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载体的内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
[教学提示]
1.弄清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概念,掌握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通过训练,提高采集材料、提炼材料、安排结构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3.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
第一节写作载体的内质
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
写作载体不能离开写作内容,因而,它是写作成品的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体,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写作载体主要有四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
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我们称之为内质;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我们称之为外形。
下面,我们对写作载体的内质和外形分别加以介绍。
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
《辞源》:凡自然资源可供制造成品者,均称材料。
材料:“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也”及“金木水火土也”
基本定义:材料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搜集、摄取的,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数据、例证、名言等等。
和材料相关的概念有素材、题材和资料。
素材:指写作者在创作前从生活中积累起来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具有零散性片段性和可感性的特点,有待于作者进一步加工。
题材:题材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如“工业题材”、“军事题材”、“爱情题材”等,是在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提炼后写入文学作品中的材料。
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完整性的特点。
狭义的题材则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实用文章写作一般不使用“素材”和“题材”这两个概念。
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其他科技文章,经常使用“资料”这一概念。
资料,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用来参考和引用的各种书面材料。
相比较而言,“材料”的使用范围最广,它既包括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后写进具体文章中的材料,也包括作者在写作之前搜集积累的原始材料。
它适用于各类文体。
2、分类:
(1)根据材料的特点可分为:
事实性材料: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包括人、事、物、景等。
观念性材料:指在对社会生活观察实践后逐步形成的观念、意识、看法等抽象的理念,包括科学原理、定义、结论以及广为流传的警句格言、谚语等。
(2)根据材料的性质:正面材料、反面材料
(3)材料的价值:一般材料、典型材料
(4)材料的位置:中心材料、背景材料
(5)材料的形态:个别材料、综合材料
(6)材料的来源:直接材料、间接材料
3、材料的作用
例文:
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一块钱。
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
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
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
这我可真火了。
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些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
我可怜的七角钱……
我已经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
他的毛笔蝇头行草是很著名的,我收藏了将近30年的来信,好几大捆,可惜在令人心疼的前些日子,都散失了。
有关传统艺术系统知识和欣赏知识,大部分是他给我的。
那一段时间,他用了许多精力在研究传统艺术,因此我也沾了不少的光,他为我打开了历史的窗子,使我有机会沐浴着祖国伟大传统艺术的光辉。
在1946年还是1947年,他有过一篇长文章谈我的父母和我的行状,与其说
是我的有趣的家世,不如说是我们乡土知识分子在大的历史变革中的写照,表面上,这文章犹如山峦上抑扬的牧笛与江流上浮游的船歌相呼应的小协奏。
实质上,这文章道尽了旧时代小知识分子、小山城相互依存的哀哀欲绝的悲惨命运。
我在傍晚的大上海的马路上买到了这张报纸,就着街灯,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眼泪湿了报纸,热闹的街肆中没有任何过路的人打扰我,谁也不知道这哭着的孩子正读着他自己的故事。
——黄永玉《给艺术两小时》
材料的作用:
动笔之前,主题靠材料来形成。
从本质上说,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先有材料后有主题。
动笔之后,主题靠材料来表现。
没有材料的支撑,主题就是“空中楼阁”。
但是,材料可以形成并表现主题,也可以损伤消解主题。
因为,材料总是大于思想的,任何一个材料都不是观点所能穷尽的,材料在客观上所蕴含的意义常常大于作者在主观上所要表达的观点。
这和“形象大于思想”有所相似。
因此,材料对主题是有多元作用的—既可以起正面作用,也可以起负面作用。
(1)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
材料
基本情节:一位穷乡僻壤的老师,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终于培养出山里第一批大学生。
结尾1:该教师因疾病缠身而溘然长逝。
主题:歌颂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尾2:该教师因民办教师转为公职教师的政策迟迟未落实而毅然出走。
主题:惋惜之余鞭挞官僚作风和轻师抑教的世俗之风。
结尾3:该教师因此被提拔为教育局长并成绩斐然。
主题:只要是金子,在什么环境下都能闪光。
结尾4:该教师升官后却一事无成。
主题:作出成绩不一定当官,每一个人都有适合他的位置。
人尽其用,但更应人尽其才而用。
(2)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3)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结构和语言是写作的外形,而一定的外形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内质。
没有材料和主题,纵使有高超的结构技巧和华美的辞藻,也无济于事。
如鲁迅曾想写一部以红军为题材的小说。
在具体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表现上,已决定“像《铁流》似的写”,但最终因材料不熟悉,怕写不好而因此搁笔。
可见,没有材料,纵使有结构设计和表现技巧,也无法写出深刻的文章。
4、材料的积累
(1)经心
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有意注意”,指在积累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紧张状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
“夫储材之法,可蓄之于平日,而不能取之于临时……旁皇四顾,神志萧索,及至文成之后,非枯寂无聊,即罅漏百出。
“
——清·吴曾祺(2)细心
指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要精微细致地观察和认识,做到观察的深入和认识的全面。
“……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
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
