底计数。因此, 提 高半吸收厚度测量的精度关键在于准确测 量和减少本底计数,实验中的本底计数主要 来自于轫致辐射产生的光子以及电子与物
总本底计数基本趋于定值, 使得透射率在降 至 10-1-10-2 之间时吸收曲线便趋于平坦,此 时的计数就可以作为本底。
240 300
铝箔厚度 (μm) 0 60
单能电子 峰道址 626 614
E(MeV) 1.1 1.079
360.96
(A,L)拟合:
E E1 1 dE ( ) 0 1.2963Mev·cm 2 / g dx T E E1 E 0 1.09 Mev 2
利用线性插值法求得铝箔对能量为 1.09Mev 的 电 子 的 组 织 本 领 是
d1/2。射程与半吸收厚度之间有
一定的比例关系, 它们都能反映物质对β射 线的吸收能力, 所以测量半吸收厚度对于β 射线的屏蔽具有实际意义。 实验中,采取逐渐增加吸收物质厚度, 直到吸收强度减弱到无吸收片时的一半, 从 而确定此能量电子的半吸收厚度。
5 图三:实验仪器示意图
阻止本领
本实验的筛选是通过真空半圆聚焦β 磁分析器完成,其原理如图。不同能量β粒 子在磁场中的偏转半径不同, 由此出射孔位 置不同,由此选择特定的出射孔,即选择了 特定的粒子能量和出射方向, 也就是 “单能、 窄束”电子。
137
CH 660 766 372
净计数法。 【实验仪器】 ①半圆聚焦β磁谱仪; ②β放射源:90Sr-90Y; ③137Cs 和 60Coγ标准放射源(能量刻度用); ④NaI(Tl)闪烁探测器; ⑤60μm 铝箔若干; ⑥线性放大器; ⑦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⑧计算机安装虚拟软驱以及 UMS36 软件;
L 3337.1 A3 6703.9 A2 3543.6 A 171.98
当 A=1/2 时,L=343.68μm。 【实验结论】 由实验测得,能量为 1.1Mev 的单能电子, 半吸收厚度为 L=343.68μm。 由表 4 可知,能量为 1.1Mev 的单能电子半 吸收厚度经验值为 d1/2=390μm。 则误差为
1/2,记做
单能电子:
原子核在β衰变过程中, 不仅放出一个 β粒子, 还放出一个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中微子,因此β粒子、中微子和反冲核之间 的能量分配可以出现各种情况, 均满足动量 守恒和能量守恒,即β粒子的能量从零到 Em 之间都有可能出现。而本实验测量需要 “单能、窄束”的电子流,就需要对放射源 放射的不同量的 射线进行筛选。
β射线的半吸收厚度测量
刘丰,高树超,陈建樵,常笑彬,郑万里,范海民,蒋之森,蒋彦,何玥, 甘娉娉,曾庆波,熊雄,何海涛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成都)
【实验目的】
1 2
质作用时的散射电子。 轫致辐射主要来自四 部分,其一为β-放射源与源周围的防护层作 用而产生的轫致射; 其二为电子从均匀磁场 出射时与真空盒的支撑铝壁作用时产生的 轫致辐射; 其三为电子与准直器作用时产生 的轫致辐射; 其四为电子与铝吸收片作用时 产生的轫致辐射。散射电子主要有两部分, 其一为从真空盒出来的电子与准直器边缘 的散射。其次电随着吸收片厚度的不断增 加,电子与吸收片之间的散射也不断的加 强。除上述因素外,环境辐射及宇宙射线也 会产生一定的本底计数, 这部分包含在后叙 的本底中。探测系统描述如图 2 所示,电子 先经过宽 4.2mm 的准直孔入射到吸收片上, 再进入探测器。 因探测器晶体相对出射电子 的立体角很小, 因此电子与吸收片作用产生 的轫致辐射和大角度散射的电子大部分无 法进入晶体, 故这部分本底计数的变化对总 的本底计数的影响很小。当探测器固定时,
7
阻止本领是用来描述入射带电粒子在 介质中每单位路径长度上损失的平 均能
