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区高三物理联校教研交流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台区高三物理联校教研交流论文
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二物理试题分析
宝鸡石油中学石亚莉段琨
2007年高考早已结束,人们对高考试题的议论也已进入尾声。

但我们作为2008年的高三物理老师,有必要认真仔细的分析高考试题。

通过分析试题特点,分析高考内容考查的热点和难点,来预测2008的考试趋向,这对我们带领学生复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总体评价
此次试题的题型基本保持了往年的风格,以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为基本框架,物理试题的题量、分值与去年一致。

知识点考查没什么大的变化。

考试内容与要求遵循了《考试说明》,不超纲,没有偏题和怪题,相对地方省市试题,学生做起来比较顺手,难易程度成阶梯状,学生易接受。

试卷中简单题、基础题偏多,信息题较少,相对来说创新较少。

选择题中除过第20题有点难度外,其余均为常规题,没有新意。

实验题也接近教材,难度不大。

计算题除过第24题题目有所创新外,其余两题也是常见题。

试题除过第25题题干中稍有纰漏外,其余没有试题上的错误或遗漏。

这是一套难度适中,适合各地学生使用的试题。

二.试题具体特点
1.试题考查的重点还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物理规律
全国二卷向来重基础,题相对简单,今年也不例外。

从考点内容上,仍是力、热、电、磁、光、原子物理几大块。

过去的热点如气体压强、机械波、动量、能量、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复合场中的运动、电学实验、力学实验都有考到。

只是在光学中将往年爱考的光的折射和干涉变成了光的偏振。

基本规律里的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都有考到,而且考法常规,以常见的几种运动,如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作为载体。

同全国卷一,交变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物体平衡没有涉及。

2.试题考查偏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此试题表面看来简单,实则设置很活,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如选择题的第19题看似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实则考查了圆周运动的特点。

第20题看似考查天体运动,实则考查了功能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还要有灵活熟练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验题没新意贴近教材
虽然近几年实验考查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此套试题没有多少创新。

第一道实验虽然涉及到了实验操作,但全都是老师课堂上常强调的问题。

第二道题重点考查的是实验原理和步骤的掌握,也都是教材上的重点,没有新意。

三.试题分析
1.14题原题.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
B 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C 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 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者的关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
握程度。

(正确答案是A)。

气体体积增大,膨胀对外做功,A对;由PV/T=常数,P增大,可能是温度T 升高,V不一定变化,B错;在V减小的过程中,可能向外界放热,根据△U=Q+W,内能不一定增大,C错;Q=0的过程中,W不一定为0,D错。

此题的关键是考生对于物理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15题原题.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在x=0与x=
1cm的两点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

由此可以
得出
A 波长一定是4cm
B 波的周期一定是4s
C 波的振幅一定是2cm
D 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cm/s
分析:本题考查振动图象的知识,从振动图象中可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周期、振幅和不同时刻振动物体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解题时应注意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的区别。

(正确答案是BC )。

由振动图象可得周期是4 s ,振幅是2 cm ,故BC 正确;根据题中所给的振动图象无法得到波长(或波速),也就无法根据λ=VT 算出波速(或波长),故A 、D 错。

选项A 在空间的周期性对学生进行干扰;选项D 是对波速的理解和时空的周期性综合分析。

此题的关键是考生对于振动图像理解和波的周期性的理解。

3.16题原题.如图所示,PQS 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1/4圆周轨
道,圆心O 在S 的正上方,在S 和P 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a 和b ,从
同一时刻开始,a 自由下落,b 沿圆弧下滑。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比b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
B a 与b 同时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
C a 比b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相等
D b 比a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
分析:本题考查动量、机械能守恒定律、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知识,解题时要明确动量的矢量性。

(正确答案是A )。

a 做自由落体运动,b 做变速圆周运动,a 比b 先到达S ,根据机械能守恒可知,二者到达S 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故动量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所以A 对。

4.17题原题.如图,P 是一偏振片,P 的振动方向(用带有
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

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
时能在P 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
A 太阳光
B 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
C 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
D 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
分析:本题考查光的偏振的知识,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正确答案是ABD )。

只要光的振动方向不与偏振片的狭缝垂直,光都能通过偏振片,故A 、B 、D 都正确。

此题的关键是对振概念的理解。

5.18题原题.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之间跃迁时,可发生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