……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
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
……离开熟练,去谛听去领悟去跟随那一片混沌无边的陌生。
”
——《熟练与陌生》史铁生(3)贪心
指对材料要尽可能多地占有。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
——茅盾“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豫储。
初不必有所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
”
“他脑子里总是储备丰富,无论古今中外,大小题目,他都能应付自如。
”
(许广平《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4)耐心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柳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
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
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那就是文学作品。
——巴乌思妥夫斯基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一)材料的选择
“选用的时候,可就要象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使扣下来,不让过卡。
”(茅盾)1、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切忌:
(1)材料与主题无关
(2)材料堆砌,淹没主题
(3)材料分散,各自为阵
2、选择新鲜生动的材料
新鲜是指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情,对社会人生的最新看法或感受。
新颖的材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以前没有被别人使用过或很少使用过的材料,其二是
指对旧材料的活用,即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去揭示材料的意义。
比如“眼见为实”这句成语,长期以来已成为“求实”的代名词。
而有篇题为《重说“眼见为实”》的文章,却认为眼见的不一定实,因为外界的现象会欺骗人们的眼睛,人们的眼睛又会欺骗人们的大脑,如我们看到大海和天空是蓝色的,其实是光线折射造成的错觉;而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如电磁波、微生物等。
文章得出结论:在新时代,要讲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以“眼见”作为“实”与“不实”的依据。
这就是从新的角度活用了旧材料,用新的方法研究旧材料,从而化陈腐为新奇,给读者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启示。
生动是指材料具体形象,富含情感,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3、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指某一类材料中最富有鲜明个性和典型特征,最具代表性并且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
典型材料有“以一驭万”的功效。
文章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给人以更多的信息,就必须选择典型材料,以增加文章的“密度”和“份量”。
比如,新华社有篇题为《奔向2000年》的通讯,在论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观点时,引用了一个反面材料——1901年2月3日人侵我国的八国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一份“奏议”中的一段话:“中国武备之虚弱,财源之衰竭,政象之纷乱,实为一个千载难得的瓜分时机!”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材料,它有力地证实了作者的观点。
又如,“他(赫尔岑)的母亲路易莎和他的幼子柯立亚乘船遇难淹死在海里;他的夫人娜塔里雅患结核症逝世;他的17岁的女儿自杀死去……他只活了58岁!但是苦难并不能把一个人白白毁掉。
他留下了30卷文集。
他留下许多至今还是像火一样燃烧的文章。
它们在今天还鼓舞人们们前进。
”(赫尔岑的墓志铭)4、选择真实的材料
(1)指实有其事、确凿无疑的材料。
实用文章的写作,如调查报告、科技报告等,一定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力戒虚妄,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事物,否则,就会迷惑读者,产生不良的影响。
(2)指材料本身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文艺写作,如小说、诗歌等创作,材料的
真实主要是指艺术的真实,本质的真实。
刘勰《文心雕龙》:“事信而不诞”“酌其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艺术真实:就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更艺术地,更高屋建瓴地反映生活本质意义的真实。
“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是会有的实情”(鲁迅)
(二)材料的使用
“一个蹩脚的记者可以把一个有趣的素材变成一则毫无用处的简讯,而一个优秀的记者则可以把一个毫无用处的素材变成一篇饶有趣味的作品。
”
1、确定材料的性质特点
例如: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三、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鲁迅《死》2、确定材料的先后顺序:贴切自然,合理有序
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当母亲和“我”提起闰土时,叙述的主线中断了,插进了一段描写天真可爱、活泼质朴的童年闰土的材料。
这段材料的安排就非常自然、贴切,它为下文“木偶人”式的中年闰土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对照,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确定材料的详略疏密
重要的材料详,次要的材料略
具体的材料详,概括的材料略
人所不知的详,人皆知晓的略
中心事件、中心议题应详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应详写。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姜夔)
例如:如要写一篇表现“无私的母爱”文章,文章中会出现许多对母亲的细节描述,但为了集中表现母爱的无私这一主题,应选择一二个典型事件来写,至于体现母亲的善良等品质的细节则要点到为止,不能大段地铺陈;同时,作为反
衬,可能会穿插一些体现父爱的场景,这时候,更要注意不能“反客为主”,大量出现写父爱的片断或段落会导致“无私的母爱”这一主题无法清晰体现。
案例探析:
现代人缺少诗意生活。
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
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
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
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
“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
”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
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轻巧奇谲的诗。
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
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
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学生:阅读案例,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文章顺序: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
▲文章重在写哪一部分,体现哪一个观点?