量的物理量, 是研究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 用的主要内容之一。 测得不同能量的单能电 子在物质中的能量损失, 求这一物质在不同 能量时的总质量阻止本领。 实际工作中常采用质量阻止本领 dE/dx,由于β衰变中释放出的衰变能被发 射角度任意的电子、 反中微子和反冲核三者 之间分配, 所以电子的动能可以在零到衰变 能 Q 之间变化,形成一个连续谱。例如本实
60
【实验步骤】 ① 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并且按示意图连接; ② 用标准源做能量刻度: (高压 744V) 测 137Cs 的γ能谱,记录 0.662MeV 全能峰 在 多 道 能 谱 分 析 器 上 对 应 的 道 数 CH3 。 测
60
Co 的 γ 能 谱 , 记 录 下 1.17MeV 和
1.33MeV 两个全能峰在多道能谱分析器上 对应的道数 CH1、CH2;运用最小二乘法拟 合得到能量—道数定标曲线。 利用多道分析 器的能量刻度功能在多道上刻度能量。 表 1:能量刻度数据记录 E(MeV) Co 1.17 1.33
d1/2(μm) 300 390 420 450 480
表 5:插入不同厚度铝箔的计数 插入铝箔 厚度 L (μm) 0 60 120 180 本底计 数 Nb 40679 38576 33934 26244 20772 13992 13375 全能峰有 效计数 N 38192 32820 26924 25460 24193 22002 17388 A=N/N0
3
将γ放射源移开,打开机械泵抽真空。 罩好有机玻璃罩,打开β放射源。把探测器 置于合适位置,使单能电子峰位于上述能 量。固定此位置,记录单能电子的能量。
表 2:能量测定数据记录
表4:半吸收厚度经验值
E(MeV) 1.0 1.1 1.2 1.3 1.4 次数 1 2 3 道数 509 626 743 能量(MeV) 0.9 1.1 1.3
全能峰总 计数 Ni 78871 71396 60858 51704 44965 35994 30763
④ 铝箔对单能电子阻止本领的测定: 定时 300 秒,测量不加铝箔及插入 60 μ m 铝箔的能谱,记录其全能峰峰位及能 量。
表 3:阻止本领测量数据记录
1 0.859 0.705 0.667 0.633 0.576 0.455
Cs
0.662
拟合:E=0.00171CH+0.02925 ③ 单能电子能量选定及获得: 整套仪器对低能部分电子能谱的探测 精度较低,对高能电子因其穿透的 AL 吸收 片的厚度太大, 准直器后面能够插入吸收片 的厚度有限,实验难以进行,因此本实验选 择中间的三个能量 0.9/1.1/1.3MeV 进行试 验。
1.2963Mev·cm 2 / g
⑤ 铝箔对单能电子半吸收厚度的测量: 选择能量为 1.1Mev 的单能电子, 定时 300 秒, 依次测量不加铝箔, 加 60μm, 120 μm,180μm,240μm,300μm,360.96 μm,铝箔后单能电子的能谱图。
390 m 343.68m 11 .9% 。 390 m
误差原因: ①采用了薄窗 NaI( T1) 闪烁探测器,但由于 其对β-和低能γ射线都灵敏,从而造成较 高的本底计数。
4
②电随着吸收片厚度的不断增加, 电子与吸 收片之间的散射也不断的加强。 同时由于选 择的铝箔不平整、贴合不紧密,也增加了电 子的散射。 ③铝箔厚度测量存在较大误差。
5
了解β粒子与物质作用的特性; 测量β射线在物质中的半吸收厚 度;
3
测量物质对单能电子的阻止本领。
【实验原理】 ① 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电子与物质作用过程比较复杂, 与物质发 生相互作用时主要有三种形式: 与核外电 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引起电离或激发; 与 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 导致轫致辐射; 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库仑散射。 图1 画 出了电子与物质发生主要相互作用后的综 合示意图:
2
数据处理:
图四:四种峰面积计算方法
半峰净计数法需确定峰位、 右边界和本 底的左边界.由于全能峰有较长的尾巴, 因 此右边界的选取较为困难;同时如图中所 示,轫致辐射和全能峰之间非常平滑,因此 左边界的选择尤其困难。 即便对于同样的实 验数据,不同的实验者选取的左右边界不 同,计算得到的半吸收厚度相差非常大。 因 此半峰净计数法用于计算半吸收厚度存在 一定的困难,且结果准确性较差。同理 TPA 法也存在边界选择的问题, 而且由于用了左 半峰的数据, 因此其精度不可能比半峰净计 数法高。而 Wasson 法的总计数的边界选取 较为简单,且非常客观。但其本底边界的选 择存在同半峰净计数法相似的问题,较难 选。因此其精度同半峰净计数法类似,不会 有较大的提高。而 Covell 法只需要选择峰 的左右边界,最为简单可靠,实用性较强。 同时由于其本底扣除简单,因此可以预计, 只要边界选取恰当, 其精度有可能高于半峰
1
4
半吸收厚度:
验采用的 90Sr-90Y 源在 0~2.27MeV 范围内 形成一连续的β谱, 因而在一般的近代物理 实验中只能测它的吸收和散射等。
6
假设一束初始强度为 I0 的单能电子, 当 穿过厚度为 x 的物质时, 强度 I 按指数衰减, 可表示为 I=I0e-μx,其中μ是该物质的线性 吸收系数,单位为 cm-1。不同物质对射线的 线性吸收系数有很大差别, 但质量吸收系数 μ m= μ / ρ却随原子序数 Z 的增加缓慢变 化,因而用质量厚度 d=ρx 代替 x,d 的单 位为 g/cm2,于是 I=I0exp(-μmd)使β粒 子的强度减弱一半(即 I/I0=1/2)的吸收层 厚度,称为半吸收厚度,也可以称作半价层
图一: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示意图
② 本底确定: 本实验装置虽然采用了薄窗 NaI( T1) 闪烁探测器,但由于其对β-和低能γ射线都 灵敏,从而造成较高的本底计数。因此, 提 高半吸收厚度测量的精度关键在于准确测 量和减少本底计数,实验中的本底计数主要 来自于轫致辐射产生的光子以及电子与物
总本底计数基本趋于定值, 使得透射率在降 至 10-1-10-2 之间时吸收曲线便趋于平坦,此 时的计数就可以作为本底。
240 300
铝箔厚度 (μm) 0 60
单能电子 峰道址 626 614
E(MeV) 1.1 1.079
360.96
(A,L)拟合:
E E1 1 dE ( ) 0 1.2963Mev·cm 2 / g dx T E E1 E 0 1.09 Mev 2
利用线性插值法求得铝箔对能量为 1.09Mev 的 电 子 的 组 织 本 领 是
d1/2。射程与半吸收厚度之间有
一定的比例关系, 它们都能反映物质对β射 线的吸收能力, 所以测量半吸收厚度对于β 射线的屏蔽具有实际意义。 实验中,采取逐渐增加吸收物质厚度, 直到吸收强度减弱到无吸收片时的一半, 从 而确定此能量电子的半吸收厚度。
5 图三:实验仪器示意图
阻止本领
本实验的筛选是通过真空半圆聚焦β 磁分析器完成,其原理如图。不同能量β粒 子在磁场中的偏转半径不同, 由此出射孔位 置不同,由此选择特定的出射孔,即选择了 特定的粒子能量和出射方向, 也就是 “单能、 窄束”电子。
137
CH 660 766 372
净计数法。 【实验仪器】 ①半圆聚焦β磁谱仪; ②β放射源:90Sr-90Y; ③137Cs 和 60Coγ标准放射源(能量刻度用); ④NaI(Tl)闪烁探测器; ⑤60μm 铝箔若干; ⑥线性放大器; ⑦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⑧计算机安装虚拟软驱以及 UMS36 软件;
L 3337.1 A3 6703.9 A2 3543.6 A 171.98