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和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
A λ1+λ2
B λ1-λ2
C 121
2λλλλ+ D 12
12λλλλ- 分析:本题考查玻尔原子模型,波长、频率和波速三者的关系。

难度适中。

求解该题时,要从能量角度入手,培养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是CD )。

∵λ1>λ2∴光子的能量hc/λ1<hc/λ2,若λ2为最小值,hc/λ2= hc/λ3+hc/λ1,则 λ3=λ1λ2/λ1-λ2;若λ3为最小值,hc/λ3= hc/λ1+hc/λ2,则 λ3=λ1λ2/λ1+λ2;故C 、D 正确。

此题的关键是光子说概念和跃迁的可能性的分析。

6.19题原题.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的质点在固定的正的点电荷作用下绕该
正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0,轨道平面位于纸面内,质点的速度方向如图
中箭头所示。

现加一垂直于轨道平面的匀强磁场,已知轨道半径并不因此而改变,

A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大于T0
B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小于
T0
C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大于T0
D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小于T0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匀速圆周运动、库仑定律、洛伦兹力、左手定则等知识点。

难度适中,在用
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方向时,要明确四指的指向与带负电粒子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正确答案是AD)。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库仑定律、洛伦兹力、左手定则等知识列出:
未加磁场:kQq/r2=mr4π2/T02 ①
磁场指向纸里:kQq/r2-qVB=mr4π2/T12 ②
磁场指向纸外:kQq/r2+qVB=mr4π2/T22 ③
比较①②,T1>T0
比较①③,T0>T2
故AD对。

此题的关键是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及复合场中的受力分析。

7.20题原题.假定地球,月球都静止不动,用火箭从地球沿地月连线向月球发射一探测器。

假定
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

用W表示探测器从脱离火箭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Ek表示探测器脱离火箭时的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A.Ek必须大于或等于W,探测器才能到达月球
B.Ek小于W,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
C.Ek=1/2W,探测器一定能到达月球
D.Ek=1/2W,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
分析:本题考查动能定理、万有引力定律。

定性分析探测器的运动,考查了考生从能量的观点解决物
理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正确答案是BD)。

设月球引力对探测器做功为W1,根据动能定理:-W+ W1=0-E K,即E K=W-W1,∴E K<W,A错B对;根据F=G m1m2/r2,地球和月球对探测器的平均作用力F地:F
月=81:1,∴F地>>2F月,W>>2W1,当E K=W/2时,W1= W/2与W>>2W1矛盾,∴C错D对。

此题的关键是万有引力的做功判断及功能关系的理解。

8.21题原题.如图所示,在PO、QR区域中存在着磁感应强度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

一导线框abcdefa
位于纸面内,框的邻边都相互垂直,bc边与磁场的边界P重合,导线框与
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

从t=0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

以a→b→c→d→e→f为线框中的电动势ε的正方向,以下四个ε-t关系
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分析:本题考查电磁感应现象中对图象问题的分析,要正确理解图象问题,必须能根据图象的含
义把图象反映的规律对应到实际过程中,并结合实际过程的物理规律去判断,难度适中(正确答案是C)。

由楞次定律或左手定则可判定线框刚开始进入磁场时,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D错;第2s内磁通量不变化,感应电动势为0,A错;第3s内,de与fa产生感应电动势E=2BLV+BLV=3BLV,感应电动势方
向为逆时针方向(正方向),C对B错。

此题的关键是物理过程分析,是物理理论与数学中的图像相结合,排除法是这道题解题的技巧。

9.22原题:
实验题:
⑪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适当加长摆线
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
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
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
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AC 。

⑫有一电流表
,量程为1 mA
,内阻r1约为100 Ω。

要求测量其内阻。

可选用器材有:电阻器
R0,最大阻值为99999.9 Ω;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为10 kΩ;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值为2 kΩ;电源E1,电动势约为2 V,内阻不计;电源E2,电动势约为6 V,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
干。

采用的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断开S
1
和S
2
,将R调到最大;②合上S调节R使S2,调节R1使半偏,此时可以认为r g=R1,试问:
①在上述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可变电阻R1应该选择R0;为了使测量
尽量精确,可变电阻R应该选择滑动变阻器甲;
电源E应该选择E2。