▲文中所举例子(材料)与观点如何统一的?
4、显示材料的浓淡深浅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奥地利〉茨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5.材料与观点相统一
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都富起来。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就是生长在森林中的一棵树。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一部分树木也不能改变气候,只有大片大片的森林才能改变气候。
所以,应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这段话中,论点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富起来”,论据却是“一部分树木不能改变气候”,二者配合不起来。
100个写作技巧之:
冷静地选材
材料的占有要“多”,而选材则要“严”,这几乎是所有有成就的作家们的经验之谈。
那么,如何做到选材“严”呢?
选材的具体要求可掌握在:以表现主题为依据,和主题直接或间接有关,能起到说明、烘托、突出和暗示主题的材料;合乎典型性,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大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达到真实性、准确性,既合乎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又可靠无误,有一定根据的材料;追求新颖性、生动性,既能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事物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材料。
要善于精选,又要敢于割爱,才是选材的艺术本领。
做到选材严,要冷静地选材。
有时在创作热情很高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不冷静,“抓到篮里就是菜”,结果弄得材料很庞杂。
选材最根本的原则应该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选择材料,要在写作思路逐渐连贯、周密、清晰的情况下进行。
这就要求作者能在冷静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选材。
案例:
一个画家写生团到著名风景区黄山游览。
在观光的十几天中,绝大多数画家不离画板,一刻不停地临摹、速写,唯恐错过大好风光。
但是,有位画家却从不带笔,只是这看看,那看看。
回到画院以后,画家们搞了一个“黄山风景绘画展”,不少人一下子就拿出十几张作品,画得飘洒淋漓,颇具神韵,赢得人们一片喝彩。
上面那位只看未画的画家,似乎无动于衷,照常睡觉上班。
直到别人催他拿出一幅作品参展时,他才用一个晚上一挥而就。
结果在画展刚一挂出,立刻令所有人
拍案叫绝,自叹不如。
因为这位画家的作品超凡脱俗,画尽黄山之灵气,且带有极大的个人风格。
有人问他:“你是怎么构思出来的?”他回答得妙极了:“在黄山时,我没有跟大家一样盲目地画,而是认真仔细地观察,全是为了捕捉黄山瞬息万变的灵韵。
切实地感受黄山。
回来以后,我也未草率地动笔,为的是看我心里忘掉了黄山的哪些东西。
如果经过时间的考验,黄山仍然给我留下一些难忘的印象,那便是最打动我、最精华的部份。
这时我一气呵成,便画了我心中的黄山。
记住,在生活中能打动你的事情和场面,总是有价值的东西,被忘掉的不会值钱。
别人画的都是靠临摹稍加工的黄山,当然没法和我心灵的冲动相比!”在创作中,有经验的作家也和那位画家一样,通常不是立即把他在激情影响下选择的素材,写进自己的作品,而常常要经历一个“静以求之”的过程,即运用“遗忘法”,让被感动的事物在记忆中输藏一段时间,使其中次要的东西自然淘汰,选取那最难忘的印象作为创作题材。
三、主题的含义与特征
导入案例:
菱生树上
有个北方人,生来没见过菱角。
后来他到南方做官时,别人请他吃宴席,席上有菱角。
南方人都知道,这东西得剥了壳吃。
可他抓起菱角就连壳往嘴里塞。
旁边有人好心地提醒他说:“吃菱角得把壳剥掉,吃里面的肉。
”那官员觉得这下太失脸面了,马上为自己护短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着壳一块吞吃,是想清火解暑。
”
这时又有人问他:“北方也有这东西吗?”