当 A=1/2 时,L=343.68μm。 【实验结论】 由实验测得,能量为 1.1Mev 的单能电子, 半吸收厚度为 L=343.68μm。 由表 4 可知,能量为 1.1Mev 的单能电子半 吸收厚度经验值为 d1/2=390μm。 则误差为
1/2,记做
单能电子:
原子核在β衰变过程中, 不仅放出一个 β粒子, 还放出一个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中微子,因此β粒子、中微子和反冲核之间 的能量分配可以出现各种情况, 均满足动量 守恒和能量守恒,即β粒子的能量从零到 Em 之间都有可能出现。而本实验测量需要 “单能、窄束”的电子流,就需要对放射源 放射的不同量的 射线进行筛选。
β射线的半吸收厚度测量
刘丰,高树超,陈建樵,常笑彬,郑万里,范海民,蒋之森,蒋彦,何玥, 甘娉娉,曾庆波,熊雄,何海涛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成都)
【实验目的】
1 2
质作用时的散射电子。 轫致辐射主要来自四 部分,其一为β-放射源与源周围的防护层作 用而产生的轫致射; 其二为电子从均匀磁场 出射时与真空盒的支撑铝壁作用时产生的 轫致辐射; 其三为电子与准直器作用时产生 的轫致辐射; 其四为电子与铝吸收片作用时 产生的轫致辐射。散射电子主要有两部分, 其一为从真空盒出来的电子与准直器边缘 的散射。其次电随着吸收片厚度的不断增 加,电子与吸收片之间的散射也不断的加 强。除上述因素外,环境辐射及宇宙射线也 会产生一定的本底计数, 这部分包含在后叙 的本底中。探测系统描述如图 2 所示,电子 先经过宽 4.2mm 的准直孔入射到吸收片上, 再进入探测器。 因探测器晶体相对出射电子 的立体角很小, 因此电子与吸收片作用产生 的轫致辐射和大角度散射的电子大部分无 法进入晶体, 故这部分本底计数的变化对总 的本底计数的影响很小。当探测器固定时,
7
阻止本领是用来描述入射带电粒子在 介质中每单位路径长度上损失的平 均能
量的物理量, 是研究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 用的主要内容之一。 测得不同能量的单能电 子在物质中的能量损失, 求这一物质在不同 能量时的总质量阻止本领。 实际工作中常采用质量阻止本领 dE/dx,由于β衰变中释放出的衰变能被发 射角度任意的电子、 反中微子和反冲核三者 之间分配, 所以电子的动能可以在零到衰变 能 Q 之间变化,形成一个连续谱。例如本实
60
【实验步骤】 ① 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并且按示意图连接; ② 用标准源做能量刻度: (高压 744V) 测 137Cs 的γ能谱,记录 0.662MeV 全能峰 在 多 道 能 谱 分 析 器 上 对 应 的 道 数 CH3 。 测
60
Co 的 γ 能 谱 , 记 录 下 1.17MeV 和
1.33MeV 两个全能峰在多道能谱分析器上 对应的道数 CH1、CH2;运用最小二乘法拟 合得到能量—道数定标曲线。 利用多道分析 器的能量刻度功能在多道上刻度能量。 表 1:能量刻度数据记录 E(MeV) Co 1.17 1.33
d1/2(μm) 300 390 420 450 480
表 5:插入不同厚度铝箔的计数 插入铝箔 厚度 L (μm) 0 60 120 180 本底计 数 Nb 40679 38576 33934 26244 20772 13992 13375 全能峰有 效计数 N 38192 32820 26924 25460 24193 22002 17388 A=N/N0
3
将γ放射源移开,打开机械泵抽真空。 罩好有机玻璃罩,打开β放射源。把探测器 置于合适位置,使单能电子峰位于上述能 量。固定此位置,记录单能电子的能量。
表 2:能量测定数据记录
表4:半吸收厚度经验值
E(MeV) 1.0 1.1 1.2 1.3 1.4 次数 1 2 3 道数 509 626 743 能量(MeV) 0.9 1.1 1.3
全能峰总 计数 Ni 78871 71396 60858 51704 44965 35994 30763