②认为内阻r g=R1,此结果与r g的真实值相比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实验题答案见题中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原理的掌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考生探索实验的能力。

相对全国一卷比较简单。

创新性不明显。

第(1)小问考查“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操作中,实验精确度的提高和误差分析的能力。

此实验源于课本,考查实验基础,是一道难度适中的实验题。

因为全国一卷中第一问是考查示波器,许多学校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学生根本就没做过,不会操作,且许多老师认为多年未考,今年也不会考,所以就没有讲过。

所以今年一卷中的此实验学生失分很多。

但单摆就不一样了。

实验器材简单,可操作性强。

且在《单摆》这一课中此实验是一个重点,问题选项的内容又是实验中常讲的注意事项,相信高中物理老师都讲的很详细,也都在实验室做过,学生有切身体会。

所以这道题学生应该得分很好。

第(2)小问考查“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

此实验是高中电学实验中的一个常规实验和重点实验。

题中重点考查实验器材的选择和误差分析。

如R1的选取,因为要能读数,故要选R0。

可变电阻R的选取时,选取的阻值越大,电阻箱接入时电路中的误差越小,所以应该选择滑动变阻器甲。

选择电源时为了让电路中的电流在满偏的情况下电阻更大些,电源的电动势要更大些,故选E2。

最后的误差分析,因为电阻箱接入,使电路中总电阻减小,电流增大,大于满偏电流,所以给电阻箱分配的电流将大于I g/2 ,所以R1实际小于r g,但实验中却认为内阻r g=R1,故实验结果与r g的真实值相比偏小。

对于器材的选择一直是学生的弱项,一方面是因为缺少操作的经历,另一方面就是缺少操作中的思考和思考后的实际验证,所以只靠理论分析难度就会加大。

这道题要考虑的有电路安全性、测量的准确性、实验的可操作性和表的读数问题。

只有把这几方面综合到一起进行分析,才能正确地得出答案。

此题学生得分也应该较好。

10.23题原题: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有轨道,由一段斜的直轨道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 。

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

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 mg (g 为重力加速度)。

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 的取值范围。

解析:设物块在圆形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v ,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 =2mgR +12
m v 2 ① 物块在最高点受的力为重力mg 、轨道的压力N 。

重力与压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有: mg +N =m 2
v R
② 物块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N ≥0 ③
由②③式得:v

由①④式得:h ≥2.5R ⑤
按题的需求,N =5mg ,由②式得:v

由①⑥式得:h ≤5R ⑦
h 的取值范围是:2.5R ≤h ≤5R ⑧
分析:此题 是动力学中的一道常规题,以斜面上的直线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为载体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涉及到了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考查了考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正确解答这道题,要知道斜面上能量转化的关系,圆周最高点处向心力和重力,轨道支持力之间的关系。

这就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具有基本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适中,属于高考试卷中的送分题,适合大多数中等偏下的学生。

这道题得分的关键是认真审题,规范列式,精确计算。

11.24题原题: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铍“辐射”。

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氨(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

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氨核和氦核的质量之比为7.0。

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上述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

假设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或氦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

(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 表示,1 u 等于1个12C 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

取氢核和氦核的质量分别为1.0 u 和14 u 。


解析:设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 和v ,氢核的质量为m H 。

构成铍“辐射”
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 /和v H /。

由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得:
mv =mv ′+m H v H ′
222//H H 111222
mv mv m v =+ 解得: /H H
2mv v m m =+ 同理,对于质量为m N 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
/N N
2mv v m m =+ 可求得: //N //N H H H N
m v m v m v v -=- 根据题意可知: v H ′=7.0v N ′
解得: m =1.2u
分析:本题以铍”辐射”为立意命题,涉及了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知识,考查了考生从能量观点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看似考查原子物理知识,实则考查完全弹性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此题算作信息题。

这道题的形式是平时学生最怕的一种。

学生们习惯了就题论题的形式,对于信息题,学生不会分析题干,看到题干较长就头晕,也不擅长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这是大多学生的弱项,而且平时教师的物理教学中给
学生讲的此类题也较少,使学生训练不够。

此题学生应该得分不高。

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物理规律,还要有灵活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再要有较好的数学运算能力。