他立刻回答说:“有!多哪。
山前山后,哪儿都长满了菱角。
谁要不信,可以到北方去看,在产菱的季节,那树上挂满菱角的样子可好看呢!”(汪盈科)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大家都可以明白这个故事意在讽刺,说明一篇文章一定会有某个相对固定的中心或主要观点。
(一)“意”的含义及类型
“圣人立象以尽意”(《易传》)
立意: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状写、论说、抒怀等方式表达意、理、情等最基本的内容和核心意义。
以下漫画表达的是什么主题?
“主题”:出自希腊文thema,后传至德国,原是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有鲜明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主旋律。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叫法不尽相同。
在记叙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称之为主题、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在议论类文章中称之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在说明
类文章中多称之为中心意思;在行政公文中则称之为主旨。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意”、“旨”、“主旨”、“主脑”等概念,与今天所说的“主题”相近。
“意”多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旨”,即“要旨”,指文章的中心意义;“主脑”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时也指文章的主干情节。
2、主题三大类型:
(1)思想类主题:凡具有影响和主导人们立身行事的社会性功能的文章,其主题属思想性类型。
(2)情感类主题:凡以抒情为特征,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为主的文章,其主题属情感化类型。
(3)认知类主题:凡以介绍、传播、告知某方面的知识、信息、事项等为主的文章,其主题属认知性类型。
(二)主题的作用
“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和忍耐的精神。
诗人、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他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人类昔日的荣耀……诗人不应该单纯地描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他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基石和支柱。
”
——福克纳
1、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⑴从主体角度说,通过主题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感情,展现一定的精神风貌。
⑵从载体角度说,通过主题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增强文章的美学价值。
⑶从受体角度说,通过主题使读者获得认同感,唤起人类的普遍经验,引起共鸣。
2、主题为文章的统帅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
——王夫之《姜斋诗话》
⑴以意取材⑵以意谋篇
⑶以意役法⑷以意谴词
(三)主题的性质
1、主观性
“情节大致相同的同样题材,在海涅笔下会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刺,而在倍克那里成了对于把自己和无力地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作同一个人的诗人本身的讽刺。
……前者以自己的大胆激起了市民的愤怒,后者则因自己和市民意气相投而使市民感到慰藉。
”
——恩格斯
混浊
一条混浊的大河。
一只小小的划艇载着一胖一瘦两个人,瘦子坐在船头,胖子坐在船尾。
水底莫非有一只吞了钩的大鱼?那船好似被拖拽着,要吸进那深不可测的旋涡中——排沙泄流洞就在前面,河水一边发出怒不可遏的狂吼,一边搅起黄风般的漩流。
岸上的人见了,禁不住声声发喊:“快回!”船上的人不呆,胖子和瘦子一起拼命打圆了桨,然而,那船依然向深幽幽的洞口滑……
岸边的人都看见了,胖子忽然跃起身,坚决地从船上跳进了水里,瘦子忽然弯下腰,坚决地向船里一缩……
小船被吸进了洞中。
胖子拼命游了一段,终于沉了底。
小船却奇迹般穿越了几百米隧道,从下游的洞口弹射而出,将瘦子平安地载回。
有人感叹胖子死得勇敢,他勇于跳入水中求生。
躺在船上的是懦夫,而懦夫总是容易侥幸地在世上活着。
有人赞叹瘦子活得勇敢,他敢于留在船上,穿越那地狱般的隧道。
而胖子的勇敢本身即是一种怯懦,他怯于穿越那可怕的通路。
人们询问瘦子:彼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他却哑了似的沉默着,只木然地忘着大河。
河水是混浊的,似乎永远也不会澄清。
2、客观性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