④ 铝箔对单能电子阻止本领的测定: 定时 300 秒,测量不加铝箔及插入 60 μ m 铝箔的能谱,记录其全能峰峰位及能 量。
表 3:阻止本领测量数据记录
1 0.859 0.705 0.667 0.633 0.576 0.455
Cs
0.662
拟合:E=0.00171CH+0.02925 ③ 单能电子能量选定及获得: 整套仪器对低能部分电子能谱的探测 精度较低,对高能电子因其穿透的 AL 吸收 片的厚度太大, 准直器后面能够插入吸收片 的厚度有限,实验难以进行,因此本实验选 择中间的三个能量 0.9/1.1/1.3MeV 进行试 验。
1.2963Mev·cm 2 / g
⑤ 铝箔对单能电子半吸收厚度的测量: 选择能量为 1.1Mev 的单能电子, 定时 300 秒, 依次测量不加铝箔, 加 60μm, 120 μm,180μm,240μm,300μm,360.96 μm,铝箔后单能电子的能谱图。
390 m 343.68m 11 .9% 。 390 m
误差原因: ①采用了薄窗 NaI( T1) 闪烁探测器,但由于 其对β-和低能γ射线都灵敏,从而造成较 高的本底计数。
4
②电随着吸收片厚度的不断增加, 电子与吸 收片之间的散射也不断的加强。 同时由于选 择的铝箔不平整、贴合不紧密,也增加了电 子的散射。 ③铝箔厚度测量存在较大误差。
5
了解β粒子与物质作用的特性; 测量β射线在物质中的半吸收厚 度;
3
测量物质对单能电子的阻止本领。
【实验原理】 ① 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电子与物质作用过程比较复杂, 与物质发 生相互作用时主要有三种形式: 与核外电 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引起电离或激发; 与 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 导致轫致辐射; 与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库仑散射。 图1 画 出了电子与物质发生主要相互作用后的综 合示意图:
2
数据处理:
图四:四种峰面积计算方法
半峰净计数法需确定峰位、 右边界和本 底的左边界.由于全能峰有较长的尾巴, 因 此右边界的选取较为困难;同时如图中所 示,轫致辐射和全能峰之间非常平滑,因此 左边界的选择尤其困难。 即便对于同样的实 验数据,不同的实验者选取的左右边界不 同,计算得到的半吸收厚度相差非常大。 因 此半峰净计数法用于计算半吸收厚度存在 一定的困难,且结果准确性较差。同理 TPA 法也存在边界选择的问题, 而且由于用了左 半峰的数据, 因此其精度不可能比半峰净计 数法高。而 Wasson 法的总计数的边界选取 较为简单,且非常客观。但其本底边界的选 择存在同半峰净计数法相似的问题,较难 选。因此其精度同半峰净计数法类似,不会 有较大的提高。而 Covell 法只需要选择峰 的左右边界,最为简单可靠,实用性较强。 同时由于其本底扣除简单,因此可以预计, 只要边界选取恰当, 其精度有可能高于半峰
1
4
半吸收厚度:
验采用的 90Sr-90Y 源在 0~2.27MeV 范围内 形成一连续的β谱, 因而在一般的近代物理 实验中只能测它的吸收和散射等。
6
假设一束初始强度为 I0 的单能电子, 当 穿过厚度为 x 的物质时, 强度 I 按指数衰减, 可表示为 I=I0e-μx,其中μ是该物质的线性 吸收系数,单位为 cm-1。不同物质对射线的 线性吸收系数有很大差别, 但质量吸收系数 μ m= μ / ρ却随原子序数 Z 的增加缓慢变 化,因而用质量厚度 d=ρx 代替 x,d 的单 位为 g/cm2,于是 I=I0exp(-μmd)使β粒 子的强度减弱一半(即 I/I0=1/2)的吸收层 厚度,称为半吸收厚度,也可以称作半价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