由于题干的干扰,此题要么得高分,要么全失分。

12.25原题:如图所示,在坐标系Oxy 的第一象限中存在沿y 轴正方向的匀速磁场,场强大小为E 。

在其它象限中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A 是y 轴上的一点,它到坐标原点O 的距离为h ;C 是x 轴上的一点,到O 的距离为L 。

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负电的粒子以某一初速度沿x 轴方向从A 点进入电场区域,继而通过C 点进入磁场区域。

并再次通过A 点,此时速度方向与y 轴正方向成锐角。

不计重力作用。

试求:
⑪粒子经过C 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⑫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

解析:⑪以a 表示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加速度,有
qE =ma ①
加速度沿y 轴负方向。

设粒子从A 点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v 0,
由A 点运动到C 点经历的时间为t ,则有
h =12
at 2 ② l =v 0t ③
由②③式得:0v = ④ 设粒子从C 点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 ,v 垂直于x 轴的分量
1v ⑤
由①④⑤式得:
v == ⑥
设粒子经过C 点时的速度方向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有
tan α=
10
v v ⑦ 由④⑤⑦式得:α=arctan 2h l ⑧ ⑫粒子经过C 点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作速率为v 的圆周运动。

若圆周的半径为R ,则有:
2
v qvB m R = ⑨ 设圆心为P ,则PC 必与过C 点的速度垂直,且有PC =PA =R 。

用β表示 与y 轴的夹
角,由几何关系得
R cos β=R cos α+h ⑩
R sin β=l -R sin α

由⑧⑩⑾式解得:R = ⑿
由⑥⑨⑿式解得:B = ⒀
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属于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也是学生平时复习中的常规题。

从知识体系上讲,考查了力学中包括类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又涉及到电场和磁场,考查了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特点和计算,物理规律简单。

从学科间关系来说,本题体现了物理和数学的密切关系,题中找角度的换算、半径的计算、表达式的推导,都需要有数学来帮忙。

本题中分析物理过程,把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相对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是学生很难将粒子的运动轨迹完全画正确,再者轨迹中的一些三角关系也是解题的关键。

因此本题要拿上分,就要求熟练系统地掌
握力、电、磁的物理规律,还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此题学生拿全分不容易。

但本题中涉及的物理规律相对简单,步骤也多,所以许多学生多少能得点分,不是很惨。

另此题在题目设计上有点瑕疵。

题中条件上有句“此时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成锐角”,这个条件给的多余且有错误。

因为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可以证明图中圆轨迹的圆心应在第三象限,带电粒子再次通过A 点时,速度方向与Y轴方向成钝角。

(详见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第27页。

)四.复课建议
1.夯实基础,搞好一轮复习
高三老师,不但要熟悉课本和教学大纲,还要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有显著差异,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复习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

(1).全面系统地进行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般按课本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同时配备一本第一轮复习的参考书。

在课堂上老师一般很难详细述及所有内容,主要是理出要点,突出重点,解决疑难,总结提高,并辅以典型例题,因此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自己还要认真阅读课本章节内容,包括阅读材料,并熟记公式,以免形成知识的缺漏,要努力拓宽知识广度。

(2).对每章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具有知识存贮准确、提取迁移快速等特点,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通过联想,迅速形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复习时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结合《考试大纲》中的“知识内容表”,把相关的知识编成一定的结构体系。

(3).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
基本分析方法是解决高考物理试题的主要方法,通过第一轮的复习,要熟练掌握各种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纵观200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试题中所用到的各种基本分析方法不外乎以下10种:①受力分析方法;②运动分析方法;③过程分析方法;④状态分析方法;⑤动量分析方法;
⑥能量分析方法;⑦电路分析方法;⑧光路分析方法;⑨图象分析方法;⑩数据处理方法。

2.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注意信息题的训练。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特点,注意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理科综合命题指导思想。

复习中选择试题要源于教材,稳而不难、新而不偏、活而不怪,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实、体现课改”高考新动向的的特点,严格杜绝偏题、怪题、难题现象。

试题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比如2007年最新科学信息,嫦娥1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可能为高考命题提供新素材,复习中可以以它为背景来训练有关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的试题。

试题注重对物理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结构上重视基础”,“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等基本理念。

3.注重实验,创新、质疑,强化实验。

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

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

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

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

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

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积极开展课外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

有条件的地方要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新教材)的研究性课程。

2007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